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2018-06-21 15:45:48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概念:感冒是感受冒风邪、邪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其中,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今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

病机:基本病机为卫表不和,肺失宣肃病位肺卫

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病证鉴别:风温,时行感冒。

1.常人感冒:

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解毒散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风热犯表证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 —清暑祛湿解表

2.虚体感冒:

气虚感冒:参苏饮 —益气解表 (阳虚感冒,再造散)

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滋阴解表

季节性预防用药: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服贯众汤;夏令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

注意煎药:汤剂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过煮则降低药效。

第二节 咳嗽

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侯之一。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病位在肺,涉及、脾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

辨证要点:首辨外感、内伤,其次辨虚实,最后辨咳嗽、痰液的特点。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⑵风热犯肺:桑菊饮 —疏风散热,宣肺止咳

⑶风燥伤肺:桑杏汤/杏苏散 —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内伤咳嗽:痰湿蕴肺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⑵痰热郁肺:清金化痰丸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⑶肝火犯肺: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 —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⑷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第三节 哮病

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病机: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痰气搏结,壅塞气道。病位,涉及脾、肾。

辨证要点:首辨哮证发病的特点,其二辨哮病之寒热偏盛,其三辨肺脾肾之虚。

治疗原则: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发作期:冷哮: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热哮: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解表散寒,清化热痰

风痰哮:三子养亲汤加味 —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⑸虚哮:平喘固本汤 —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缓解期:⑴肺脾气虚:六君子汤 —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⑵肺肾两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补肺益肾

第四节 喘证

概念: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

病机:基本病机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住,肾失摄纳。病位在肺肾,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当辨外感内伤,虚喘辨病变脏腑。

治疗原则:实喘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

实喘: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 —宣肺散寒 适时用小青龙汤)

表寒肺热:麻杏甘石汤加味 —散寒泄热,宣肺平喘

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清泄痰热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化痰降逆

肺气郁痹证:五磨饮子 —开郁降气平喘 (气滞腹胀,大便秘结,可用六磨汤)

虚喘:⑴肺气虚耗证:补肺汤合生脉散 —补肺益气养阴兼中气虚弱,肺脾同病,清气下陷,合补中益气汤

⑵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补肾纳气

⑶正需喘脱证:参附汤送服黑锡丸,配合蛤蚧粉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第五节 肺痈

概念: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病因:感受风热,痰热素盛

病机: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成瘀,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病位在肺。

诊断依据:验痰法,痰吐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为痰;验口味,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

辨证要点:首辨病期,次辨虚实,最后辨转归。

治疗原则:祛邪为原则,有脓必排。

转归预后: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①顺证;表现略;②逆证:表现略。

1.初期:银翘散 —疏散风热,清肺散邪

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咳脓浊痰,有腥臭味,可合用犀黄丸)

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 —排脓解毒

(溃脓期宜选用桔梗为排脓主药,且用量宜大。脓毒去则正自易复,不可早予收敛)

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清热养阴,益气补肺

(本病不可滥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损伤肺气;还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以利于肺气肃降)

第六节 肺痨

概念: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特征。

少数患者可呈急性发病,出现剧烈咳喘,喘促倚息,咳吐大量鲜血,寒热如疟等严重症状,俗称“急痨”“百日痨”

病因:感染痨虫、正气虚弱

病机:基本病机为虚体虫侵,阴虚火旺。病位在肺,涉及脾肾,甚至五脏。

辨证要点:首辨病变之脏器,次辨虚损之性质,三辨夹火、夹痰、夹瘀之不同

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1.肺阴亏虚:月华丸 滋阴润肺

2.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滋阴降火

3.气阴耗伤: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益气养阴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滋阴补阳

第七节 肺胀

概念: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胀,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气,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不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侯。

病因:久病肺虚,外邪(内伤久咳、久哮、久喘、肺痨等)

病机:基本病机为久病肺虚,六淫侵袭,以痰饮瘀血结于肺间,肺气胀满,敛降。

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因素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结。

辨证要点:首辨标本虚实的主次;

其后偏实者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偏虚者区别气虚、阴虚以及肺、心、肾、脾病变的主次

1.痰浊: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辨证用小青龙汤、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3.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水饮消除后,参照肺肾气虚论治)

4.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合补虚汤—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如见喘脱危状,参照喘脱论治)

第八节 肺痿

概念: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发作不已或次第出现的咳吐浊唾涎沫、气短为主症,为肺脏慢性虚损性疾患。

