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短诗五首

发布时间:2020-03-11

3.短诗五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五首短诗是由沈尹默等五位诗人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新诗。这五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上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阅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意象,比如《月夜》顶高的树,萧红墓畔口占》中的红山茶,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过程与方法】
对比阅读五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重点: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在对比阅读中了解新诗特点。
一、导入新课
19172《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创作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学习新课
(学习《月夜》
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词、曲、赋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步骤二:诵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了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不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现实。象征着古老的观念,如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等。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学习《萧红墓畔口占》 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望欧,浙江杭县(今杭州,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19294,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1,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在萧红墓前凭吊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步骤二:诵读诗歌,体会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与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明确:,表示虽然诗人与友人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教师小结: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意味深长;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
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
情感美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到《月夜》中不妥协、追求自由的奋斗精神,在《萧红墓畔口占》中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思念。那么,这节课中的三首新诗又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们先来学习诗人卞之琳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断章》。 二、学习新课
(学习《断章》
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10,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为只有这四句让诗人感到满意,才被保留下来,自成一篇。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步骤二:诵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
1.这首诗虽只有短短四行,却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诗中的这些意象。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明月”“窗子”“别人”“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第一节第一句中,是事态主体,风景是事态的客体;而在第二句中,曾作为客体风景却陡然一转,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曾作为主体的却由第一句句首的位置转至第二句句末并成为客体。第二节与此相似。由于意象链条的串接,四个静止的事态画面有了视觉流动感,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步骤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联系。
(学习《风雨吟》
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驱驰集》等。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他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步骤二:诵读诗歌,描绘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舵手,想象并描绘出画面。
明确:”“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该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步骤三:再读诗歌,深入探究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和风雨被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 明确:它们不仅仅指自然界中的风雨,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中的坎坷。这首诗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的含意: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是如何做的? 明确: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中国社会的前途、对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学习《统一》
步骤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享誉智利诗坛;1945年当选为国会议员,并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1973923日辞世。本文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
步骤二:诵读诗歌,深入探究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树木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叶,又写到了花,然而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对事物达到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三、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1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

(2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语言散文化。
(3在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同一的本质课后反思
这节课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感受并理解五首短诗的内在主旨,将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出,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对五四时期以来的白话新诗的对比阅读,受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不足,并没有展开细品,讲解得比较宽泛,学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脉络,收效不大。




























最新3.短诗五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