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域地貌划分

发布时间:2022-11-29 16:31:55

陆域地貌划分
.引言
地貌是自然环境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不仅复杂多变,而且在不同尺度上制约着气候、被、土壤、水文等其它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在军事战争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因此,对地貌的认识与研究十分重要。地貌区划是在系统深入研究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分布、成因及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划分若干等级的地貌区域。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地貌类型特征、组合及其演变趋势的区域差异,以便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中国幅员辽阔,地势起伏大,形成地貌的营力过程复杂多样,使得地貌类型与自然景观极为繁多,进行地貌区划对军事行动和生产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地貌界在区域地貌和地貌分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地貌的分类的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地貌类型和地貌成因类型两大系列的分类方案。基本地貌类型是在传统的山地和平原的基础上,依据地貌形态特征和起伏高差来分为七大类,然后根据五大海拔高度划分为28个基本的地貌类型(1地貌成因类型上主要参考1:100万地貌图例系统来进行汇编,共划分为海积、海积湖积、海积冲积、湖积、盐湖沉积、湖冲积、冲积、冲洪积、洪积、干燥洪积、风积、黄土堆积、冰水沉积、冰碛、熔岩堆积、剥蚀等16种地貌成因类型。




.各级地貌区划分标准和依据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地貌组合复杂,不同区域的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组合的规模差异很大,因而在进行全国地貌区划时通常采用多级分区。一般采用34级分区,即:大区、区、地区和小区,分别表示第一级地貌区至第四级地貌区,即将全国分若干地貌大区,一个大区内分若干个地貌区,依此分级。
从高级地貌区域到低级地貌区域,地貌类型组合通常由复杂到简单,所包括的类型组合数目逐渐减少,地貌类型组合的规模由大而小。在地貌区划中高级地貌区域通常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而低级地貌区域中以外营力塑造的地貌为依据,这一观点目前被普遍采用,但也并非绝对。
当在以内营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为依据划分的地貌区域中地貌组合较复杂,且内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决定区域内的地貌差异时,次级地貌区仍可依此为依据。高级地貌区域中内营力作用控制的地貌类型组合基本相同,而外营力引起的地貌差异占主导地位,则以外营力地貌作为划分次级地貌区的依据。当地表组成物质对区内地貌分异起着重要作用,也可以以岩性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次级地貌区的依据。如有无黄土覆盖可造成地貌侵蚀强度的明显不同,所产生的地面切割和沟谷发育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黄土地区可以把黄土覆盖与否作为划区的标志。较低级地貌区划通常以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主要依据,但当区域中外营力作用基本相同,而其他因素作用有明显差异时,可以不按外营力为主导因素去进行区划。
全国同级的各个地貌区域的具体情况常常千差万别,因而目前难于提出一个统一的各级地貌分区标准。如果全国某级地貌区使用统一的区划标准,一般也难于反映客观实际。
.我国的地貌类别区划
按我国的情况,这里提出各级地貌区的面积等级如下:一级区空间规模一般在106km2
左右,二级区一般为105km2左右,三级区一般104km2左右,四级区一般103km2左右。本文主要讨论较高的两级地貌区(地貌大区、地貌区。地貌大区(一级地貌区:主要由大山脉、大高原、大山原、大盆地、大平原等规模的基本地貌类型组合构成,主要是受内营力控制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反映了内营力造成的我国第一级巨地形轮廓的地貌差异。它们从宏观上控制了外营力作用的分异,空间规模上一般是106km2级。如青藏高原大区是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起形成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绝大部分为各类高海拔和极高海拔基本地貌类型。中国地势上的三大地貌阶梯及其近南北向山地控制着地貌组合的宏观差异,在考虑大地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外营力差异性基础上,可将中国划分为面积在260×104km2~115×104km26个地貌大区。地貌区(二级地貌区:在地貌大区内,根据内营力作用造成的较大规模山地、高原、山原、盆地、平原等次级基本地貌类型组合、地貌形态(包括海拔高度起伏高、大面积的物质组成和外营力过程(如:黄土、沙漠、喀斯特和干旱荒漠气候地貌„的区域差异,划分为空间规模一般在105km2左右的若干个地貌区。
根据这些地貌组合在东西、南北向宏观差异可以将中国地貌分成了6个地貌大区。第一级地貌阶梯单独划为一个地貌大区——青藏高原大区。第二级地貌阶梯南部划为一个地貌大区——西南亚高山中山大区,北部以贺兰山为界,西部为西北高、中山盆地大区,东部为中北中山高原大区。第三级地貌阶梯南部为东南低、中山大区,北部是东部低山平原大区。这六个大区的地貌类型组合主要受内营力巨型构造单元控制,反映了内营力造成的我国第一级巨地貌轮廓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外营力作用的分异。

陆域地貌划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