病因:久病损肺(久咳、肺痨、肺痈、消渴及热病;内伤久咳、冷哮、久喘等)

病机:基本病机为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病位在肺,涉及脾胃肾。

治则:补肺生津

1.虚热证: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滋阴清热,润肺生津

2.虚寒证: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 —温肺益气

3.上热下寒证:麻黄升麻汤 —寒热平调,清温并用

4.肾虚血瘀证: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 —纳气定喘,活血化瘀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概念: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重者为怔忡。

病因:感受外邪药食不当,七情所伤,体虚劳倦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邪扰心神,心神不宁。病位在心,涉及脾、肾、肺、肝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心悸的辨证应结合辨病。

预后转归:取决于本虚标实的程度、邪实轻重,脏损多少,治疗当否,脉象变化

预后较差者,或出现喘促,水肿,胸痹心痛,厥证,脱证等变证,坏病。

1.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 —镇惊安志,养心安神

2.心血不足证:归脾汤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可用炙甘草汤

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可用生脉散

3.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火热不显,可单服天王补心丹。

肾阴亏,虚火妄动,遗精腰冷,合用知柏地黄丸。

4.心阳不振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大汗出者,用独参汤。

5.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

6.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7.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第二节 胸痹

病因: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老体虚

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辨证要点:首辨病情轻重,次辨标本虚实。

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

标实当泻,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尤其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1.心脉痹阻: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含化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2.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 —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辨证用失笑散、用丹栀逍遥散、用当归龙荟丸)

3.痰浊闭阻:瓜蒌薤白半夏汤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痰浊合瘀血往往同时并见,常并用两法

4.寒滞心脉:瓜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 —宣痹通阳,散寒止痛 (舌下含化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

5.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 —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6.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 —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辨证用酸枣仁汤)

7.心肾阳虚:参附汤合右归饮 —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辨证用真武汤、用四逆加人参汤)

第三节 真心痛

概念: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其他内容与胸痹相参

1.气虚血瘀证: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汤 —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2.寒凝心脉证:当归四逆汤 —温补心阳,散寒通脉

3.正虚阳脱证:四逆加人参汤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阴竭阳脱亡,合生脉散)

第四 不寐

概念:不寐是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

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一为阳盛不得入于阴。病位在心,涉及肝、肾、脾、胃

辨证要点:首分虚实,次辨病位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1.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 —疏肝泄热,镇心安神 辨证用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心:黄连温胆汤 —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不寐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

3.心脾两虚:归脾汤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产后虚烦不寐,或老人夜寐早醒无虚烦者,亦可用归脾汤。

4.心肾不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 —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心阴不足为主者,可用天王补心丹)

5.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第三章 脑系病证

第一节 头痛

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病机:外感者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于头痛。

病位多在肝脾肾,病理因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

辨证要点:首辨外感内伤,次辨其相关经络脏腑,再辨其影响因素

经络归属: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引经药”: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外感头痛:

风寒头痛:川芎茶调散 —疏风散寒止痛 邪犯厥阴,吴茱萸汤加减;邪犯少阳,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 —疏风清热和络 (便秘,口舌生疮,可用黄连上清丸)

风湿头痛: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通窍

内伤头痛:

肝阳头痛:天麻钩藤汤 —平肝潜阳息风

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 —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郁久化热,口苦便秘,可用黄连温胆汤)

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肾虚头痛:大补元煎 —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辨证用知柏地黄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

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第二节 眩晕

病因:情志不遂,年高肾亏,病后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瘀血内阻

病机:基本病机为脑髓空虚,清窍失样,或痰火上逆,扰动清窍。

病位在于头窍,涉及脏腑肝脾肾。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辨证要点:首辨相关脏腑,次辨标本虚实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1.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 —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2.湿中阻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燥湿化痰,健脾和胃 (郁而化热,可用黄连温胆汤)

3.瘀血阻窍:通窍活血汤 —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4.气血亏虚:归脾汤 —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中期不足,清阳不升,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5.肾精不足:左归丸 —补肾填精 (阴损及阳,可用右归丸)

第三节 中风

概念:是指以猝然昏仆,(醒后)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内伤积损,劳欲过度,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气虚邪中

病机: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为其病机六端

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轻者风痰横窜经络而为中经络,重者肝阳肝风夹痰夹火上闭清窍而为中脏腑。

辨证要点:首辨中经络或中脏腑,中脏腑者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应辨阳闭阴闭,同时应辨当前所处病期。

