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昆虫的分类

发布时间:2018-10-08 13:36:04

第四章 昆虫的分类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昆虫分类是研究昆虫科学的基础。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昆虫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

昆虫分类和其它动物分类一样,目前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并以成虫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所鉴别的种类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使用简便。

(一)昆虫分类单元

昆虫分类的单元和其它动植物相同,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分类单元书写时,必须按阶梯排列。以蔷薇白轮盾蚧

例,其分类地位如下: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同翅目

亚目 胸喙亚目

总科 蚧总科

盾蚧科

白轮盾蚧属

蔷薇白轮盾蚧

有时因实际需要,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下,还分设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分类单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间有相对明确的界限,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与其它物种有生殖隔离的一种类型。

(二)昆虫命名

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学名。学名是采用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并且都由拉丁字母来书写。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一般在最后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部小写,后面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例如东亚飞蝗(中文名称)的学名为:

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属名 种名 亚种名 定名人

采用学名可克服同种异名等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二、昆虫纲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

昆虫纲的分目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口器构造、触角形状、翅的有无及质地、足的类型以及变态和生活习性等区分。目前昆虫纲的分目总数全世界没有一致意见,但根据国内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3目,现将其中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十个目概述如下。

(一)直翅目

体多为中至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多为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纵折,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腹部有尾须,产卵器发达。多为植食性,不完全变态。园林上重要的科有蝗科、蟋蟀科、蝼蛄科、螽斯科。

1、蝗科 属蝗亚目,俗称蝗虫或蚂蚱。体粗壮,触角短于身体,丝状或剑状,听器着生在第一腹节两侧,后足跳跃式,产卵器凿头状,尾须短不分节,典型的植食性昆虫多数种类11代。如东亚飞蝗、竹蝗、以及危害菊花、小丽花的短额负蝗等。

2、蝼蛄科 属螽斯亚目,触角比体短,头与体轴近乎平行。听器在前足胫节内侧,退化为缝状,前足开掘式,后翅长,纵折伸过腹末如尾状,尾须长,产卵器不发达,不外露,植食性,土栖。为杂食性的地下害虫,不仅咬食种子、嫩茎、树苗,而且还在土中挖掘隧道,使植物吊根死亡,造成缺苗断垄。如华北蝼蛄、东方蝼蛄等。

3、螽斯科 属螽斯亚目。触角比体长,产卵器短而阔,刀状;跗节4节;多为绿色。一般植食性,少数肉食性。如中华露螽,取食瓜、豆等作物;有的可以产卵于植物组织之间,如为害桑树及柑橘的枝条。

4、蟋蟀科 属螽斯亚目。体粗壮,色暗,触角比体长,端部尖细。产卵器细长,剑状;跗节3节;听器在前足胫节上,雄虫能昼夜发出鸣声。如北方主要是各种油葫芦、棺头蟋;华南主要是大蟋蟀。它们可以为害各种植物幼苗,或取食根、叶、种子等,是常见苗圃害虫。

(二)半翅目

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3万种,我国记载约有1200种,过去称椿象,现简称蝽。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为害果树的梨网蝽、茶翅蝽等。本目中有些为益虫,如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等,它们可以捕食蚜、蚧、叶蝉、蓟马、螨类等害虫害螨。

本目主要特点:刺吸式口器;触角丝状或棒状,复眼发达,单眼两个或缺,具分节的喙,喙从头端部伸出;前翅为半翅,栖息时平覆背上;前胸很大,中胸小盾片发达(一般呈倒三角形);腹面中后足间多有臭腺开口;多为植食性的害虫,少数为肉食性天敌,如猎蝽、小花蝽等;不完全变态。

1、蝽科 体小至大型,体色多变,头小三角形,触角多5节,喙4节,具单眼。小盾片发达三角形,前翅膜区有多条纵脉,且多出自一基横脉上。如荔枝蝽、梨椿象、危害十字花科的菜蝽等。

2、网蝽科 体小型而扁,触角4节,无单眼,前胸背板常向两侧或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胸部与前翅具网状花纹,故得名。成、若虫在叶背为害,常残留褐色排泄物及蜕下的皮,叶面呈苍白色。如梨网蝽、杜鹃冠网椿。

