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操作规程

发布时间:2018-05-23 10:34:09

1

第一节 环氧乙烷残留量分析方法 1

第二节 持粘性检验操作规范 3

第三节 剥离强度检验操作规范 5

第四节 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7

第五节 pH值测定操作规程 15

第六节 电导率检查法操作规程 18

第七节 酸碱度试验方法 22

第八节 蒸发残渣试验方法 25

第九节 沉降菌检测方法 26

第十节 敷料中甲壳素含量测定 29

第十一节 医用高分子夹板检测项目及操作步骤 31

第十二节 纯化水检测 32

附录:原材料及产品的检验规程 33



第一节 环氧乙烷残留量分析方法

一、比色分析

1、原理:环氧乙烷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成乙二醇,乙二醇经高碘酸氧化生成甲醛,甲醛与品红一亚硫酸试液反应产生紫红色化合物,通过比色分析可求得环氧乙烷的含量。

2、试剂的配制

0. lmol/L盐酸:9m1盐酸稀释至1000m1

0. 5%高碘酸溶液:称取高碘酸0. 5g稀释至100m1

硫代硫酸钠溶液:称取硫代硫酸钠1g,释至100m1a

10%亚硫酸钠溶液:称取10. 0g无水亚硫酸钠,溶解后稀释至100m1

品红一亚硫酸试液:称取0. 1 g品红,加入120m1热水溶解,冷却后加入10%亚硫酸钠溶液20m1,盐酸2m1,置于暗处。试液应无色,若发现有微红色,应重新配制。

乙二醇标准贮备液:取一外部干燥、清洁的50m1容量瓶,加水约30m1,精确称重。移取0. 5m1乙二醇,迅速加入瓶中,摇匀,精密称取重量。两次称重之差即为溶液年所含乙二醇的重量,加水至刻度,混匀,按式计算其浓度:

C=(W/50)X 1000

式中:C—乙二醇标准贮备液浓度,g/L

W—溶液中乙二醇重量,g

乙二醇标准溶液(浓度C1=C X 10-3:精确移取标准贮备液1. Oml,用水稀释至1000m1

3、试液制备

试液制备应在取样后立即进行,否则应将试样封存备用。

将样品截为5mm长碎块,称取2. 0g置于具塞的玻璃容器中,加入0. lmol/L盐酸10m1密塞,室温放置1小时。

4、试验步骤:

a、标准曲线的制备:取五支纳氏比色管,精密加入0. lmol/L盐酸2m1,再精确加入0.5m1, 1.0 ml, 1.5 ml, 2.0 ml. 2.5 ml、乙二醇标准溶液。另一支纳氏比色管,精确加入0. lmol/L盐酸2 ml作为空白对照。

于上述各管中分加盟加入0. 5%高碘酸溶液0. 4 ml,放置1小时。然而,分别滴加硫代硫酸钠溶液至出现的黄色恰好消失。再分别加入品红一亚硫酸试液0. 2m1,用蒸馏水稀释至lOml,室温放置1小时,于560nm波长处以空白液作为参比,测定吸光度。绘制吸光度一体积标准曲线。

b、样品测定:精确移取试液2. Oml于纳氏比色管中,按标准曲线项下方法同法试验,以测得吸光度并从标准曲线上查得试液相应的体积。

5、结果计算

环氧乙烷残留量用绝对含量或相对含量表示。

按下式计算样品中环氧乙烷的绝对含量:

WE0=1.775vl.cl.m

式中WEO一单位产品中环氧乙烷绝对含量,mg(即每个样品中乙二醇的含量)

V1—标准曲线上找出的试液相应的体积,mI

Cl—乙二醇标准溶液浓度,g/L

m 一单位产品的质量,g.

按下式计算样品中环氧乙烷的相含量:

WE0=1.775vl.cl.m

WEO一单位产品中环氧乙烷相对含量,mg/kg

V1—标准曲线上找出的试液相应的体积,ml

Cl—乙二醇标准溶液浓度,g/Lo



第二节 持粘性检验操作规范

1.目的:规范持粘性检验的操作标准。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无菌敷料贴类产品出厂检验。

3.责任:技术质量部QC负责实施。

4.内容:

1 使用仪器: 高温老化试验箱 不锈钢板 滚子

仪器状态:工作正常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前将粘贴胶带卷或粘贴胶带片进行状态调节24h

2.1.1 对于条状试样,试验前将粘贴胶带卷以约30cm/s的速度展开,裁取60mm长的试片后立即试验。如果供试材料宽度大于25mm,则在25mm的试样宽度上进行;

2.1.2 对于片状试样,试验前去除保护物,裁取相应尺寸的试样后立即进行试验;

2.1.3 试验期间注意不弄脏粘贴表面。

2.2 将备好的试样一端粘贴与不锈钢板的清洁表面接触,使试样的端部的整个宽度与距钢板端面25mm 处对齐,使试样两边平等于钢板的长边,试样未粘贴端悬于钢板该端面以外。