中经络:⑴风痰入络证:真方白丸子 —祛风化痰通络

⑵风阳上扰证:天麻钩藤饮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⑶阴虚风动证:镇肝息风汤 —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中脏腑:⑴闭证:①痰热腑实证:桃仁承气汤 —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②痰火瘀闭证:羚角钩藤汤 —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③痰浊瘀闭证:涤痰汤 —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见戴阳证者,病情恶化,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⑵脱证(阴竭阳亡):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后遗症:⑴风痰瘀阻证:解语丹 —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⑵气虚络瘀证:补阳还五汤 —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⑶肝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滋养肝肾

癫狂

概念: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征。

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不足

病机:病变脏腑主在心肝,涉及脾胃,久伤肾。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

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癫狂可互相转化。

辨证要点:首辨癫证与狂证之不同,次辨病性虚实。

治疗原则:初期治当理气解郁,畅达神机,降火豁痰。后期治当补益心脾,育阴养血,调整阴阳。

癫证

痰气郁结证: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

若痰伏较甚者予控涎丹,临卧姜汤送下,尤其制成丸剂,小量服用,祛痰饮而不伤正。

心脾两虚证:养心汤合越鞠丸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狂证

痰火扰神证:生铁落饮 清心泻火,涤痰醒神

若痰火壅盛而舌苔黄垢腻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逐痰泻火,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酌情选用小承气汤,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

痰热瘀结证癫狂梦醒汤 —豁痰化瘀,调畅气血 辨证加服大黄蟅虫丸,白金丸)

火盛阴伤证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辨证加服朱砂安神丸,孔圣枕中丹)

痫病

概念: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发作时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移时苏醒,一如常人,常伴疲乏无力等症状。

病因:先天遗传(孕期失保,胎气受损)七情失调,惊恐,饮食失调,脑部外伤,六淫所干,它病之后

病机:脏腑阴阳失调,火、痰瘀蒙蔽心窍,流串经络。病位在脑,涉及肝脾肾。

其轻重:痰浊之浅深和正气之盛衰

辨证要点:首辨个,次辨证候的虚实,再确定病理因素,即风、火、痰、瘀。

病情轻重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病发持续时间之长短,一般持续时间长则病重;二是发作间隔时间之久暂,即间隔时间短暂则病重。

1.风痰闭阻证:定痫丸 —涤痰息风,开窍定痫

(针对痫痰难化,有辛热开破法,采用大辛大热的川乌、半夏、南星、白附子等具有振奋阳气、推动气化作用的药物)

2.痰火扰神证: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清热泻火,化痰开窍

3.瘀阻脑络证:通窍活血汤 —活血化瘀,息风通络

4.心脾两虚证:六君子汤合归脾汤 —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5.心肾亏虚证: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 —补益心肾,潜阳安神

第六节 痴呆

概念: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年迈体虚,情志所伤,久病耗损

病机:髓海渐空,元神失养;邪扰清窍,神机失用。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

辨证要点:首辨先天与后天,再辨虚实。

治疗原则:当以开郁逐痰,活血通窍,平肝泻火治其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补肾即补髓”“治痰即治呆”

分证论治:

1.髓海不足证:七福饮 —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2.脾肾两虚证:还少丹 —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伴肝肾阴虚,阴虚火旺,改用知柏地黄丸)

3.痰浊蒙窍证:涤痰汤 —豁痰开窍,健脾化浊

(伴肝郁化火,灼伤肝血心液,宜用转呆汤加味;若风痰瘀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4.瘀血内阻证:通窍活血汤 —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辨证用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

第四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

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胃,涉及肝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1.寒邪客胃良附丸 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

2.饮食伤胃保和丸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用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4.湿热中阻清中汤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

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 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益阴养胃,和中止痛 (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

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

第二节 痞满

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

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位在胃,涉及肝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饮食内停:保和丸 —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

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 —除湿化痰,理气宽中 辨证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

湿热阻胃:连朴饮 —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

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 —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辨证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

虚痞: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 —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辨证可合用理中丸

(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

胃阴不足:益胃汤 —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第三节 呕吐

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涉及肝

辨证要点:首辨可吐不可吐,次辨虚实,再辨呕吐物。

治疗原则:和胃降逆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夏令感受暑湿,呕吐而并见心烦口渴者,改用黄连香薷饮。)

(如感受秽浊之气,恶心呕吐,可先吞服玉枢丹)