3、猎蝽科 小型至中型。头后部细缩如颈状。喙3节,坚硬弯曲,不紧贴于头下;触角4节。有单眼。前翅膜区有两个翅室,全为肉食性的天敌。如黄足猎蝽、黑红猎蝽等。

4、盲蝽科 体多小型。触角4节,无单眼;前翅膜区有两个翅室。多数 植食性,如危害菊花的绿盲蝽、苜蓿盲蝽等为害植物;少数肉食性,如食蚜黑盲蝽捕食蚜虫、黑肩绿盲蝽则为稻飞虱重要天敌。

5、花蝽科 体小或微小。触角4节;喙3~4节。前翅膜片上有不甚明显的纵脉1~3条。常栖息于地面、花丛、叶片或树皮下。常见的种类如小花蝽捕食蚜虫、蚧类、蓟马、叶螨及鳞翅目害虫的卵。

6、缘蝽科 体中至大型,一般较狭长,常为褐色或绿色。触角4节;前翅膜片有多数分叉的纵脉,从一条基横脉上生出;全为植食性。如为害小丽花及草坪的亚姬缘蝽、为害竹类的竹缘蝽及为害瓜类和果树的常见种类。

(三)等翅目

体小至大型,体软多为白色。头部坚硬,触角短,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翅2对,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相同。许多个体为无翅型,足粗短,跗节4~5节。渐变态。为多型营社会性昆虫。为害园林植物的种类有黄胸散白蚂蚁和家白蚁等。

(四)缨翅目

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3000种,我国已发现100多种。其中包括有许多害虫,如为害果树、蔬菜等作物的桔蓟马、烟蓟马、温室蓟马、葱蓟马等等。少数种类捕食蚜、螨等害虫害螨,如六点蓟马、纹蓟马等,为益虫类。

本目主要特点:体小型,细长,一般1-2mm。口器锉吸式,足短小而末端有泡(即中蛰),翅极狭长,两对翅全为缨翅(翅缘密生长毛),脉很少或无,也有无翅或一对翅的;足跗节末端有一能伸缩的泡;口器刺吸式,但不对称(右上颚口针退化);多为植食性,少为捕食性;过渐变态(幼虫与成虫外形相似,生活环境也一致;但幼虫转变为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的类似蛹的虫态;其幼虫仍称为若虫)。许多种类喜活动于花丛中;有些种类除直接吸食为害外,还可以传播植物病害,或使植物形成虫瘿。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蓟马科和管蓟马科。

1、蓟马科 锯(锥)尾亚目,雌虫有锯状产卵器。一般有翅,前翅至少有两条纵脉伸达翅端,翅面有微毛。触角68节;前翅狭而尖;产卵器端部向下弯曲。如棉蓟马、温室蓟马、花蓟马及烟草蓟马等。

2、管蓟马科 管尾亚目体暗褐色或黑色。雌虫无锯状产卵器,腹部末端两性均成管状。有翅或无翅,翅脉退化,或只有一条不达翅端的纵脉,翅面无微毛。触角8节,少数种类7节,有锥状感觉器;腹部末节呈管状,无产卵器,生有较长的刺毛。常见偶中华蓟马、稻管蓟马等。

(五)脉翅目

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5000种,我国已知约有200余种。本目几乎都是益虫,成虫和幼虫几乎都是捕食性,以蚜、蚧、螨、木虱、飞虱、叶蝉以及蚁类、鳞翅类的卵及幼虫等为食;其中最常见的有草蛉科和粉蛉科。我国常见草蛉有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普通草蛉等十多种,有些已经应用在生物防治上。

本目主要特点:体小型至大型。翅二对,膜质,前后翅大小相似,脉序如网,各脉到翅缘多分为小叉,少数翅脉简单但体翅覆盖白粉;头下口式;成虫咀嚼式口器,幼虫双刺吸式。触角细长,线状或念珠状,少数为棒状;足跗节5节,爪2个;卵多有长柄;全变态。

1、草蛉科(草蜻蜓)

成虫中等大小,体细长,柔弱,草绿色、黄白色、灰白色;复眼有金属光泽;触角长,线状,比体长;前后翅透明且非常相似,少数有褐斑;卵有长柄;幼虫纺锤形;蛹包在白色圆形的茧中;成虫有趋光性。喜捕食蚜虫,故有蚜狮之称。如中华草蛉、丽草蛉(小草蛉)和大草蛉。

