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

发布时间:2018-07-01 22:21:18

地球基本的物理性

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及弹塑性等。

①密度:

目前,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物质密度大小与分布的计算,主要是依靠地球的平均密度、地震波传播速度、地球的转动惯量及万有引力等方面的数据与公式综合求解而得出的。计算结果表明,地球内部的密度由表层的2.72.8g/cm3向下逐渐增加到地心处的12.51g/cm3,并且在一些不连续面处有明显的跳跃,其中以古登堡面(核-幔界面)处的跳跃幅度最大,从5.56g/cm3剧增到9.98g/cm3;在莫霍面(壳-幔界面)处密度从2.9g/cm3左右突然增至3.32g/cm3。各圈层物质密度的大小及变化见表3.1

②压力:

地球内部的压力是指不同深度上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在地内深处某点,来自其周围各个方向的压力大致相等,其值与该点上方覆盖的物质的重量成正比。地内的这种压力又称为静压力或围压。因此,地内压力总是随深度连续而逐渐地增加的。如果知道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大小与分布,便可求出不同深度的压力值。

③重力:

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着地球的吸引力和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地球吸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就是重力。地球的离心力相对吸引力来说是非常微弱的,方向大致指向地心。地球周围受重力影响的空间称重力场。重力场的强度用重力加速度来衡量,并简称为重力。地球表面各点的重力值因引力与离心力的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地球两极的重力值最大,并向赤道减小。离心力以赤道最大,向两极离心力逐渐减小为零,所以,在引力与离心力的共同引响下,重力值具有随纬度增高而增加的规律。 在地球内部,重力因深度而不同。

④温度:

温度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称为地温场。在地壳表层,由于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其温度常有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和多年周期变化,这一层称为外热层。外热层受地表温差变化的影响由表部向下逐渐减弱,外热层的平均深度约15m,最多不过几十米。在外热层的下界处,温度常年保持不变,等于或略高于年平均气温,这一深度带称为常温层。在常温层以下,由于受地球内部热源的影响,温度开始随深度逐渐增高。而地温梯度是随深度增加逐渐降低的。对于地球深部的温度分布,目前主要是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熔点温度的关系式推导得出的。由于热具有从高温向低温传播的性质,所以地球内部的高温热能总是以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向地表传播并散失到外部空间,通常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地表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地热流密度。地表的不同地区地热流值并不相同,一般在一些构造活动的地区(如年青山脉、大洋中脊、火山、岛弧等)热流值偏高,而在一些构造稳定的地区热流值偏低。地表热流值或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平均值或背景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

⑤磁场:

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称地磁场。长期观测证实,地磁极围绕地理极附近进行着缓慢的迁移。地磁场的磁场强度是一个具有方向(即磁力线的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为了确定地球上某点的磁场强度,通常采用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三个地磁要素。基本磁场占地磁场的99%以上,是构成地磁场主体的稳定磁场。它决定了地磁场相似于偶极场的特征,其强度在近地表时较强,远离地表时则逐渐减弱。这些特征说明了基本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内部。磁异常是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它也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一个地区或地点的磁异常可以通过将实测地磁场进行变化磁场的校正之后,再减去基本磁场的正常值而求得。自然界有些矿物或岩石具有较强的磁性,如磁铁矿、铬铁矿、钛铁矿、镍矿、超基性岩等,它们常常能引起正异常。因此,利用磁异常可以进行找矿勘探和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

⑥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表现在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因为地震波是弹性波。日、月的吸引力能使海水发生涨落即潮汐现象,用精密仪器对地表的观测发现,地表的固体表面在日、月引力下也有交替的涨落现象,其幅度为715cm,这种现象称为固体潮,这也说明固体地球具有弹性。同时,地球也表现出塑性。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能使地球赤道半径加大而成为椭球体,表明地球具有塑性;在野外常观察到一些岩石可发生强烈的弯曲却未破碎或断裂,这也表明固体地球具有塑性。地球的弹、塑性这两种性质并不矛盾,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如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如地震作用力)的条件下,地球常表现为弹性体;在作用力缓慢且持续时间长(如地球旋转离心力、构造运动作用力)或在地下深部较高的温、压条件下,则可表现出较强的塑性。

地球的基本物理性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