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若食物中毒呕吐者,用烧盐方探吐。)

(如积滞较多,腹满便秘,可合用小承气汤。

(若由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即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者,宜用竹茹汤)

3.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4.肝气犯胃证:四七汤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5.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 —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6.脾胃阳虚证:理中汤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7.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第四节 噎膈

概念: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

病因: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久病

病机:气滞、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津枯血燥,致食管干涩病位在食道,属所主涉及肝脾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标本主次。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化痰消瘀、滋阴养血

转归预后:日久可变他证如虚劳、水肿、积聚、关格。

本病的预后,与病情发展有关。停在噎证,不向膈证发展,预后尚好;发展成膈证,预后较差。

1.痰气交阻启膈散 —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辨证可含化玉枢丹)

2.瘀血内结证:通幽汤 —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呕吐物如赤豆汁者,另服云南白药。如服药即吐,难以下咽,可含化玉枢丹,随后再服汤药)

3.津亏热结证:沙参麦冬汤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辨证可用五汁安中饮、改用竹叶石膏汤)

4.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 —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第五节 呃逆

概念: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病因:感受寒邪,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病后

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病位在膈,脏腑在胃,涉及肝脾肺肾

实证多寒凝、火郁、气滞、痰阻等;虚证多脾肾阳虚、胃阴不足等。

辨证要点:首当分清虚、实、寒、热,其次辨病情轻重。

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对于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1.中寒冷证:丁香散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2.胃火上逆竹叶石膏汤 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辨证用小承气汤用凉膈散)

3.气机郁滞五磨饮子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辨证可用旋覆代赭汤、用血府逐瘀汤)

4.脾胃阳虚:理中汤 —温补脾胃,降逆止呃 (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改用补中益气汤)

5.胃阴不足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养胃生津,降逆止呕 (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则合用橘皮竹茹汤)

第六节 腹痛

概念: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外感时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手术,素体阳虚

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脏腑经脉失养

病位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辨证要点:首辨腹痛之缓急,次辨腹痛性质,再辨腹痛部位。

1.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可辨证选用附子粳米汤、乌头桂枝汤、大黄附子汤、附子理中丸、乌梅丸等)

2.湿热壅滞大承气汤 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辨证可改用大柴胡汤)

3.饮食积滞枳实导滞丸 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辨证可用保和丸、用木香槟榔丸、用乌梅丸)

4.肝郁气滞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辨证可用痛泻要方、用天台乌药散)

5.瘀血内停少腹逐瘀汤 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辨证可用膈下逐瘀汤、用桃核承气汤)

6.中虚脏寒小建中汤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可辨证选用大建中汤、附子理中汤、温脾汤、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等)

第七节 泄泻

概念: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晰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久病脏腑虚弱

病机:脾虚湿盛。 病位在肠,主病之脏为脾,涉及肝肾

辨证要点:首辨暴泻与久泻,次辨泻下之物,再辨脏腑定位。

治疗原则:运脾化湿。尚可痈祛风药物,一助化湿,一升清阳。

转归预后:日久可合变他证,如萎黄、虚劳、水肿、痢疾、郁证、不寐、心悸等。

暴泻:寒湿内盛藿香正气散 —散寒化湿

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用纯阳正气丸。

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可用胃苓汤。

湿热伤中:葛根芩连汤 —清热利湿

夏暑之间,可用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

食滞肠胃保和丸 —消食导滞

久泻: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可辨证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诸泻心汤等)

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抑肝扶脾

肾阳虚衰:四神丸 —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汤)

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者,真人养脏汤。

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表现寒热错杂证侯,可用乌梅丸。

第八节 痢疾

概念: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本病或具有传染性

病因:外感邪(疫毒、湿热、夏暑感寒伤湿)、饮食不节、脾胃虚弱

病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病位在肠,涉及脾胃,肾

辨证要点:首辨久暴,察虚实主次,次识寒热偏重,再辨伤气、伤血。

治疗原则:刘河间有“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转归预后:痢疾的转归取决于患者体质、正气强弱与感邪的轻重。反复可合变他证,如泄泻、虚劳、水肿、积聚。

预防调护:痢疾流行季节,可适当食用生蒜瓣;亦可用马齿苋、绿豆适量,煎汤饮用。

1.湿热痢:芍药汤 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辨证可选用枳实导滞丸、败毒散、葛根芩连汤。表证减而痢疾犹未止者,可香连丸善后)