2、粉蛉科

体小型,体翅都披白色蜡粉而得名。触角念珠状,1643节。前后翅相似,但后翅小而脉纹少,到边缘不分叉。幼虫体扁平,纺锤形,上唇包围上下颚。常见有彩色异粉蛉、中华粉蛉等。

(六)同翅目

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32千种,我国记载约有700种,它是外翅部中第一大目。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蚜虫、蚧类、叶蝉类等。它们除直接吸食为害外,不少种类还能传播植物病害。

本目主要特点:体小至大型,刺吸式口器,喙分节。复眼发达,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少数种类无翅或一对翅。栖息时呈屋脊状覆在背上。不完全变态。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有些种类并能传播植物病毒,如叶蝉。根据触角类型、节数及着生位置等分科。与园林植物关系 密切的有蝉科、叶蝉科、木虱科、粉虱科、蚜科、蚧科等。

1、叶蝉科 体小型,一般细长。头部较圆,不窄于胸部,触角刚毛状,生于两复眼间,具有跳跃能力。前翅革质不透明;后足发达,胫节下方有两列刺。常见有大青叶蝉、小绿叶蝉为害果树、蔬菜和林木等。

2、蝉科:体大型。单眼3个;前足开掘式;前翅膜质,脉纹粗;成虫刺吸汁液并以产卵刺伤寄主,对树木枝条为害甚重,易使枝条枯死;若虫钻入土中吸食根部汁液。若虫脱下的皮入药,称为蝉蜕。常见的种类有蚱蝉、黄蟪蛄等。

3、蚜科 体小型,触角丝状,较长通常6节,翅透明,前翅翅痣发达,腹部第六节背面两侧生有1对圆柱状突起(腹管),腹部末节中央有突起尾片,常有世代交替或转主现象。有翅蚜前翅大,后翅小;有无翅的和有翅的,即多型现象。如桃蚜(又名烟蚜、桃赤蚜、菜蚜)、锈线菊蚜等。

4、蚧总科 蚧总科昆虫通称介壳虫,形态多样,雌雄异型。雌虫终生固着在植物上,不能活动,只有幼龄若虫行动活泼。虫体表面大多被复各种蜡质的介壳,腹末有卵囊,产卵量很大,无翅,大多足、触角、眼等附器也极度退化,惟口吻中的颚丝极细长,刺入植物组织内吸汁。雄成虫体小,仅具前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棍,口器退化不取食,寿命仅1-2天,有的种类未发现雄虫,腹末常有细蜡丝。常见的有吹绵蚧、草履蚧、桔小粉蚧等。

5、木虱科 体小型,外形似小蝉,善跳。触角910节,末节顶端有2条刚毛;跗节2节,有2个爪;单眼3个,喙3节,若虫体扁,有侧伸大型翅芽,常分泌蜡丝覆盖虫体。多数加害木本植物,如梨木虱、槐木虱及梧桐木虱等。

6、粉虱科 体小型,纤弱。触角7节;跗节2节;前翅通常两条纵脉,后翅只有1条脉,体翅均被蜡粉。若虫、成虫腹末背面有血状孔,是本科显著特征。为害蔬菜、花卉的温室白粉虱和橘刺粉虱等。

(七)鞘翅目

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27万种以上,我国已记载的约有7000种,它是昆虫纲中、也是整个生物中最大的一目,此目通称甲虫。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蛴螬类、金针虫类(均属重要地下害虫);天牛类、吉丁类(均属蛀干类害虫);叶甲类、象甲类(均属食叶性害虫)以及许多重要的仓库害虫等。此外,还包括有许多益虫,如捕食性瓢虫类、步行虫类及虎甲类等。

本目主要特点:体小型至大型,体壁坚硬。复眼1对,生于头部两侧,一般无单眼。触角形状多样有丝状、锯齿锤状等,1011节,跗节5节。成、幼虫,同为咀嚼式口器,成虫前翅鞘翅,前翅为鞘翅,静止时覆在背上盖住中后胸及大部分甚至全部腹部;也有无翅或短翅型的;后翅膜质,少数种类后翅退化。完全变态。大多数和成虫具趋光性和假死性。幼虫为寡足型或无足型。蛹为离蛹。多为陆生,也有水生;食性各异,植食性包括很多害虫,捕食性多为益虫,还有不少为腐食性;全变态。依据触角和复眼的形状、口器与足的形状及幼虫的类型等分科。