注:粘贴试样时,要确保试样与钢板之间没有气泡。

2.3 用滚子向试样粘贴部分施加压力,以约60cm/min的速度沿试样长度方向滚压四次,并使其在标准大气压下停放10min

2.4在试样端线部做一标记线,在试样的悬挂端按每厘米0.8N80g)贴一重物,施力要均匀分布与整个带宽上。

2.5 将钢板悬挂于36℃~38℃热空气烘箱内30min,使钢板与垂直呈2°倾斜。以防止试样与钢板剥离,并能使重物悬挂。

对另外4个试样重复这一步骤。

2.6对于弹性很大的产品,在所施加的重力与试样之间贴一段相同宽度的无伸展性的粘贴带。

2.7如果供试材料的宽度是25mm,需在试样上贴一段非弹性的粘贴胶带(长约60mm,宽度与试样相同),使胶带的未粘贴部分悬挂于不锈钢板的端部,使其悬挂生物时受力均匀。

检测结果:

编号

项目

1

2

3

4

5

6

7

8

不合

格数

持粘性

单项结论:经检测 标准要求。



第三节 剥离强度检验操作规范

1.目的:规范剥离强度检验的操作标准。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生产的无菌敷料贴类产品出厂检验。

3.责任:技术质量部QC负责实施。

4.内容:

1 使用仪器:数显拉力计 高温老化试验箱 不锈钢板 滚子

仪器状态:工作正常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前将粘贴胶带卷或粘贴胶带片进行状态调节24h

2.1.1 对于条状试样,试验前将粘贴胶带卷以约30cm/s的速度展开,裁取400mm长的试片后立即试验。如果供试材料宽度不足25mm,则用整个宽度。如果供试材料宽度大于25mm,则在25mm的试样宽度上进行;

2.1.2 对于片状试样,试验前去除保护物,裁取相应尺寸的试样后立即进行试验;

2.1.3 试验期间注意不弄脏粘贴表面。

2.2将试样贴于不锈钢板的清洁表面的中央,使试样的两边平行于钢板的两个长边。

2.3 用滚子向试样粘贴部分施加压力,以约60cm/min的速度沿试样长度方向滚压四次,并使其在标准大气压下停放10min

2.4用力值读数在满量程的15%85%之间的适宜的测力仪器,测定从钢板剥离试样所需的力(施加角为180°,剥离速度为270mm/min330mm/min)。

2.5观测第一个25mm长度处施加的作用力,每30mm观测一次作用力,取六个读数的平均值。

2.6对另外4个试样重复进行试验,计算5个试样的平均值。

检测结果: 单位 N

编号

项目

1

2

3

4

5

不合格数

第一次计数

第二次计数

第三次计数

第四次计数

第五次计数

第六次计数

剥离强度

(宽1cm

剥离强度

(宽1cm

修约值

单项结论:经检测 标准要求。

第四节 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1 目的

通过无菌检验,确保灭菌后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灭菌后医疗器械产品的无菌检验。

3 检验依据

本厂企业注册标准

中国药典 二部(2010年版)

GB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 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4 仪器、设备

百级层流超净工作台、电热干燥箱、电热恒温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压力蒸汽灭菌器、集菌仪(器)、电子天平、PH计、冰箱、恒温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烧瓶,接种环、无菌棉签、镊子,试管架,大试管若干等。

5 无菌检验室的环境要求

5.1 无菌检验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

5.2 缓冲区与外界环境、无菌检验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正压,阳性对照室与缓冲区之间空气应保持负压。无菌检验室与室外大气之间静压差应大于10Pa。无菌检验室的室温应保持1826℃,相对湿度:4565%

5.3 无菌检验室的单向流空气区、工作台面及环境应定期按《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测试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进行悬浮粒子、沉降菌的监测。每季度至少检测一次。

5.4 无菌检验过程中应同时检查超净工作台单向流空气中的菌落数:每次操作时在层流空气所及台面的左中右置3个营养琼脂平板,暴露30min,于3035℃培养48小时,菌落数平均应不超过1CFU/平板。

6 无菌检验前的准备

6.1 器具灭菌、消毒

6.1.1 灭菌: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可经电热干燥箱180℃以上干烤2小时,或置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

6.1.2 消毒: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如无菌检验室的试管架、电子天平、工作台面、工作人员的手、橡胶吸头等。可采用消毒剂浸泡或擦拭。消毒剂应每月更换,以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6.1.3 标识:器具的灭菌、消毒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消毒时间和使用有效期。

6.2 人员、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

6.2.1 开启紫外线灯或臭氧发生器进行空间灭菌处理,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min

6.2.2 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流程

6.2.2.1 脱包:进入无菌检验室的物品若有双重包装的,需将外包装在传递窗/缓冲间拆除后,传入试验室。

6.2.2.2 消毒:进入无菌操作室的所有培养基、供试品等的外表都应采用适用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将外包装污染的微生物带入无菌检验室。