2.疫毒痢: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热入营血神昏可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暴痢致脱者,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噤口痢者,方用开噤散)

3.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 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4.阴虚痢:驻车丸 养阴和营,清肠化湿

5.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6.休息痢:连理汤 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第九节 便秘

概念: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禀赋不足、年老体虚

病机: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停。

辨证论治:首要审查病因,次辨粪质及排便情况

1.热秘:麻子仁丸 —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2.气秘:六磨汤 —顺气导滞

3.冷秘:温脾汤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老人虚冷便秘,尚可加用半硫丸)

4.气虚秘:黄芪汤 —益气润肠

5.阴虚秘:增液汤 —滋阴通便

6.阳虚秘:济州煎 —温阳通便

第五 肝胆病证

第一节 胁痛

病因:外感湿热情志不遂饮食所伤劳欲久病跌仆损伤

病机:肝络失和病变脏腑在肝胆,涉及脾胃肾。

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虚实

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转归预后:胁痛可与黄疸、积聚、鼓胀之间相互兼见,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1.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 疏肝理气

2.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 清热利湿 (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酌配硝石矾石散)

3.瘀血阻络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祛瘀通络 (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配合服用鳖甲煎丸)

4.肝络失养一贯煎 养阴柔肝

(疏肝理气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类)

第二节 黄疸

概念: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目睛黄染尤为重要存在具有传染性的黄疸。

病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胁痛,癥积等)

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位再肝胆脾胃。

辨证要点: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

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

转归预后:日久可酿成癥积、鼓胀。

阳黄:热重于湿茵陈蒿汤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邪郁肌表,寒热头痛,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湿重于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胆腑郁热大柴胡汤 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疫毒炽盛证(急黄)《千金》犀角散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

阴黄:寒湿阻遏茵陈术附汤 温中化湿,健脾化湿

(湿浊不清,气滞血瘀,胁下癥结疼痛,腹部胀满,肤色苍黄或黧黑,可用硝石矾石散)

脾虚湿滞黄芪建中汤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消退后调治:湿热留恋茵陈四苓散 清热利湿

肝脾不调: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 调和肝脾,理气助运

气滞血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第三节 积聚

概念:是腹内结块,或通或胀的病证。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是为脏病;聚散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是为腑病。

病因:寒邪内犯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痰浊、食滞、虫积)病后(黄疸、胁痛、久疟、感染虫毒、久泻久痢)

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病位在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在气在血,次辨积块的部位,再辨虚实偏重。

转归预后积久可变血证、黄疸、鼓胀等。

聚证

肝气郁结证:逍遥散、木香顺气散 —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食滞痰阻证:六磨汤 —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痰湿重者,可用平胃散加山楂、六曲)

积证

气滞血阻证: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 —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瘀血内结证: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 —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正虚瘀结证:八珍汤合化积丸 —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第四节 鼓胀

概念: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因:酒食不节,情志失调,虫毒感染,病后续发(黄疸、癥积、久泄久痢)

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气血水三者轻重,再辨寒热偏盛。

1.气滞湿阻证: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散 —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2.水湿困脾证:实脾饮 —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3.水热蕴结证: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逐水法,适用于水热互结和水湿困脾证,正气未虚者,方如舟车丸、控涎丹、十枣汤)

4.瘀结水留证:调营饮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胁下癥积明显,合用鳖甲煎丸;体虚者宜用八珍汤/人参养营丸

5.阳虚水盛证: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 —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阴虚水停证: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 —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鼓胀变证

大出血:瘀热互结,热迫血溢 —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等

大出血后,气随血脱 —大剂独参汤加山萸肉

⑵昏迷:痰热内扰,蒙蔽心窍 —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

痰浊壅盛,蒙蔽心窍 —苏合香丸合菖蒲郁金汤

气阴耗竭,正气衰败 —急予生脉散、参附龙牡汤

第五 疟疾

概念:疟疾是感受疟邪引起的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病因:感受疟邪(疟蚊叮吮)、正虚

病机:疟邪伏于少阳,出入营卫,邪正交争,引起发作。

病位在少阳、募原,并可内搏五藏。病理因素为疟邪、瘴毒

辨证要点:首辨瘴疟与一般疟疾的不同;次辨寒热的偏盛;再辨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

治疗原则:祛邪截疟,瘴疟宜解毒除瘴。

转归预后:视其邪势之轻重、病位之浅深、正气之强弱而定。

1.正疟:柴胡截疟饮/截疟七宝饮 —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2.温疟: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 —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3.寒疟: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 —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4.瘴疟:一般预后较差,多伴有神昏谵语,内犯心神等症。

