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读孔子

发布时间:2014-04-09 15:39:23

《穿越时空读孔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部分内容,结合选修四“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内容,重点解读孔子的核心思想与意义

【学情分析】

对于孔子,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有涉及,有所了解,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孔子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模拟现场回答孔子学院学生的疑问,穿越历史,解读不同符号的孔子,学会辩证地看问题;通过读《论语》,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通过“穿越历史”解读各时期的孔子符号,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通过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孔子的主张领会孔子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中庸”等概念;体会孔子思想的魅力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虚拟场景:某孔子学院高级班学生乔向老师提问:

老师,我喜欢中国文化,希望通过孔子学院了解中国文化,我听说中国人对孔子也存在争议,那是为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大力扶持孔子学院?孔夫子真正的到底魅力何在?

(一) 穿越时空解读受争议的孔子

1、 当代人的解读: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

他很凄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李零

2、 现代:

19741月,毛泽东批示同意转发由江青等人组织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作为中共中央1974年第1号文件下发,作为"批林、批孔时的参考 "中共中央19741号文件中说:"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

3、 近代:康有为认为: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各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圣之时者”也。

1915年的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将矛头指向孔子儒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上帝推测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

——洪秀全:《太平天日》

4、 古代:孔子生前并不受重视,秦朝时,其创立的儒家学说遭打击,汉代以后,历代帝王对孔子一再追封,汉平帝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孔子 “文宣王”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清代孔子被尊为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5、 国外: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一方面介绍西方的科技文化,另一方面也把中国儒家学说传到西方,他们描绘的孔子像,就是一副传教士的形象。

6、 “众所周知,启蒙运动开始时,孔子已经成为欧洲的名人。令伏尔泰们惊讶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以同样的方式思索同样的思想,并进行了同样的战斗。他们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动他们的主张。……现在儒学成为了他们攻击世袭特权的武器。……孔子成了18世纪启蒙学者们的守护神。在欧洲,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民主理想的发展中,孔子哲学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法国思想,它又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民主的发展。”——美国汉学家顾立雅《孔子与中国之道》

探究:为什么中国各历史时期对孔子有不同的解读?外国人推崇孔子的理由是什么?你有何启示?

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

展示幻灯片:孔子生平言行,具载于其门人弟子之所记,复经其再传三传门人弟子之结集而成之《论语》一书中。其有关于政治活动上之大节,则备详于《春秋左氏传》。其他有关孔子言行及其家世先后,又散见于先秦古籍如《孟子》、《春秋公羊》、《谷梁传》、《小戴礼记-檀弓》诸篇,以及《世本》、《孔子家语》等书者,当尚有三十种之多。最后,西汉司马迁《史记》采集以前各书材料成《孔子世家》,是为记载孔子生平首尾条贯之第一篇传记。

——钱穆《孔子传序言》

下面让我们根据《论语》摘录了解孔子的思想。

(二) 孔子的魅力——孔子儒家思想

首先,展示归纳孔子的核心思想。然后分层探讨。

1. “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

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仁”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

教师引导:从刚才的对话,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仁,指仁爱,关爱别人。)教师: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仁,从人,从二”,反映人与人的关系。怎样“爱人”? (孔子说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需求,帮助别人实现其需求。)孔子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仁”的学说的?(春秋之际,战争不断,孔子寄希望于仁爱挽救社会。)统治者心存“仁”的话会怎么做?(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为政以德”,解读材料: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对执政者的要求是什么?(以德来治理国家,用德教化人民,爱惜民力。)“为政以德”有什么积极作用?(政府有很强的凝聚力社会稳定、和谐。)

学以致用:举例说明如何做到“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如何运用

1993年,世界宗教哲学大会在芝加哥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大会又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为全人类都应照奉的普世原则。

2.“礼”的学说:等级与秩序

模拟对话 情境体验:

幻灯展示三则与“礼”有关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模拟孔子和学生、诸侯国君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教师引导: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礼”是什么意思?(礼是指周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礼仪规范和良性化的社会秩序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强调自律,“礼”是外在的规范,是实现“仁”的手段,强调他律,二者为表里关系。

从仁与礼的关系看,儒学具有什么特点?

它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规范,并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它非常重视每个人的责任,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这样,天下便会仁爱和睦。孔子关于个人责任的主张,后人把它阐发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完整而远大的人生理想,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脚踏污泥,心忧天下。)

如何把握仁与礼的关系呢?孔子提出一个策略,那就是“中庸”。什么是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鬼神观:重人事,远鬼神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材料可知,在鬼神观上,孔子主张敬天地远鬼神,其关注点放在人事和现实社会上。

4、孔子的教育思想

学生列举:孔子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来办教育,成绩斐然。他在教育中总结了不少精彩的话。由一个小组的同学分类列举孔子的教育主张,每人一句,不重复。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当仁不让于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穿越时空读孔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