6.2.2.3 传递:查看所有进入无菌检验室的器具上的灭菌、消毒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符合要求的经传递窗传入无菌检验室。

6.2.3 人员进入无菌检验室流程

6.2.3.1 更鞋脱衣:在一更区脱去一般区工作鞋,穿上无菌检验室工作鞋;脱去一般区工作服。

6.2.3.2 洗手:首先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手上揉擦出泡沫,再用流水连续冲洗20秒,洗净泡沫。

6.2.3.3 更衣:在二更区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穿戴无菌工作服(包括衣、帽、口罩等),要求裤子掖在上衣里,口罩掩住口鼻,帽子包裹所有头发。

6.2.3.4 手消毒:用消毒液浸泡双手5秒以上或用浸过消毒液的棉球擦拭双手。消毒液可用洗必泰、新洁尔灭、碘伏、75%酒精等。

6.2.3.5 人员进入:经缓冲间进入无菌检验室。

6.2.4 人员进入无菌检验室后,进一步用消毒液擦拭工作台面,戴无菌手套。

7 无菌检验操作要求

7.1 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7.2 使用玻璃器皿应轻取轻放,避免破损,以防培养物扩散。

7.3 所有操作均应在近火焰区进行,且不得有大幅度或快速动作,以免搅动空气中的尘埃微粒。

7.4 使用金属接种器具时,用前、用后均需灼烧灭菌。

7.5 在接种培养物时,动作应轻、准,防止培养物溅出,产生汽溶胶,造成污染。

7.6 操作过程中所有的带菌物品,用后均应作消毒、灭菌处理。可在检验过程中随用随时放入消毒液缸内浸泡或消毒桶内,或在检验完成后经传递窗传至一般区,立即用压力蒸汽灭菌锅121℃灭菌30分钟。

8 培养基制备

8.1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的制备

8.1.1 所用试剂

酪胨(胰酶水解)15.0g

葡萄糖5.0g

L-胱氨酸0.5g

硫乙醇酸钠0.5g

(或硫乙醇酸)(0.3ml

酵母浸出粉5.0g

氯化钠2.5g

新配制的0.1%刃天青溶液1.0ml

琼脂0.75g

1000ml

8.1.2 制备

除葡萄糖和刃天青溶液外,取上述成分混合,微温溶解,调节pH为弱碱性,煮沸,滤清,加入葡萄糖和刃天青溶液,摇匀,调节pH7.1±0.2

8.1.3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剂氧化层的颜色要求

在供试品接种前,培养基氧化层的高度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的1/5,否刚需经100℃水浴加热到粉红色消失(不超过20分钟)迅速冷却,只限加热一次,并应防止被污染。

8.2 霉菌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制备

8.2.1 所用试剂

5.0g

酵母浸出粉2.0g

葡萄糖20.0g

磷酸二氢钾1.0g

硫酸镁0.5g

1000 m

8.2.2 制备

除葡萄糖外,取上述成分混和,微温溶解,调节pH值约为6.8,煮沸,加葡萄糖溶解后,摇匀,滤清,调节pH6.4±0.2

8.3 还可使用按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按照使用说明书配制。

8.4 培养基配制后应尽快灭菌,避免微生物繁殖。一般采用高压蒸汽121℃灭菌30分钟。

8.5 制备好的培养基应在225℃保存,在3周内使用。

8.6 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

每批配制的培养基均应进行无菌性检查(可与产品无菌检验同步进行)。检查时,每批培养基随机取不少于5支(瓶)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

9 稀释液、冲洗液的制备

9.1 0.1%蛋白胨水溶液

取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后置入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分钟后,于4℃保存备用, 分装后置入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分钟后,于4℃保存备用

9.2 pH7.0 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

取磷酸二氢钾3.56g、磷酸氢二钾7.23g、氯化钠4.30g、蛋白胨1.0g,加水1000ml。微温溶解,滤清,分装后置入压力蒸汽灭菌器内,121℃灭菌30分钟后,于4℃保存备用。

9.3 浸提介质:9g/L无菌氯化钠溶液,可直接从有证单位采购大输液。

10 对照菌液制备

10.1 无菌检验所用的菌株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

10.2取金黄色葡萄球的普通琼脂斜面培养物,接种一白金耳至营养琼脂培养基内,在3035℃培养1824h后备用,同时制备0.9%氯化钠溶液加入在6支小试管内,每支试管内加9.0ml0.9%氯化钠溶液,在压力锅内经121℃灭菌30min备用。将已配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菌液取1.0ml加入第一支小试管内,稀释成浓度1:10的菌液;取第一支试管内1.0m l菌液加入第二支小试管内,稀释成浓度1:100的菌液,同法稀释成浓度1:106(每ml含菌量≤100CFU)即可)。