热虐:清瘴汤 —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神昏痉厥,高热不退者,急用紫雪丹)

冷虐:加味不换金正气散 —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嗜睡昏蒙者,可加服苏合香丸;呕吐较甚,可吞服玉枢丹)

5.劳疟何人饮 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久疟而痰浊瘀血互结,形成疟母,方用鳖甲煎丸,兼有气血亏虚者,配合八珍汤/十全大补汤。

疟疾服药时间宜在疟发前2小时,发作是不宜服药或进食。

第六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肿

概念: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因:风邪袭表外感水湿疮毒内犯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辨证要点:首辨阳水、阴水,次辨病变之脏腑。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势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轻。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长。

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转归预后水邪凌心肺重,关格(肾阳衰微),癃闭,眩晕(肝肾阴虚)。

阳水:风水相搏越婢加术汤 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用防己黄耆汤;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按水湿浸渍。

湿毒侵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水湿浸渍五皮饮合胃苓汤 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分利湿热 (见腹满大便不通,合用己椒苈黄丸)

阴水:脾阳虚衰实脾饮 健脾温阳利水

长期饮食失调,致脾气虚弱,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用参苓白术散。

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 温肾助阳,化气利水 (面部虚损为主,形寒肢冷用右归丸)

瘀水互结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活血祛瘀,化气行水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合用济生肾气丸)

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第二节 淋证

概念: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外感湿热(小肠邪热、心经火热、下肢丹毒、下阴秽浊邪气等浸入膀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位在膀胱与肾。

辨证要点:首辨六淋的类别,次辨证候的虚实,最后须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并。

辨别淋证虚实的主要依据,一是病程,二看疼痛程度,三看尿液。

转归预后:热淋血淋—高热神昏、水肿、癃闭、关格、头痛、眩晕;石淋—水肿、癃闭、关格;膏淋—虚劳。

预防调护:房事后即行排尿,防止秽浊之邪从上阴上犯膀胱。

1.热淋八正散 清热利湿通淋

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其病机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或因湿热郁于少阳所致,故不宜用辛温解表药物

2.石淋石韦散 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绞痛缓解,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可常用金钱草煎汤代茶)

3.血淋小蓟饮子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阴虚内热,可用知柏地黄丸)

4.气淋沉香散 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有属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

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脾肾气虚不摄,可用膏淋汤)

6.劳淋无比山药丸 补脾益肾

第三节 癃闭

概念: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浊内停(瘀血、痰瘀、砂石)体虚久病

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位在肾和膀胱,涉及三焦、肺、脾、肝。病理因素湿热、热毒、气滞、痰瘀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要了解病情之缓急。

转归预后可见变证,喘证、心悸水肿呕吐关格。

1.膀胱湿热八正散 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2.肺热壅盛清肺饮 清泄肺热,通利水道 (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合把八正散)

3.肝郁气滞沉香散 疏利气机,通利小便 (郁滞重者,合用六磨汤)

4.浊瘀阻塞代抵当丸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5.脾气不升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 升清降浊,化气利水 (气阴不足,舌红少苔,可用参苓白术散

6.肾阳衰惫济生肾气丸 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精血俱亏,病及督脉,香茸丸)

常用外治法:取嚏或探吐法、外敷法、流水诱导法、导尿法。

第四节 关格

关格:脾肾虚寒,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临床危重病证。

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晚期。

病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病理因素为湿浊、水气、瘀血、内风。

辨证要点:应辨脾肾虚损程度,次辨浊邪之性质,再辨是否累及他脏。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温脾汤合吴茱萸汤 —温补脾肾,化湿降浊

(若水气凌心者,加用己椒苈黄丸;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

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 —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3.衰微,邪心包证: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 —温阳固脱,豁痰开窍

(若狂躁痉厥,可服紫雪丹;若心阳欲脱,用参附龙牡汤)

第七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证

概念: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因: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

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在肝,涉及心脾肾。

辨证要点: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辨别证候虚实

一般来说,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邪、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虚证则心。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2.气郁化火丹栀逍遥丸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化火伤阴,脉细数,可用滋水清肝饮)

3.痰气郁结半夏厚朴汤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医宗金鉴》称为“梅核气”)

4.心神失养甘麦大枣汤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金匮要略》称为“脏躁”)