1.肉食亚目

第一腹节腹板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前胸背板与侧板之间有明显的分界;触角多为线状;足跗节通常5节。

1)虎甲科:体小至中型,多绒毛,有鲜艳的色斑和金属光泽;头大,宽于前胸;翅发达,飞翔迅速;幼虫第五腹节背面有一对到逆的钩刺;成、幼虫捕食性。如多型虎甲、中华虎甲等。

2)步甲科:体小至大型,色一般幽暗,黑色、黑褐或古铜色,具金属光泽;头比前胸狭;足细长,适于步行;后翅通常退化,不能飞翔;幼虫第九腹节背面有一对尾突;成幼虫以昆虫、蚯蚓、蜗牛为食。常见的如金星步甲、中华广肩步甲、黄缘步甲等。

2、多食亚目

第一腹节腹板不被后足基节窝所分割;前胸背板与侧板之间无明显的分界。

1)叩头甲科:体狭长,略扁,中等大小灰褐或黑褐色。触角锯齿状;前胸背板后侧角突出成锐刺,前胸腹板中间有一尖锐的刺,嵌在中胸腹板的凹陷内;前胸上下能活动,似叩头;成虫仰卧时,依靠前胸的弹动而跃起;各足跗节均5节。幼虫称金针虫,细长,圆柱形,略扁,黄色或黄褐色,皮肤光滑坚韧,头和末节特别坚硬;有3对胸足;大多生活在土壤中,取食植物的根、块茎和播下的种子。如细胸叩头虫、沟金针虫等。

2)金龟甲科:体小至大型,较粗壮;触角鳃片状,通常10节;前足胫节端部宽扁具齿,适于开掘;幼虫体柔软多皱,向腹部弯曲忡C型,称蛴螬;成虫取食植物叶、花、果;幼虫土栖,为害植物根、茎。如白星花潜、铜绿丽金龟、红脚绿丽金龟等。

3)吉丁甲科:体小至中型,成虫近似叩头甲,但体色较艳,有金属光泽;触角锯状;前胸不能上下活动(即不能叩头);前胸背板后缘两侧无齿突;幼虫近似天牛幼虫,乳白色,无足,头小;前胸大而扁平。如苹果小吉丁虫(俗称溜皮虫)等。

4)天牛科:体小至大型;触角多丝状或鞭状,与体等长甚至超过体长;复眼肾脏形,围在触角的基部;足跗节为隐5节(即似4节);幼虫体较长,圆柱形,扁;前胸背板大而扁平;胸足退化,留有痕迹;幼虫多钻蛀树木的根、茎并深入到木质部,作不规则的隧道,有孔通向外面,排出粪粒。如星天牛、菊天牛、桃红颈天牛等。

5)叶甲科:体小至中型,圆形或椭圆形,多有美丽的金属光泽,故有金花虫之称;复眼圆形;触角线状;跗节隐5节;有些种类后足发达善跳;幼虫体形多样;成幼虫均为植食性,多取食叶片,也有一些蛀茎或根部。如榆枝叶甲、杨树叶甲等。

6)象甲科:体小至大型,粗糙,色暗(少数鲜艳),有金属光泽;头部向前延伸成象鼻状;口器很小,着生于头端部;触角膝状,端部膨大;幼虫体柔软,肥而弯曲,头部发达,无足;成幼虫均为害植物。成虫有假死性。如杨干象甲、梨象甲等。

7)瓢甲科: 体小至中型,体背隆起呈半球形。鞘翅常具红、黄、黑等星斑。头小,部分隐藏在前胸背板下。触角短小,锤状。幼虫活泼,多毛瘤,少数种类体上有分枝的毛状棘刺或白色蜡粉。多数肉食性,少数植食性。如澳洲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等。

(八)鳞翅目

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14万种以上,我国记载约有7000种以上,它是昆虫纲中第二大目,此目通称蛾、蝶类。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害虫,如桃小食心虫、苹果小卷叶蛾、棉铃虫、菜粉蝶、小菜蛾等。

