创作谈:我对散文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9-07-27 15:44:30

创作谈:我对散文的认识
作者:沈天鸿
来源:《安徽文学》2013年第01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1976年我第一次写出的一篇文章。那时我在农村里做渔民。写出来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因为不懂投稿,把这单篇散文寄给了一家出版社,竟然被直接收进了一本散文集,我这才知道它叫散文。这样的懵懂状态,当然不会有自己的散文观。

        后来一直到1981年,写出的散文都是投出就发表了,逐渐获得称赞,我却越来越厌烦自己的散文了,觉得有个套子,苦于不能突破。于是就暂时停下散文去写新诗。新诗写得比较顺利,写了二十多首就从自由来稿中被诗刊社看中,参加了当时极有影响的青春诗会1982年。第二届。第一届的参加者是北岛、舒婷等人)——提到这个是用来佐证我的诗那时就已初步具有了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再写散文时,自然而然地就获得了自我突破。也就是说,我开始对散文有了自己的观点——

        198212月,安徽省散文理论研讨会在巢湖召开。当时中国散文界的一个主要话题是散文是否可以虚构。占据上风的观点是散文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虚构。巢湖会议的中心话题也是这个。我的观点是先区分开文学的和非文学的这两种散文,而文学的本质就是虚构,不能也不应该向文学要求绝对的客观真实,仅仅是从散文的文体,即区别于小说而言,散文所写的事情、人或景或物,应该真实,但局部细节可以而且必然有虚构。要求散文绝对真实不允许任何虚构者最喜欢用《史记》中的散文作为自己观点的例证,但《史记》是史志体,属于历史学,不属于文学,不是散文。而且,作为史志的《史记》中被错当成散文的那些篇章,也都充满了虚构,例如,司马迁怎么可能知道陈涉的确说过苟富贵,毋相忘!”“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仅仅是司马迁的合理想象而已。虚构,就是想象。要求散文绝对真实,不允许任何虚构,就取消了想象,进而取消了文学。

        实际上,即使是非文学的散文,也仍然会有虚构之处。绝对真实是不可能实现的。

创作谈:我对散文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