5.心脾两虚:归脾汤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6.心肾阴虚:天王补心丹 —滋养心肾 (心肾不交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合用交泰丸)

第二节 血证

概念: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

病因:感受外邪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

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三类

辨证要点:辨病证的不同,次辨脏腑病变之异,再辨证候之虚实。

治疗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气: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治血: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祛瘀止血

血证的预后取决于:引起血证的原因;出血量的多少;兼见症状

鼻衄

齿衄

咳血

吐血

便血

尿血

紫斑

第三节 痰饮

概念: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分类: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喘咳,属饮溢肢体。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病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体虚

病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某部位而成。

辨证要点:首辨饮停部位,次辨标本的主次,三辨病邪的兼夹。

治疗原则:温化

痰饮:

脾阳虚衰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温脾化饮

饮留胃肠: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 攻下逐饮

悬饮: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

邪犯胸肺柴枳半夏汤 和解宣利

饮停胸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控涎丸 泻肺祛饮

络气不和香附旋覆花汤 理气和络

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滋阴清热

溢饮:外感风寒,致脾肺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肉。与水肿之风水相搏证的表实证基本相同。

表寒里饮小青龙汤 发表化饮 (表寒之象已不著者,可用大青龙汤)

支饮:多由受寒饮冷,饮邪留伏,或因久咳致喘,迁延伤肺,肺气不能布津,阳虚不运,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此证多呈发作性,在感寒触发之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宣肺化饮

无表证,动喘甚,易汗,肺气已虚,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第四节 消渴

概念: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病因: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位在肺胃肾。病理因素为虚火、浊瘀。

辨证要点:首辨三消的脏腑病位,次辨标本,三辨本症与并发症。

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注意运用活血化瘀药

转归预后瘀血病变,白内障、雀盲、耳聋,疮疔痈疽,水肿,中风肺痨、肺痿

上消:肺热津伤消渴方 清热润肺,生津止泻 (肺热津亏,气阴两伤,可用玉液汤或玉泉丸)

中消:胃热炽盛玉女煎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可辨证选用增液承气汤、白虎加人参汤

气阴亏虚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 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下消:肾阴亏虚六味地黄丸 滋阴固肾 (阴竭阳亡危象,可合参附龙牡汤)

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杞菊地黄丸/明目地黄丸

疮毒痈疽:五味消毒饮

第五节 自汗、盗汗

概念: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不因外界因素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肾,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病因:病后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

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肺气不足/营卫失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肝火、湿热)。病位责之五脏。

治疗原则:虚证当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1.肺卫不固桂枝加黄芪汤/玉屏风散 益气固表 (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合甘麦大枣汤)

2.血不足归脾汤 养血补心

3.阴虚火旺当归六黄汤 滋阴降火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改用麦味地黄丸)

4.邪热郁蒸龙胆泻肝汤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湿热内蕴,面赤烘热,口苦不甚,可用四妙丸)

第六节 内伤发热

概念: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因: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

病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湿等郁结壅遏化

辨证要点:辨证候虚实,辨病情轻重,再辨病位(主要为脾胃、肝、肾)

1.阴虚发热证:清骨散 —滋阴清热

2.血虚发热证:归脾汤 —益气养血

3.气虚发热证:补中益气汤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4.阳虚发热证:金匮肾气丸 —温补阳气,引火归原

5.气郁发热证:丹栀逍遥散 —疏肝理气

6.痰湿郁热证: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 —燥湿化痰,清热和中

7.血瘀发热证:血府逐瘀汤 —活血化瘀

虚劳

概念:虚劳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病因: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误治失治

辨证要点:气血阴阳为纲,五藏虚候为目。首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次辨有无兼夹病证。因病致虚、久虚不复者,应辨明原有疾病是否还继续存在;因虚致病者应辨明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是否兼夹外邪。

癌病

概念: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总称,以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为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逐渐增大,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时有疼痛,发热,并常伴见纳差,乏力,日渐消瘦等全身症状

病因:六淫邪毒、七情怫郁、饮食失调、宿有旧疾、久病伤正、年老体衰

病机:正气内虚,气滞、血瘀、痰结、湿聚、热毒等相互纠结,日久积滞而成有形之肿块

辨证要点:首辨各种癌病的脏腑病位;辨病邪的性质;辨标本虚实;辨脏腑阴阳;辨病程的阶段。

治疗原则:扶正祛邪,“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脑瘤

肺癌

肝癌

大肠癌

肾癌、膀胱癌

第九节 厥证

概念: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病因:情志内伤(恼怒致厥为多)、饮食不节(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亡血失津、体虚劳倦

