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

发布时间:2017-09-26 08:08:43

《题西林壁》导学案

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解诗题,知作者

1.读好诗题也是很有重要的,《题西林壁》该怎样读?用斜线标注出来。

题西林壁

2苏轼,字( ),号( ),是( )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写下的五首庐山游记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2、抓字眼,明诗意

(我能借助注释说出古诗意思。)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岭: 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缘:

三、观插图,细思量

观察庐山图片,用词语来形容庐山;如果让你游览庐山,你打算从怎样的角度来游览?你有什么问题吗?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带着感受和想象,诵读古诗,我就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小诗人”!

2.带着观察和思考,学习古诗我收获了人生的哲理。

5、我能把古诗写正确,写漂亮。(壁、缘容易写错呦!)

————————————————————————————————————————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集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古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奇葩。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也使我们品读了更多古诗。你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解诗题,知作者

1 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谁来读一读题目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西林寺。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形成的原因。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3、师补充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登上江西庐山,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因此写下此诗。这首诗的成因,和他对佛学的深入探索是分不开的,也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三、抓字眼,明诗意

1、抓字眼

师:一起进入课文,苏轼看庐山是怎样看的?勾出表示角度的字词。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向上看,向下看)

师:想一想,向上看和向下看还可以怎么说

向上看是仰望;向下看是俯视,遥望、仰望,俯视

师:作者从这六个角度看庐山,他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再仔细读一读古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是连绵起伏的,锋是高耸直冲云霄的。

师: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岭是高的还是低的。

2、明诗意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四、观插图,细思量

1、观察图师:因为条件所限不能播放幻灯片,同学们晚上欣赏了庐山图片,你可以用词语来形容庐山。

老师来描述,你来闭眼想象。作者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看庐山,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庐山则是重峦叠嶂,所见庐山的形状真是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呀!

2、细思量

同一庐山,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相同,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

师:如果让你游览庐山想从哪些不同的角度看庐山?

时间,季节、天气、心情

师:那为什么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就会有不同的面目呢?诗中那句诗道出了原因?怎么理解?

师友互相交流

学生汇报,加分。

因为他站在庐山里面看,所以看到的庐山不一样。

好,这个“缘”是什么意思。看一下老师怎么写。

这里的缘有点特殊,是通假字,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代的时候经常把两个读音相同的字经常换着用。这个“缘”在古代就是这个原,意思就是因为。

我觉得是因为庐山很大,一眼是望不到边的

师:如果在庐山里面看,只能看到整个庐山的一小部分,而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庐山的“真面目” 是指什么?

庐山的全貌。

3、拓文本,悟哲理

师举真实的班级例子,两个打架的学生,各自觉得有理,因为他们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带事情,对于旁观的我们来说他们都有错,是从他们两个的角度看待事情的,比较客观真实。

学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或感觉呢?

师:所以告诉我们认识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多诵读,抒诗情

如此千姿百态的美景,你想对庐山抒发怎样的感情,喜爱;苏轼遭贬却能游山玩水感悟人生哲理,你对又有怎样的感情?佩服他胸怀宽广。

六、板书:

题西林壁

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七、作业:采用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在观察中有什么感受,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题西林壁导学案及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