本目主要特点:体小至大型,大小常以翅展表示,成虫体、翅披鳞片及鳞毛,翅二对,膜质,并由鳞片构成各种色泽与花纹,前翅大于后翅,少数种类雌虫无翅。触角丝状、球杆状、羽毛状或栉齿状等。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幼虫体型变化较大,多足型,咀嚼式口器,腹足25对,有趾钩,到幼虫化蛹时腹足退化消失。潜叶形体扁,前口式,食叶型多为下口式。多数被蛹。鳞翅目昆虫生活习性比较复杂,成虫一般不为害植物,仅取食一些花蜜或露水(除少数外,如吸果夜蛾类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幼虫大多为植食性,取仿为害方式有食叶、卷叶、潜叶、钻蛀茎、根或果实等。

1.蝶亚目(锤角亚目)

通称蝴蝶。触角端部膨大呈棒状;白天活动,休息时翅直立背上或不时扇动。

1)凤蝶科:体中或大型,颜色鲜艳,多为黄色或黑色,有红、绿蓝色等色斑;前翅三角形,后翅外缘呈波状,有尾状突起;幼虫体色深暗,光滑无毛,前胸背中央有臭角,遇惊时翻出体外,呈状,为红或黄色。如危害柑橘的黄花凤蝶、玉带凤蝶等。

2)粉蝶科:体中型,白色、黄色或橙色,有黑色或红色斑点;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幼虫圆筒形,多皱纹,表面有许多小突起,绿色或黄色。幼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豆科及蔷薇科植物。如菜粉蝶、斑粉蝶、树粉蝶等。

3)蛱蝶科:体中型或大型,翅上有各种鲜艳的色斑、闪光,显得格外美丽;前足退化,足的跗节均无爪;触角的端部特别膨大;幼虫头部常有突起,胴部常有成对的棘刺;腹足趾钩中列式,3序,很少2序。如紫闪蛱蝶。

2、蛾亚目(异角亚目) 通称蛾类。触角多样,线状、栉状或羽状,极少呈棒状或锤状。成虫多夜间活动,休止时四翅平展或斜放在身上成屋脊状。飞翔时前后翅用翅缰连接。

1)螟蛾科体小至中型,体瘦长,柔弱,色淡,腹部末端尖削;触角丝状,下唇须长,伸出头的前方。体上鳞片细密紧贴,体显得比较光滑;前翅狭长三角形,后翅有发达的臀区,臀脉3条。幼虫体细长,光滑,毛稀少,多钻蛀或卷叶为害。如黄杨绢野螟、桃蛀螟等。

2)夜蛾科鳞翅目中最大的科。体中到大型,色多深暗,体粗壮,毛蓬松;前翅三角形,密被鳞片,形成色斑,后翅较前翅阔;触角丝状、栉状或羽状;幼虫体粗壮,光滑少毛,体色较深,腹足通常5对,少数3对或4对,趾钩中列式单序,前胸气门前毛片上有2根毛。植食性,白天卷曲潜伏土中,夜间出来活动,故有地老虎夜盗虫之称,如大、小、黄地老虎。

3)毒蛾科:体中型,粗壮,鳞毛蓬松;体色多为白、黄、褐等色;触角多为栉状或羽状;休息时多毛的前足常伸向前方;多种种类雌虫腹末有毛丛;幼虫体被长短不一的鲜艳簇毛,毛有毒;腹部第六、七节背面中央各具一翻缩腺,趾钩单序中列式。多为害林木,如舞毒蛾、乌柏毒蛾等。

4)舟蛾科:又名天社蛾。中至大型,体灰褐或浅黄色;触角丝状或锯齿状;幼虫大多颜色鲜艳,腹足4对,臀足退化或特化成枝状,休息时一般只靠腹足固着,头、尾翘起,其状如舟,故有舟形虫之称,如舟形毛虫。

5)灯蛾科:体中型,粗壮且较鲜艳;腹部多为黄或红色,常有黑点;翅多为白、黄或灰色,翅面常有条纹或斑点;触角羽状或丝状;幼虫体上有突起,上生浓密的毛丛,毛长短较一致;背面无分泌腺。如黄腹灯蛾、红腹灯蛾为害林木,美国白蛾为国内外重要检疫害虫。

