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第十二册《草船借箭》探究性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6-11 23:19:17

小语第十二册《草船借箭》探究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

1、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2、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1.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2.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1.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课文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掌握生字词。

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1.回答问题。 2.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

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重点研究“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 6.组织全班交流。

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研究表演课本剧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4.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

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学生能表演好就说明对课文理解得好,为下面研究作好铺垫。

课内延伸

了解《三国演义》其他故事

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草船借箭》探究性学习教案
浙江省宁波市万里国际学校小学 周仁洋

  
  设计理念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当前还处在一个探讨、摸索的过程之中。就内容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小学,探究性学习已不再是能否开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广阔空间。小学语文教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本身就有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突出语文的特点。不管采用什么方式,研究什么课题,其主要目的还是学习语文。要突出语文特点,强化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根本目标,切不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
  二、强调研究性特点。要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不能成为变相的接受性学习。注意探究性学习与课堂上有效的接受性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孕育学生的课题意识,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方法,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研究习惯。
  三、关注学生特点。既要相信学生思维的敏捷、探索问题的热忱、想象的丰富,又要考虑到小学生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缺乏经验、思想单纯的实际情况,因而活动范围宜集中,活动的组织亦应得到有效控制,教师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切入口也宜小不宜大。
  四、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只是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
  五、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不受一般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充分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能理解神机妙算
  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重点研究诸葛亮如何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了解鲁肃的忠诚厚道、言而有信,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巧妙安排,成功借箭。
  三、研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军事学的兴趣,初步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过程。
  教学过程
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设计意图
课前
准备
 1.收集《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等书籍。
 2.准备《三国演义》原著、少儿读物等。
 3.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4.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5.编制评价表。  1.收看《三国演义》影视片
 2.阅读《三国演义》《三十六计》等书籍。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1.大概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知道《草船借箭》的前后经过。
 2.初步了解课文,初步掌握生字词。   通过阅读、预习等引起学习兴趣,做好知识储备。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1.质疑:《三国演义》中,周瑜临死前说了什么话?为什么这样说?
 2.审题:研究
 3.播放课文录像。  1.回答问题。
 2.观看录像,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1.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
 2.引起学习兴趣。   由疑激趣,通过录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检查
预习
情况
 1.组织学生汇报:预习中学会了什么?
 2.了解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  1.交流预习情况。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能根据大意划分段落。   体会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提出
研究
课题   组织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值得研究的课题。   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基础、水平,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引导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   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
第二课时 重点
研究
神机妙算  1.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相机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引导学生初步讨论。
 3.根据学生要求,选择学习伙伴,分在个研究小组,重点研究识人心,并以此对全文展开研究。
 4.讨论研究计划,制订研究内容、方法、形式,提供交流及评价方法。(附表一)
 5.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
 6.组织全班交流。  1.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2.分为三个学习小组: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也可独立研究)
  3.根据研究提纲分组研究:1)诸葛亮算到了什么?
  2)诸葛亮采用了什么计策?为什么要这样做?
  3)说明了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4.以课文为依托,组内交流、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5.全班交流,提出改进意见。  1.学生能知道诸葛亮知天文、识地理、懂人心,所以能神机妙算。
 2.能进一步研究出诸葛亮能看透周瑜笑里藏刀、借刀杀人、心胸狭窄,而他则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将计就计;了解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知人善用;最后利用曹操多疑的弱点,利用天时、地利而一举成功。   通过探究性阅读,初步体验探究性的全过程,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评价机制,做好调控。
第三课时 研究
表演
课本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表演好课本剧。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言行。
 3.让学生给课文录像配音。
 4.组织学生分组表演。
 5.在练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附表二)  1.分组讨论如何表演好课本剧。
 2.深入理解文中希望”“谢谢”“果然轻易出动等词语的意思。
 3.按组分好角色,先进行配音练习,再按角色表演。  1.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能较好地表演人物。按照表演的要求研究课文。   唤起学生的研究意识,体验探究性学习。
课内
扩展
研究
 1.相机提出课题:《草船借箭》与《三十六计》。组织学生研究、交流、评价。
 2.提供评价表。
 3.引导学生逐步归纳总结。
 4.师生评价。(附表三)  1.在个人研究基础上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2.按照评价表研究,撰写小论文。
 3.小组推荐交流。   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归纳出本课所运用的计策:如诸葛亮的瞒天过海、无中生有等。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课后
延伸
研究   引导学生探究《三国演义》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   课后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原著,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对照研读。   能运用课内所学,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   进一步作探究性学习,使学习可持续性发展。

---------------------------------------------------------------------

附表一:专题研究交流评价表

评价角度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内容组织  1.结构严谨;
 2.内容丰富,有独创性;
 3.内容与主题联系紧密;
 4.以课文为基础,有理有据。
 1.吐字清楚,声音响亮;
 2.抑扬顿挫,富有情感;
 3.仪表大方,有表现力。

--------------------------------------------------------------------

附表二:课本剧表演评价表
评价等级 动作 神态 表演技巧 总体印象 改进意见
A
B
C

---------------------------------------------------------------------
附表三:小论文评价表
评价角度 评价等级 改进意见
A B C
项目  1.大小合适;
 2.能反映研究内容。
论据  1.原文解释通俗易懂;
 2.与课文联系紧密;
 3.举例充分、确切;
 4.扩展运用合理,有独创性。

 1.书面整洁;
 2.内容叙述有条理;
 3.基本符合论文撰写要求。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箭而不是箭,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


小语第十二册《草船借箭》探究性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