10.3 采用平皿计数法测定活菌数。

11 无菌检验培养温度

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置3035℃培养。

改良马丁培养基,置2328℃培养。

12 无菌检验

12.1 如产品注册标准中明确“产品应经过一个确认过的灭菌过程”,则执行12.1项下各项。

12.1.1 放样

每个灭菌批次按已验证的灭菌工艺,在灭菌柜内相应的位置放置适量菌片,灭菌后对菌片进行无菌检验。

12.1.2 菌片贮存

灭菌前、后菌片应按菌片说明书规定条件保存。(REVEN公司菌贮存温度为1527℃)

12.1.3 接种

开启超净工作台单向层流,在此环境下,分别将灭菌后的菌片成对放入已灭菌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同时以未灭菌的菌片作阳性对照,以未接种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未接种的改良马丁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

12.1.4 培养

阳性对照管于3035℃细菌培养箱培养4872小时。

其余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于3035℃培养7天。

改良马丁培养基于2328℃培养7天。

12.1.5 结果判定

培养后,阳性对照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照和被检样品未见需气菌、厌气菌和霉菌生长的为合格。

12.2 如产品注册标准中明确产品应进行无菌检验,则执行12.2.112.2.5

12.2.1 抽样

根据各自的产品注册标准和相应产品出厂检验规程的规定,对成品库内的产品进行抽样。一般同一个灭菌批产品检验311个单位供试品。

12.2.2 供试液准备

优先采用将供试品或其有代表性的各部分直接投放入培养基内培养的方法,如供试品不适宜直接投放,可按下列方法制备供试液,应使浸提介质充分洗提供试品的浸提表面,供试液制备应按无菌操作法进行,在制备后2小时内使用。

根据供试品具体特性选择下列方法:

a) 管类器具:按管内表面积每10cm2流过管内腔1ml浸提介质,流量约为10ml/min,收集到无菌的容器内。

b) 容器类器具:按容器内表面积每10cm2加入浸提介质1ml的比例,振摇数次。

c) 实体类器具:实体类器具按表面及每10cm2加入浸提介质1ml,振摇数次。

收集上述冲洗液或浸提介质于无菌容器中。

12.2.3 接种

12.2.3.1 薄膜过滤法:优先采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集菌器),也可使用开放式薄膜过滤器。滤膜孔经不大于0.45µm。滤器和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或直接采用无菌集菌器。

a、如采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取一副三联式集菌器,将供试液通过集菌仪过滤,使通过每只培养管的量基本均匀。然后通过集菌仪一只加120ml改良马丁培养基,另两只分别加入120ml硫乙醇酸盐培养基(其中一只做阳性对照,内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液1ml)。另取一副二联集菌器,用同批的冲洗液或浸提介质120ml通过集菌仪过滤(每只约50ml),同法一只加硫乙醇酸盐培养基120ml,另一只加改良马丁培养基120ml分别作阴性对照。

b、如用一般薄膜过滤器,将供试液过滤后取出滤膜,将其剪成3等份,分别置于含50ml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容器中,其中两份作检验,一份作阳性对照。

12.2.3.2 直接接种法:适用于一次性使用的各种无菌敷料产品。

a、敷料供试品:取规定数量,每个包装以无菌操作拆开,于不同部位剪取约120mg1cm×3cm的供试品,接种于各管足以浸没供试品的适量培养基中。

b、无菌小型器具:直接投入含15ml以上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容器中。

c、一次性使用的材料:拆散或切成小碎断,接种于各管足以浸没供试品的适量培养基中。

供试品按规定量分别接种至各含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及改良马丁培养基的容器中,其中一份作阳性对照。

每个容器中培养基的用量应符合:接种的供试品体积不得大于培养基体积的10%,或培养基的装量足以浸没供试品。

每管培养基的最低用量——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5ml,改良马丁培养基每管装量不少于10 ml.

12.2.4 培养、观察

上述含培养基的容器分别置规定温度的恒温培养箱中,除阳性对照管培养4872小时外,其余管培养14天。培养期间应逐日观察并记录是否有菌生长。

如在加入供试品后、或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出现浑浊,培养14天后,不能从外观上判断有无微生物生产,可取该培养液适量转种至同种新鲜培养基中或划线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细菌培养2天,真菌培养3天,观察是否再出现浑浊或斜面有无菌生长;或取培养液涂片,染色,镜检,判断是否有菌。

12.2.5 结果判断

培养结束后,阳性对照管应有菌生长,阴性对管应澄清。否则,就判结果无效。

所有供试品管均澄清,或虽显浑浊但经确证无菌生长,判供试品符合规定。

若供试品管中任何1管显浑浊并确证有菌生长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

以一次检出为准,不得复试。

当符合下列至少一个条件时,可判试验结果无效;

1)无菌检验所用的设备及环境的微生物监控结果不符合无菌检验法的要求;