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病位在心肝,涉及脾肾

辨证要点:辨病因辨虚实,再辨气血。

治疗原则:及时救治为要,醒神回厥。实证:开窍,化痰,辟秽而醒神。虚证:益气,回阳,救逆而醒神。

病理转归: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决;阴阳气血失常;表现为各种证候的转化。

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病情轻重。

1.气厥:实证:急用通关散,继用五磨饮子 开窍,顺气,解郁

(平时可服柴胡疏肝散、逍遥撒、越鞠丸之类)

虚证:急用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继用四味回阳饮 补气,回阳,醒神

(平时可服香砂六君子丸、归脾丸等)

2.血厥实证羚角钩藤汤/通瘀煎 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虚证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荣汤 补养气血

3.痰厥导痰汤 行气豁痰

第八 肢体经络证

第一节 痹证

概念: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病因:正气不足,卫外不顾;风寒湿热,外邪入侵。

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络闭阻,不通则痛

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日久累及肝肾,甚至内舍于心。

辨证要点:首辨病邪,次辨虚实,再辨体质

治疗原则: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养血活血法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温阳补火法阳气并这阴凝散健脾益气法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辨病位用药。久病入络,多用虫类搜风止痛药。

转归预后:日久可变证,如虚劳,心悸、喘证,咳喘、悬饮

1.风寒湿痹(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者,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的基本方剂。)

行痹防风汤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邪有化热象,红肿渐热,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痛痹乌头汤 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着痹薏苡仁汤 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2.风湿热痹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辨证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3.痰瘀痹阻双合汤 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4.肝肾亏虚独活寄生汤 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5.痹久内舍于心,心悸,短气,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舌质淡,脉虚数或结代,可用炙甘草汤加减

痿证

概念: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病因: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毒物所伤久病房劳跌仆瘀阻

病机:津液、气血、精髓亏虚(或气血津液输布不畅),不能濡养肌肉筋脉。

病位在筋脉、肌肉,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和热。

辨证要点:辨脏腑病位,标本虚实

治疗原则:经有“治痿独取阳明”,指从补脾胃、清胃火、祛湿热以调养五脏。

1.肺热津伤证:清燥救肺汤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2.湿热浸淫证:加味二妙散 —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3.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肥人痰多或脾虚湿盛,可用六君子汤)

4.肝肾亏损证:虎潜丸 —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病久阴损及阳,服用鹿角胶丸、加味四斤丸)

5.脉络瘀阻证: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瘀血日久,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蟅虫丸,以丸图缓)

颤证

概念: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

病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涉及肝、肾、脾。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

辨证要点:首辨标本虚实。

1.风阳内动证: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 —镇肝息风,舒筋止颤

2.痰热风动证: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3.气血亏虚证:人参养荣汤 —益气养血,濡养筋脉

4.髓海不足证: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 —添精补髓,育阴息风

5.阳气虚衰证:地黄饮子 —补肾助阳,温煦筋脉

腰痛

概念: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

病因:外邪侵袭体虚年衰跌扑闪挫

病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

病位在腰府,与肾脏及膀胱经、任、督、冲、带脉等诸经脉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和瘀。

1.寒湿腰痛:甘姜苓术汤 —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2.湿热腰痛:四妙丸 —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3.瘀血腰痛:身痛逐瘀汤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肾虚腰痛: (如无明显阴阳偏盛者,可服用青蛾丸;房劳过度引起,河车大造丸、补髓丹)

肾阴虚:左归丸 —滋补肾阴,濡养筋脉 (相火偏亢,可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阴阳俱虚,阴虚内热,杜仲丸)

肾阳虚:右归丸 —补肾壮阳,温煦经脉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风温正确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

奔豚: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真头痛: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陈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凶险。

口僻,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健忘:善忘前事,不伴有智能减退、神情呆钝,可以是痴呆的早期临床表现。

反胃为脾胃虚寒,胃中无火,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霍乱:一种上吐下泻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

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虚火喉痹青中年男性,感冒、长期吸烟及嗜食辛辣食物,咽部异物感,尚咽干、灼热、咽痒,症状与情绪无关。

瘿病:多食易饥、消瘦症状可见于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但眼球突出,颈部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脱汗:变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

战汗: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

黄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黏苔,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之征。

瘛瘲:即抽搐,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某些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有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

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