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灯

发布时间:2020-08-17 07:00:19

《幼时记趣》默写答案

余忆童时,能目对,见小微物,必细察其有物外趣。

夏蚊成雷,作群鹤舞空。心,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又留蚊帐中,烟,使冲烟飞鸣,青云白鹤,果如鹤云端,

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身,使与台齐;定细视,丛草林,以虫蚁为兽,以土凸者为,凹者为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正浓,忽有庞然大物山倒树来,一癞蟆也,舌一吐二虫尽吞。余年幼,出神,不觉呀然惊。神定,捉虾蟆,数十,驱别院。

一、解释词语:

1.稚:幼小 2.张:睁大 3.日:太阳 4.明:眼力 5.藐:小 6.纹理:花纹

7.故:所以 8.时:时常 9.之:的 10.私:私下 11.拟: 12.之:助词,无实义,不译

13.所向:想象的景观 14.观:看 15.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16.项:脖颈

17.为:因为 18.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19.强:同“僵”,僵硬 20.于:在

21.素:白色的 22.徐:慢慢地 23.以:用 24.其:它们,代蚊子 25.作……观:当……看26.唳:(鹤、鸿雁等)高亢的鸣叫 27.怡然:高兴的样子 28.快:痛快 29.于:在

30.其:自己的 31.以……为:把……当做 32.砾:瓦砾 33.邱:同“丘”,土山

34.壑:山沟 35.神:精神 36.之:代“二虫斗草间”的景象 37.拔:移,搬开

38.而:连词,表修饰 39.盖:原来是 40.而:连词,表承接 41.为所:被

42.方:正 43.恐:害怕 44.鞭:用鞭子打 45.之:代癞蛤蟆

二、翻译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翻译:看到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2.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翻译: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翻译:心中想像的景观(鹤舞),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4.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翻译:抬起头来看群鹤舞空的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5.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翻译:丛生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

6.游其中,怡然自得。

翻译: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高兴得自得其乐。

7. 忽有庞然大物山倒树来,一癞蟆也,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翻译: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大山,推倒大树似的扑过来,原来是一直癞蛤蟆,(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都被它吞进肚里。

8. 神定,捉虾蟆,数十,驱别院。

翻译:心神安定,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

三、文学常识:《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苏州人,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四、运用:

1.下列对课文理解分析的一项是 ( D )

A.这是一篇追忆作者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2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法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的、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合夸张的修辞手法。

D.课文第3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如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2.有同学根据【甲】段拟写了一副对联,请你补写所缺内容。

耳闻□□□□ □□群鹤舞空 夏蚊如雷 眼观

3.沈复的《幼时记趣》写得异姓盎然、充满生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4.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D )

A.心新向 是吾剑所从坠(《刻舟求剑》)B.常蹲 先自度(《郑人买履》)

C.徐喷 何不试之(《郑人买履》) D.项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所吞

五、理解:

1.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吞”两个动词好在何处?请你简析一下。

答: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3”“”“表现了对蛤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4怡然称快”“怡然自得”“不觉呀然惊恐”等心情描写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这些描写心情的句子,使人感觉到“察物纹理”时的投入、聚精会神。情随物动,别有一番情趣,从中突出了文章的情趣。

5蚊子是不招人喜欢的,作者观蚊如鹤,感到很有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这方面的感受。

答: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想像奇特的特点。

6.作者童年时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观察细致,想像奇,“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也反映了他观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六、链接阅读

()正午牡丹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眵①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注释】①披眵(chǐ):张开。 ②房敛:花房收敛。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欧阳公得一古画牡丹丛:曾经 (2)明之:凭什么 (3)正午则如一线语气助词

2.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B )

A.其下有一猫 B.其花披眵而色燥 C.常蹲其身 D.未知其精粗

3.翻译句子。

(1)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翻译:如举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收敛,颜色鲜艳。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翻译: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画笔的意思。

4.用文中原句填空。

吴丞相判断画上的是正午牡丹,其理由:一是其花披眵而色燥二是猫眼黑睛如线

5.读了《幼时记趣》和《正午牡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幼时记趣》中的原句回答。

要善于观察事物,“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才能有所收获。

(二)妙法插花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 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选自《浮生六记》)

【注释】①芸:人名,作者之妻陈芸。②盍(hé):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③踯躅(zhízhú):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④作俑(yǒng):本谓制作用于殉葬的偈象,后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为“作俑”。⑤闺(guī)中:特指女子所住的地方。闺,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能仿效怎么,哪里 (2)螳螂蝉蝶之属找,寻找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B )

A.宛然 其法行之 B.求闺中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

C针刺死 丛草为林 D.案头瓶花不 见者无不称

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D )

例: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A.盍仿而效之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觅螳螂蝉蝶之属 D.故时有物外之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 翻译:你的插花中具备风晴雨露的特征,可以说十分精妙传神。

(2)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翻译:如今恐怕不见得有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5.选文中“以针刺死”昆虫与课文中鞭打蛤蟆的做法相似,目的却不同,试对这两种做法做出评价。

课文中“鞭打蛤蟆”是为了惩治强暴,体现了幼年沈复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的朴素感情。选文中“以针刺死”昆虫只是为了自己的插花更加好看,未能尊重昆虫的生命自由,显得有些残忍。

七、课外提升

【甲】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树,树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选自 蒲松龄《聊斋志异》)

【乙】蜘蛛缚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 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似有物制它,指 2)闻崖上有声甚凄厉

3见一蜘蛛布网壁间(曾经 4)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离开

2.找出【甲】文中有“看”这一意思的词。 12审视3

3.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1)之①反侧倾跌状( ②蛇复昂首待 它,指蜘蛛,蛇竟死(音节助词,无实义

2)以①刺刀握其首( 首俯地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然审视殊无所见。

翻译: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翻译: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5. 【甲】文寓言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A

A.不畏困难,以弱胜强 B.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C.见异思迁,一事无成 D.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读了【甲】【乙】二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王戎识李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看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选自《世说新语》)

(丁)陆绩怀桔

绩⑤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欲归遗⑥母。”术大奇⑦之。 (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 ②游:玩。 ③子:果实。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⑤绩:即陆绩,三国时吴国学者。 ⑥遗:给。 ⑦奇:认为……与众不同。

1.解释加点词语。

(1)与诸小儿游( 曾经 ) (2)堕地( 告别 )

2.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内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诸儿竞走取之(代李子)B.取之,信然(代树)C.人问之(王戎) D.术大奇之(代陆绩)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翻译:李树长在路边却仍有很多果实,这一定是苦李子。

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怀

5.沈复的童年趣事令人神往,而上文中两位古代名人童年的所为却令我们钦佩。请说说我们应向七岁的王戎和六岁的陆绩学些什么。 向王戎学习善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向陆绩学习孝敬父母的品质。

()何氏之庐

何晏①七岁,明惠②若神,魏武③奇爱之,因晏在宫中④,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选自《世说新语·夙惠》)

【注释】①何晏:三国魏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平叔。曾随母被曹操收养,官至尚书、典选举。 ②惠:同“慧”。 ③魏武:即曹操。 ④晏在宫中:据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注引《魏氏春秋》记载,何晏的母亲姓尹,当了魏王曹操的夫人,因此何晏也在王宫中长大。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晏在宫中( 由于 ) (2)何氏之( 房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 翻译:何晏便在地上画了一块方格,自己呆在当中。

3.用自己的话说说,曹操为什么改变初衷打发何晏出宫?

答:因为何晏用行和言巧妙地暗示了自己要做何家的儿子的意愿。

天堂的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