2)回顾无菌实验过程,发现有可能引起微生物污染的因素;

3)阴性对照管有菌生长;

4)供试品管中生长的微生物经鉴定后,确证是因无菌检验中所使用的物品和(或)无菌操作技术不当引起的;

13 质量记录

附件:1、《产品无菌检验操作规程》

   2、《无菌检验原始记录》

    《菌种外购、转种记录》

    《培养基制备记录》

     《实验中废弃的带菌物品灭菌处理记录》

     《实验用稀释液、冲洗液、缓冲液制备记录》

     《浓菌液制备使用记录》

     《洁净区域净化系统运行记录》

第五节 pH值测定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pH值测定操作规程,以达到对该项目检查操作规范,结果可靠。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样品pH值的测定。

3.责任:QC负责执行本规程的实施。

4.内容:

4.1 除另有规定外,水溶液的pH值应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用酸度计进

行测定。酸度计应定期检定,使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要求。

4.2 仪器校正用的标准缓冲液:应使用标准缓冲物质配制,配制方法如下:

4.2.1 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将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塑料袋剪开,将粉末倒入250ml容量瓶中,少量物二氧化碳蒸馏水冲洗塑料袋内壁,并稀释到刻度摇匀, 即得到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

4.2.2混合磷酸盐标准缓冲液:将混合磷酸盐标准缓冲液塑料袋剪开,将粉末倒入250ml容量瓶中,少量物二氧化碳蒸馏水冲洗塑料袋内壁,并稀释到刻度摇匀, 即得到混合磷酸盐标准缓冲液。

4.2.3 四硼酸钠标准缓冲液:将四硼酸钠标准缓冲液塑料袋剪开,将粉末倒入250ml容量瓶中,少量物二氧化碳蒸馏水冲洗塑料袋内壁,并稀释到刻度摇匀, 即得到四硼酸钠标准缓冲液。

不同温度时标准缓冲液的pH值如下页表。

温度

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 0.5M

混合磷酸盐标准缓冲液0.025M

四硼酸钠标准缓冲液0.01M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4.00

4.00

4.00

4.00

4.01

4.02

4.03

4.04

4.06

6.92

6.90

6.88

6.86

6.85

6.84

6.84

6.83

6.83

9.33

9.28

9.23

9.18

9.14

9.10

9.07

9.04

9.02

注:测定pH值时,应严格按仪器的使用说明书操作,并注意下列事项。

4.3注意事项:

4.3.1 测定前,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选择二种标准缓冲液,使供试液的pH值处于二者之间。

4.3.2 取与供试液pH值较接近的第一种标准缓冲液对仪器进行校正(定位),

使仪器示值与表列数值一致。

4.3.3 仪器定位后,再用第二种标准缓冲液的表列数值相符。重复上述定位

与斜率调节操作,至仪器示值与标准缓冲液的规定数值相差不大于0.02pH单位。否则,须检查仪器或更换电极后,再行校正至符合要求。

4.3.4 每次更换标准缓冲液或供试液前,应用纯化水充分洗涤电极,然后将

水吸尽,也可用所换的标准缓冲液或供试液洗涤。

4.3.5 在测定高pH值的供试品时,应注意碱误差的问题,必要时选用适当

的玻璃电极测定。

4.3.6 对弱缓冲液(如水)的pH值测定,先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

校正仪器后测定供试液,并重取供试液再测,直至pH值的读数在1分钟内改变不超过±0.05为止;然后再用四硼酸钠标准缓冲液校正仪器,再如上法测定;二次pH值的读数相差应不超过0.1,取二次读数的平均值为其pH值。

4.3.7 配制标准缓冲液与溶解供试品的水,应是新沸过的冷蒸馏水,其pH

值应为5.57.0

4.3.8 标准缓冲液一般可保存23个月,但发现有浑浊、发霉或沉淀等现

象时,不能继续使用。

5.pH试纸测定pH值:

5.1 检测方法:取一小块试纸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沾有待测液的玻璃棒

或胶头滴管点于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性质。

5.2 注意:

5.2.1 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

5.2.2 试纸不可接触试管口、瓶口、导管口等。

5.2.3 测定溶液的pH时,试纸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因为润湿试纸相当

于稀释被检验的溶液,这会导致测量不准确。正确的方法是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滴在试纸的中部,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来确定溶液的pH

5.2.4 取出试纸后,应将盛放试纸的容器盖严,以免被实验室的一些气体沾

污。

第六节 电导率检查法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电导率检查法操作规程,达到该项目检查操作规范,结果可靠。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对本公司工艺用水电导率的检查。

3.责任:QC负责执行本规程。

4.内容:

4.1 本法是用于检查制药用水的电导率进而控制水中电解质总量的一种测定方法。

4.1.1电导率是表征物体导电能力的物理量,其值为物体电阻率的倒数,单位是S/cm(Siemens)或μS/cm

4.1.2纯水中的水分子也会发生某种程度的电离而产生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所以纯水的导电能力尽管很弱,但也具有可测定的电导率。水的电导率与水的纯度密切相关,水的纯度越高,电导率越小,反之亦然。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溶于水并与水相互作用后,便可形成相应的离子,从而使水的电导率增高。水中含有其它杂质离子时,也会使水的电导率增高。另外,水的电导率还与水的PH值与温度有关。

4.2 仪器和操作参数 测定水的电导率必须使用精密的并经校正的电导率仪,电导率仪的电导池包括两个平行电极,这两个电极通常由玻璃管保护,也可以使用其他形式的电导池。根据仪器设计功能和使用程度,应对电导率仪定期进行校正,电导池常数可使用电导标准溶液直接校正,或间接进行仪器比对,电导池常数必须在仪器规定数值的±2%范围内。进行仪器校正时,电导率仪的每个量程都需要进行单独校正。仪器最小分辨率应达到0.1μs/cm,仪器精度应达到±0.1μs/cm

4.2.1 温度对样品的电导率测定值有较大影响,电导率仪可根据测定样品的温度自动补偿测定值并显示补偿后读数。水的电导率采用温度修正的计算方法所得数值误差较大,因此本法采用非温度补偿模式,温度测量的精确度应在±2℃以内。

4.3 测定法

4.3.1 纯化水

可使用在线或离线电导率仪,记录测定温度。在表1中,测定温度对应的电导率即为限度值。如测定温度未在表1中列出,则判为符合规定;如测定的电导率值大于限度值,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1 温度和电导率的限度(纯化水)

温度/

电导率/μS/cm

温度/

电导率/μS/cm

0

2.4

60

8.1

10

3.6

70

9.1

20

4.3

75

9.7

25

5.1

80

9.7

30

5.4

90

9.7

40

6.5

100

10.2

50

7.1

内插法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测定温度下的电导率限度值;

K1为表1中高于测定温度的最接近温度对应的电导率限度值;

K0为表1中低于测定温度的最接近温度对应的电导率限度值;

T为测定温度;

T1为表1中高于测定温度的最接近温度;

T0为表1中低于测定温度的最接近温度;

4.4注射用水

4.4.1 可使用在线或离线电导率仪。在表2中,不大于测定温度的最接近温度值,对应的电导率值即为限度值。如测定的电导率值不大于限度值,则判为符合规定;如测定的电导率值大于限度值,则继续按4.4.2进行下一步测定

4.4.2 取足够量的水样(不少于100ml),置适当容器中,搅拌,调节温度至25℃,剧烈搅拌,每隔5分钟测定电导率,当电导率值的变化小于0.1μs/cm时,记录电导率值。如测定的电导率不大于2.1μs/cm,则判定符合规定。;如测定的电导率大于2.1μs/cm,继续按4.4.3进行下一步测定。

2 温度与电导率的限度(注射用水)

温度/

电导率/μS/cm

温度/

电导率/μS/cm

0

0.6

55

2.1

5

10

0.8

0.9

60

65

2.2

2.4

15

20

1.0

1.1

70

75

2.5

2.7

25

1.3

80

2.7

30

1.4

85

2.7

35

40

1.5

1.7

90

95

2.7

2.9

45

50

1.8

1.9

100

3.0

4.4.3 应在上一步测定后5分钟内进行,调节温度至25℃,在同一水样中加入饱和氯化钾溶液(每100ml水样中加入0.3ml),测定PH值,精确值0.1PH单位(附录Ⅵ H),在表3中找到对应的电导率限度,并与4.4.2中测得的电导率值比较。如4.4.2中测得的电导率值不大于该限度值,则判为符合规定;如4.4.2中测得的电导率值超出该限度值或PH值不在5.0~7.0范围内,则判为不符合规定。4.5 灭菌注射用水

调节温度至25℃,使用离线电导率仪进行测定。标示装量为10ml10ml以下时,电导率限度为5μs/cm。测定的电导率值不大于限度值,则判为符合规定;如测定的电导率值大于限度值,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3 PH值和电导率的限度

PH

电导率/μS/cm

PH

电导率/μS/cm

5.0

4.7

6.1

2.4

5.1

5.2

4.1

3.6

6.2

6.3

2.5

2.4

5.3

5.4

3.3

3.0

6. 4

6.5

2.3

2.2

5.5

2.8

6.6

2.1

5.6

2.6

6.7

2.6

5.7

5.8

2.5

2.4

6.8

6.9

3.1

3.8

5.9

6.0

2.4

2.4

7.0

4.6



第七节 酸碱度试验方法

方法一

1.仪器

酸度计:应符合测定精度要求。

2.溶液的配制

标准缓冲溶液(校正酸度计用):按照使用说明书的方法配制。

3.供试溶液制备

按产品标准要求的方法制备供试溶液。

4.试验步骤

按酸度计的使用说明书校准酸度计。

取供试溶液及空白对照液分别测定其pH值,计算两者之差。

[]对于pH值难以稳定的供试溶液,通常采取在相同时间内分别测定空白对照液和供试液。

方法二

1.仪器

分析天平:精度为0.1mg

2.溶液的配制

a) c(NaOH)=0.1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配制:称取110g氢氧化钠,溶于100mL无二氧化碳的水中,摇匀,注入聚乙烯容器中,密闭放置至溶液清亮。用塑料管量取上层清液5.4mL,用无二氧化碳的水稀释至1000mL,摇匀。

