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7 00:10:19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以龙泉驿区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从教师工作量及经济收入满意度、人际关系、身心状态、职业态度及幸福感、心理服务需求等五个方面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标签:教师;心理健康;主导心境;职业压力

随着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来自工作、学习、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1],问题也日益突出[2]。为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采用自编教师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全区54所中小学校4 572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 249份,回收率92.94%。问卷主要涉及教师的工作量及经济收入满意度、人际关系、身心状态、职业态度及幸福感、心理服务需求等五个方面。另外,本研究也为学校领导和教育机构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利依据。

一、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一)教师工作量及收入满意度

1.教师工作量情况。将工作量化分为四个时间段,即8小时以下、8-10小时、10-12小时、12小时以上。61.9%的教师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为8-10小时,超过10小时工作量的教师占27.5%,绝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超过一半的教师(55.8%)体力上感到较累,16.7%的教师觉得身心疲惫。

2.教师收入的满意度情况。从经济待遇的满意度调查看,多数教师感到比较满意。与过去相比,41.5%的教师感到社会经济地位越来越好,43.6%的教师感到没有什么变化。但是,还有14.2%的教师感到越来越差。

(二)教师的人际关系

教师在工作和日常生活环境中主要的交往对象为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及家人。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有17.7%的教师认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最难相处。大多数教师(78.8%)对目前学生的看法是:很复杂,不好教。但是,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处融洽。

2.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在4 249名调查对象中,认为与家长关系最难相处的占40.7%,这在五对关系中占最高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在班主任工作中,很多教师感到最烦恼的就是与家长的沟通问题。而在问卷后的开放性问题中,有很多教师讲述了由于家长的不理解和不配合,造成心理的压力及在教育孩子时带来的阻力。

3.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在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家人的关系中,15.9%的教师认为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最难相处。教师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但是,良性的竞争环境更有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超过80%的教师感觉本校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大多数教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合理地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4.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在4 249名调查对象中,有963名教师认为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最难相处,占调查对象的22.7%

5.教师与家人之间的关系。鉴于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我们除了对教师工作环境中的主要交往对象进行比较外,还对教师与家人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的教师认为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最难相处。绝大多数教师能与家人相处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为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教师的身心状态

1.教师的主导心境。根据教师关于自己心境的自由描述,选取了最多出现的五个状态:愉快、紧张、焦虑、烦躁、忧郁、平静,构成了本选项。选择消极主导心境的教师人数约占50%,即有大约一半的教师是在负性心境下工作,而长时间的紧张、焦虑或忧郁又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躯体化症状方面,有21.1%的人经常失眠,26.7%的教师感到经常不舒服。值得重视的是,47.9%的教师将以上不良状况的发生归因于工作因素

2.教师的职业压力。教师普遍感觉有一定程度的压力感。其中压力的自我感觉程度较高的达47.3%,很高的占13.2%,而压力感很低的只有3.1%。中小学教师的压力感存在差异,中学教师压力的绝对程度比小学教师大。那么,产生压力的原因是什么?近半数的教师(42.6%)认为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现行的评价制度,他们认为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存在争议。另有13.4%的教师将压力归因于现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新理念。

当然,大多数教师(73%)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持赞同态度。

(四)教师职业态度及幸福感

1.职业态度。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感到能实现自我价值。但是仍有32.4%的教师不喜欢自己的职业,要么持无可奈何的态度,要么期望有机会换工作。还有34.6%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对职业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女教师喜欢教师职业的比率远远高于男教师。

2.幸福感。在参与调查的4 249名教师中,有3 049名教师认为自己比较幸福,占71.8%;有561名教师感到自己比较幸福,占13.2%。但是,仍有22.2%的教师认为自己不太幸福或很不幸福。

(五)心理辅导需求调查

85.7%的教师认为学校应该举办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大多数教师认为心理健康讲座有帮助,但是有47%的教师反映在学校听心理讲座的机会比较少,30.2%的教师反映在学校听心理讲座的机会非常少,仅有3.3%的教师反映非常多。关于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可能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仍有16.4%的教师认为当有心理疾病的时候才需要心理咨询,有21.4%的教师认为如果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咨询。可见,部分教师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偏见,加强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教育迫在眉睫。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一)社会层面

1.纠正错误观念。对于教师心理健康保护,社会上还存在着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如教师完人论,将教师看作是十全十美的,忽略了教师也是普通人,未能客观地看待教师;教师没有心理问题,人们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的心理鲜有过问,甚至认为发展成熟的成年人不会有心理问题,尤其是教师更不应该有;心理问题就等于精神病,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作为面子主义一族,即使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甚至不敢寻找正确的消除途径和方法,使得问题加重而导致人格异常。只有转变了这些观念,重新认识教师及其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使教师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正常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作用。

2.切实考虑教师的需求,加强教师的福利保障。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3]。教师也不例外,他们也有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学校各级领导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最大限度地确保其合理需求得以满足。各级政府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教育方针政策,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加强教师的社会保障,如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师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3.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创造积极健康的工作环境。邓小平认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育合格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表示敬意。国家应制定各种政策或颁布相关法律措施来维护教师的各项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教师充分体验被尊敬、被关爱,从而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健康的工作氛围是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二)学校层面

1.加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而且极大地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提高对教师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团结和谐的人际氛围,让教师在良好的关系环境(上下级、同事、师生关系)中身心愉悦、快乐地工作。

2.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师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发挥现有的科研组、学科组等来自同事的支持系统的作用。当教师觉得压力太大无法排解时,除了主动寻求亲友、同事及心理辅导专家的帮助外,学校还应充分发挥现有支持系统的作用,协助教师度过心理难关。研究表明,缺乏社会支援的人们无法妥善应付压力,且有较多不适应环境的思考及行为方式。

3.将教师健康心理的培养和维护纳入办学管理范畴。第一,建立和完善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加强教师心理健康训练。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为缓解教师心理冲突、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保障。第二,将心理健康培训常态化。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尤其是新教师应列为重点训练对象。在广大教师群体中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他们学会积极应对心理困扰的基本技能。第三,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行政机构或学校可以将现有的心理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为开展教师心理咨询服务打下基础;定期聘请心理咨询工作者来校为教师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另外,可设立面向教师的心理咨询热线,开通教师心理咨询微信、QQ等网络平台,使教师与咨询者保持联系,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三)教师个人层面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4],它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不良的教育行为发生进而危及学生。教师应积极认识并改正那些绝对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职业观”“学生观”“人才观等,将不合理的认知合理化,为教育实践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学会管理情绪。情绪具有传染性,教师应努力避免自己的消极情绪影响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负性情绪。当负性情绪出现的时候,教师要学会从认识上理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控制不良情绪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另外,还要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如呼吸或想象放松训练、身体锻炼、旅游、听音乐等,以此来调节心理,保持平衡。

3.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文明的培育者,是知识的代言人。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知识的获得、新的教学观念的形成、新的教学方法的掌握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职业技能,而且更大地提升了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另外,通过继续教育,教师可以不断反思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能。教学能力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增加教师的成就感,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云龙,杨晓丽.我国中小学教师1991—2010年心理健康的变迁[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4):556.

[2]胡海燕,张丽华,李凤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4229):1342.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8.

[4]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34.

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