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中的过渡和结尾技巧-最全

发布时间:2020-08-04 15:06:21

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中的过渡和结尾技巧-最全

过渡技巧

承上启下法

承上启下法是指在议论文写作中过渡的句或段先紧承上文,用极简的文字对上文进行小结,然后顺势转换话题,迅速启开下文。例如,2013 年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感谢挑错》中写道:感谢挑错可使人在攀登之路上越走越远,而拒绝承认错误,则会使人陷入泥沼。这段文字的前句结上,后句启下,语句精炼,很好地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上下文连缀成一体,衔接自然。承上启下过渡技巧的应用,关键是承上句要简洁精炼,不能重复上面内容;启下句要迅捷明快,不能拖泥带水。

意反转折法

在议论写作中,常常会出现前后观点相反或有差别的情况,这就需要通过转折句来进行过渡衔接,以使行文曲折深进。例如,2013 年山东卷高考满分卷《敢把权威拉下马》中有这么一段:然而,质疑权威并非鲁莽的一律否定权威,面对个人认知与权威的不同,我们应谨慎思考,仔细推敲。此后,再评论权威对错。作者前文重点写“我们要质疑权威”,这里来了个“急转弯”——“质疑权威并非否定权威”,使论证不失偏颇,更加辩证。有时还会出现行文一转再转,文意一翻再翻的情况,那就需要使用多个转折句来过渡衔接了。

无疑故问法

一般情况下,有疑方需发问,但有时在议论文写作中,为了衔接下文,明明无疑,却故意发问,达到引人注意、掀起波澜、转换话题的目的。这样的过渡可以是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也可以兼有。例如,2015 年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是谁夺走了我们清亮的眸?》中这样写道:是谁扼杀了我们的好奇心?是现实的裹挟,是家长的错误引导,还是应试教育的压迫?在这个过渡段落中,作者先设问,然后用一个选择问句作答,并不说出答案,而是引人思考,从而引起下文,不仅兼具设问和选择问句的表达效果,还对上文作了一个相当有力和极为出色的收束。

假设推进法

假设推进的过渡技巧在议论写作中的应用,是指在上下文衔接处先紧承上文作一假设,随后根据假设推断出将要产生的结果,从而把议论推进一步,引向深入。例如,在2012 年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让灵魂站立成树》中有这样一个过渡段:有才又怎样,有知识又怎样?如果不能拥有坚忍的精神,不能让自己站立成树,这所有的一切终会付诸东流,徒生一阵哀叹罢了。这里,“如果不能拥有坚忍的精神,不能让自己站立成树”是承上而言的,“这所有的一切终会付诸东流,徒生一阵哀叹罢了”是在上述假设成立后产生的结果,起启下的作用,下文紧接着论述不能拥有坚忍精神的恶果,因为假设推进,上下文的衔接过渡非常自然。

递进展开法

在议论写作中,为达到层进式议论的目的,往往需要通过使用递进关系的句段来实现过渡,达到层层递进、渐次展开的目的。例如,在2013 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镜愈明,镜愈清》中有这么一段:明镜之益,不仅于人,于国家更是一味苦口的良药,而这些国家的明镜,亦令人敬仰。这段过渡文字采用的就是递进展开法,使用到了“不仅……,更……”的关联词,这是因为前后两方面有轻重之分。递进展开法使论证的层次更加清晰,加深了论证的深度,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逻辑性更强、气势也更足。

列举谬误法

在议论文写作中采用列举错误或片面观点的方法完成过渡也是常用的方法,通过对错误或片面观点加以剖析和否定,从而使自己的正确见解和论证更有力,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例如,2012 年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中的过渡段:也许,会有人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最后干脆闭上了眼睛,塞住了耳朵。这一过渡就是通过列举某些人的某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错误想法来转换话题,再通过对这些错误想法进行正确的解剖分析,从而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把论点阐述得更加透彻和全面,最终取得理想的论证效果。

因果深入法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通常会采用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方法来进行层次的衔接,如使用到“因为……,所以……”的关联词。例如:2014 年山东卷高考满分作文《心中有什么,便看到什么》的过渡段:因为这样,我们更应明白,我们要把内心装满美好的事物,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看到人间的美丽。在这个过渡段中,原因在前,承上文;结果在后,启下文,先因而后果。因为因果关联词的存在,达到文势一气而下的目的。

除了以上的过渡技法外,在议论文写作中还可以使用穿插引语法、取譬设喻法等等进行过渡。以上技法既可单用,也可混合使用,最终达到文章语脉联属,结构条理分明,语势气韵流动的目的。

结尾技巧

一、照应开头,首尾圆合

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章结尾常见的照应方法就是与开头相照应。这样整篇文章就能实现内容紧凑,结构清晰完整,布局合理。这种收尾方法,是日常作文练笔尤其是考场作文最简单常见又实用有效的结尾方式。

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是漫画材料作文,漫画的构成要素是人、分数,吻和巴掌。纵横两组对比手法,寓意深刻。作文极具思辨性,考察学生为人处世,关注现实的能力。

湖南一考生在作文开头这样写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长路上,我们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遭遇一些挫折坎坷。年轻的你我内心也曾迷茫、彷徨。而父母的鼓励往往是拨开乌云的阳光,带我们迎接远方。

充分论述后这样收束全篇:

很多时候,差一点的只是鼓励。对孩子多一些期许,多一点赞赏,孩子就会得到更多的自我肯定和认同。这份鼓励化为力量,令我们前进的脚步更加踏实!