标定:称取于105℃~110℃电烘箱中干燥至恒重的工作基准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0.75g,精确称重,加无二氧化碳的水50mL溶解,加2滴酚酞指示液(10g/L),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并保持30s。同时做空白试验。

计算: 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以mol/L表示,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m—邻苯二甲酸氢钾的准确称取质量,g

V1—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

V2—空白试验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mL

M—邻苯二甲酸氢钾的摩尔质量,克每摩尔(g/mol[MKHC8H4O4=204.22]

b) c(NaOH)=0.01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临用前精确移取a)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加水准确稀释10倍。

c) c(HCl)=0.1 mol/L盐酸标准溶液:

配制:量取9mL盐酸,溶于1000mL水中,摇匀。

标定:称取于270℃~300℃高温炉中灼烧至恒重的工作基准试剂无水碳酸钠0.2g,用水50mL溶解,加10滴溴甲酚绿-甲基红指示液,用配制好的盐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绿色变为暗红色,煮沸2分钟,冷却后继续滴定至溶液再呈暗红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计算: 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以mol/L表示,按照下式计算。

式中:m—无水碳酸钠的准确称取质量,g

V1—盐酸溶液的体积,mL

V2—空白试验盐酸溶液的体积,mL

M—无水碳酸钠的摩尔质量,克每摩尔(g/mol[MNa2CO3=52.994]

d) c(HCl)=0.01 mol/L盐酸标准溶液:临用前精确移取c)盐酸标准溶液适量,加水准确稀释10倍。

e) Tashiro指示剂:溶解0.2g甲基红和0.1g亚甲基蓝于100mL95%(V/V)乙醇中

3.供试溶液制备

按产品标准要求的方法制备供试溶液。

4.检验步骤

0.1mL Tashiro指示剂加入内有20mL供试溶液的锥形瓶中,如果溶液颜色呈紫色,则用0.01 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如果呈绿色,则用0.01 mol/L的盐酸标准溶液滴定,直至显灰色。以消耗0.01 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或0.01 mol/L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以毫升为单位)作为检验结果。

第八节 蒸发残渣试验方法

1.仪器

分析天平:精度为0.1mg

2.供试溶液制备

按产品标准要求的方法制备供试溶液。

3.试验步骤

将洁净的蒸发皿预先在(105±1)℃干燥箱中烘至恒重。加入产品标准中规定体积的供试溶液,置于水浴上蒸干。 将蒸发皿再次放入(105±1)℃干燥箱中烘至恒重。同法处理空白对照液,空白对照液的蒸发残渣应不超过0.5mg

4.结果计算

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W—蒸发残渣的质量,mg

W11—未加入供试溶液的蒸发皿质量,g

W12—加入供试溶液的蒸发皿质量,g

W01—未加入空白液的蒸发皿质量,g

W02—加入空白液的蒸发皿质量,g



第九节 沉降菌检测方法

1内容

1.1质量检验人员按规定对车间洁净区沉降菌定期进行检验,按下表1确定好采样点数,每个采样点需做2个培养皿。

1 采样点数

面积

(㎡)

洁净度

300.000

100

10000

100.000

10

2

2-3

2

2

10~<20

2

4

2

2

20~<40

2

8

2

2

40~<100

2

16

4

2

100~<200

3

80

10

3

200~<400

6

160

20

6

400~<1000

13

400

40

13

:表中面积的韩艺瑟:对于单向流(层流)洁净室,是指送风面面积,对于乱流洁净室是指房间面积。

1.2每点培养皿数见下表(2)

级别

所需90mm培养皿数(以沉降0.5h计)

100000

2

300000

2

100

14

10000

2

1.3工作区采样点位置离地点。

1.4沉降菌测试规程

1.4.1测试人员:测试人员必须穿戴符含该环境级别的工作服,静态测试时,室内人员不得多于3人。

1.4.2测试方法

1.4.2.1所用的主要仪器和设备

高压消毒锅、恒温培养箱、培养皿

1.4.2.2培养基

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

1.4.3采样方法-

将己制备好的培养皿按规定的采样点的要求放置,打开培养皿,使培养基表面暴

0.5小时,再将培养皿盖上后倒置。

1.4.4培养

1.4.4.1全部采样结束后,将培养皿倒置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1.4.4.237℃培养箱中培养,时间不少于48h