作文结尾紧扣漫画内容,正面肯定父母的鼓励做法,照应开头的“拨云见日”,再次强调了父母鼓励的重要性,“令我们前进的脚步更加踏实”,照应了开头的“带我们迎接远方”,包含了孩子对父母正确教育的热切渴盼。结构完整,强化主题,引发读者对粗暴式教育、功利性教育进行反思。首尾圆合,论证严密。

二、呼吁倡议,深化情感

议论文结尾处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或亮明观点,拓展思维,启发读者去积极关注或者深入思考问题;或热情号召,呼吁倡议,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2019年高考天津卷的作文是新材料作文,从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的言论材料出发,注重学生的人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修养,启发学生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天津一考生这样收束全文:

现在,有些青年缺乏伟大理想,缺少家国情怀,眼光只停留在个人的利益得失上;有些青年暮气沉沉,没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得过且过,虚度光阴。这绝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奋斗是青春的底色,青年是中国的底色。让我们一起奋斗,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为了这个伟大的梦想尽情奔跑吧!

作者针对生活中那些缺乏理想、没有朝气、没有家国情怀的年轻人发出呼吁,做出感召,号召青年一代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将青春和热情献给国家、献给时代。希望国之青年思考青春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承受使命,乐于担当。这样结尾,思路清晰,立意高远。使整篇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更容易引起青年读者的情感共鸣,深化了情感表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巧用句式,妙用修辞

议论文写作在提出论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证以后,在结尾部分如果能够注意句式的优化,比如长句与短句相间,整句与散句配合,语言会显得简洁有力又朗朗上口。写作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是创作者心灵的独奏,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在作文结尾处作者如果能在紧扣观点的基础上,巧用适当的修辞方法,定能使作文语言雄辩而深刻,耐人寻味。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道作文题是2019年语文《考试大纲》中“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具体落实。江西一考生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广大未来的建设者们,路,就在脚下;诗,就在远方。劳动是铺路的石子,劳动是平仄的诗行。衷心希望我们复兴中学的同学们,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以勤为犁,耕耘青春,收获梦想!

结尾一段在句式的运用上,长短句相间,多用短句,节奏铿锵。句式于参差错落中见整齐优美。语段中先引用了晋代陆机《文赋》中的语句,而后又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语言文采飞扬。以一连串的比喻句收束全文,把劳动和个人联系起来,勤劳与青春相系,紧扣主题,同时揭示了热爱劳动的意义,既生动形象又含义深远。

四、哲理总结,思辨着色

在议论文写作中,语言是外壳,思想是内核。优美的语言固然能令文章增色,但议论文仍要重视以理服人。收束全文时,须在记叙、描写或议论的基础上,用简明洗练、富有哲理的语言对文章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以揭示作文的中心,点明写作的意义。

议论文写作一直突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注重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挖掘材料的涵义,集中体现出对学生逻辑思维品质的考查。作为中学生,唯有用辩证的思想,全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才能写出主题深刻、发人深省的文章。2019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从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出发,让考生讨论文学创作中和生活中主体与他人的关系。浙江一考生这样结尾:

对待生活的读者,正如与他们在丛林中结伴前行,既不用完全由他们指路,也不必掏出心脏当火把照亮前路。只需附身倾听,了解他们的建议,最重要的还是要坚定自己的正确认知,不盲听,不盲从,才有机会成就自己的生活大作。

作者用简洁生动而蕴含哲理的语言进行归纳,总结了前文内容,在思考主体与他人关系的观点上,富有思辨性。不能一味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正确建议,修正错误;也不能盲目听从他人建议而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前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总结观点时,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用辩证的思想进行论述,全面深入地剖析问题,深化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留白思考,回味隽永

留白本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是传统绘画艺术追求的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为使整幅作品画面布局更合理、章法设计更精致而特意留下空白,欣赏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议论文创作时也可以借鉴传统绘画的技艺,在文章结尾处,不完全表达全部思想,十分意思九分写,留一分让读者回味思考,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2019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试题为命题作文,两个选题自由选择,《文明的韧性》和《2019的色彩》,与考生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会息息相关。试题开放包容,极富张力。北京一考生在《2019的色彩》中这样结尾:

朋友们,你们知道我心中的2019的色彩吗?瞧,2019年的天空,有一朵飘浮的白云,上面绘满了我心中的色彩。其实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2019的色彩,当人生的画笔指向远方,我们每个人都在认真思考答案。

文章结尾指出“当人生的画笔指向远方,我们每个人都在认真思考答案。”那么答案是什么呢?作者没有揭晓,只是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2019的色彩”作结,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的空间。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目标追求不一,答案肯定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启发人们去追索,去探求,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中的过渡和结尾技巧-最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