1.4.4.3每批培养基应有对照试验,检验培养基基本身量分否污染,可每批选定3只培养皿作对照培养。

1.4.5菌落计数

1.4.5.1用肉眼直接计数,标一记或在菌落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是否遗漏。

1.4.5.2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1.4.6结果计算

1.4.6.1用计数方法得出各个培养皿的菌落数。

1.4.6.2平均菌落数的计算

平均菌落数M= (M1+M2M3+Mn) /n

M:平均菌落数M1: 1号培养皿菌落数M2: 2号培养皿菌落数

Mn: n号培养皿菌落数n:培养皿总数

1.4.7结果评定:用平菌落数判定。

1.4.7.1洁净室()内的平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定标准。

1.4.7.2若某洁净室()内的平菌落数超过评定标准,则必须对此区域先进行消毒,然后重新采样两次,测试结果均须合格。

洁净室()空气洁净度级别表

洁净度级别

尘粒最大允许数/立方米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

0.5μm

5μm

浮游菌/立方米

沉降菌/

100

3500

0

5

1

10.000

350000

2000

100

3

100.000

3500000

20000

500

10

300.000

10500000

60000

15



第十节 敷料中甲壳素含量测定

1溶液的配制

0.167mo1/L乙酸溶液的配制:称取乙酸1g用蒸馏水定容至l 00m l o

溟甲酚绿((BCG)储备液的配制:称取BCG(分析纯,MW=720. 02) 1. 800g溶于1 mo l /L NaOH溶液5m1中,加蒸馏水至250m1

0.0831 mo 1 /LBrij-3 5储备液的配制:称取Brij -3 5分析纯)1g溶于8m1蒸馏水

中,加温助溶,冷却后加蒸馏水至1 Oml o

BCG溶液配制((0. 02mmol/L):1 OOm 1容量瓶内加蒸馏水40m 1, pH值为4. 4的醋酸一醋酸钠缓冲液1 Oml,用吸管准确加入BCG储存液2.0m1,并用蒸馏水冲洗吸管壁上残留的染料,Brij-35储存液1. 25m1,最后加蒸馏水至刻度,混匀。

5 g/L壳聚糖标准溶液的制各:精密称取生化级别的壳聚糖0. 500g,用0.167mo 1 /L乙酸溶液定容至100m1

供试样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抗菌膜20g,用0. 167mo 1 /L乙酸溶液定容50m1

2测定方法:

1 Om 1比色管3支,依次标记,按表1中所示量分别制备空白对照液、标准品测试液、供试品测试液;各自分别混匀后,在37℃水浴箱孵育5min,按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IV A)在波长620nm处以空白管调零,分别测定标准品测试液和供试品测试液的吸光度,计算,既得。

壳聚糖浓度(L)=供试品测试液吸光度/标准品测试液吸光度)X标准品浓

(g/L)

依据供试品稀释倍数计算壳聚糖的含量。

空白对照(ml

标准品测试夜(ml

供试品测试夜(ml

0.167/LHAC

1.0

0

0

5g/L标准液

0

1.0

0

样品溶液

0

0

1.0

BCG应用溶液

2.0

2.0

2.0



第11节 医用高分子夹板检测项目及操作步骤

固化时间:将绷带松卷在塑料芯上,作为试样,浸入30℃士1℃水中后4-5秒,将试样从水中取出,挤出多余的水分,2分钟后取出塑料芯,并不断用手指夹于试样中间部位,不应捏瘪崩坏;直到捏不动的时间不大于20分钟。

钢性:将绷带复合城6层,长200mm、宽150mm,在按(固化时间的方法)形成的复合绷带板中间放置6kg砂带或祛码,历史1h,绷带中间凹下不大于30mm,去掉重物后1h,永久变形应不大于1 Omm

第十二节 纯化水检测

【检查】酸碱度 取本品10ml,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不得显红色;另取10ml,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5滴,不得显蓝色。

亚硝酸盐 取本品10ml,置纳氏管中,对氨基苯磺酰胺的稀盐酸溶液(11001ml,产生粉红色,与标准亚硝酸盐溶液[取亚硝酸钠0.75g(按干燥品计算),加水溶解,稀释至100ml,摇匀,精密量取1ml,加水稀释成100ml,摇匀,再精密量取1ml,加水稀释成50ml,摇匀,即得(每1ml相当于1ugNO2]0.2ml,加无亚硝酸盐的水9.8ml,用同一方法处理后的颜色比较,不得更深(0.000002%)。

电导率 应≤2.0μs/cm

易氧化物 取本品100ml,加稀硫酸10ml,煮沸后,加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0.10ml,再煮沸10分钟,粉红色不得完全消失。

不挥发物 取本品100ml,置105℃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并在105℃干燥至恒重,遗留残渣不得过1mg

注:本检测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标准p411页和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6682-2008

附录:原材料及产品的检验规程

检验操作规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