6)尺蛾科:体小到大型,细长;翅薄而宽大,前后翅颜色相似,并常有波状纹相连,休息时四翅平铺。 有的雌虫无翅或翅退化;幼虫有3对胸足,第六和末节各有1对腹足,行动时身体一曲一伸,状似拱桥,尺蠖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如为害林木的大造桥虫、槐尺蛾等。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还有透翅蛾科、袋蛾科、刺蛾科、木蠹蛾科、天蛾科、枯叶蛾科、潜蛾科、卷蛾科等。

()膜翅目

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12万种,我国记载约有1500种,它是仅次于鞘翅目、鳞翅目而居第三位的大目。既有益虫又有害虫。虫体大小悬殊,最小的寄生蜂只有0.21mm,最大的马尾蜂可达170mm。触角丝状或膝状,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两对翅同为膜质,前后翅以翅钩相连。全变态。幼虫无足型或多足型(叶蜂类:除三对胸足外,还具68对腹足,着生于腹部第28节上,但无趾钩)。裸蛹,有的有茧。食性复杂,有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大部分种类对人类有益(如寄生蜂类、捕食性蜂类及蚁类等),属天敌昆虫;少数为植食性害虫(如叶蜂类、树蜂类等)。依据体型、触角、翅及翅脉等分科。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叶蜂科、茎蜂科、姬蜂科、赤眼蜂科、小蜂科、金小蜂科等。

1.广腰亚目 腹部很宽的连接在胸部,翅脉较多,产卵器锯状或管状;植食性。

1)叶蜂科:体小至中型,体粗壮;前胸背板后缘深凹入;前足胫节有两端距;产卵器锯状;幼虫腹足6~8对,位于腹部第二至八节和第十节上,无趾钩;食叶。如樟叶蜂、梨大叶蜂等。

2)茎蜂科:中、小型,体细长;触角线状。前胸背板后缘平直;前足胫节只有一个端距;产卵器短,能收缩;幼虫无足,腹末有尾状突起;蛀食植物茎杆。如梨茎蜂等。

2.细腰亚目 胸腹部连接处收缩呈细腰状;腹部最后一节腹板纵裂,产卵器着生处离腹末有一段距离。翅上脉纹较少,多为寄生性益虫。

1)姬蜂科:体小至大型;触角线状;卵多产于鳞翅目幼虫体内。如各种姬蜂。

2)茧蜂科:体小或微小型;触角线状;幼虫在寄主体内、体外或寄主附近结黄色或白色小茧化蛹,故称茧蜂。如桃瘤蚜茧蜂。

3)小蜂科:体小或极微小型;触角多呈膝状;后足腿节膨大,胫节有2端距;寄生于鳞翅目、鞘翅目等幼虫和蛹中。如广大腿小蜂。

4)蚁科:是熟知的蚂蚁。体小到中型,呈黑、褐、黄、红等色;多态性,群栖;有些种类肉食性,捕食小虫。如红树蚁防柑橘害虫、红蚂蚁能取食60种以上害虫。

5)赤眼蜂科:体微小型,黑色到浅褐色;触角膝状;前翅宽,翅面微毛排成纵的行列,后翅狭,刀状;寄生于各种昆虫卵内。如各种赤眼蜂。

(十)双翅目

本目全世界已记载的约有85000多种,我国记载有1700多种,它是昆虫纲中第四大目。其中包括有许多重要卫生害虫和农业害虫,如蚊类、蝇类、牛虻等。此外还包括有食蚜蝇、寄生蝇类等益虫。

本目主要特点:体小到中型。成虫多为刺吸式或舔吸式口器,复眼发达;触角丝状、具芒状或其它形状。前翅一对,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棍。全变态。幼虫蛆形,无足型,蝇类为无头型,虻类为半头型,蚊类为显头型。多数围蛹,少数被蛹。肉食、粪食或腐食性。依据翅的变化分科。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有瘿蚊科、食蚜蝇科、寄蝇科、实蝇科、花蝇科等

1、长角亚目 触角长,一般长于头胸部,818节,有的多达40节,线状或念珠状;幼虫全头型;蛹为被蛹,少数离蛹。包括蚊、蠓、蚋。

瘿蚊科:体小似蚊;足细长;触角长,1036节,念珠状,上生长毛;复眼发达,或左右愈合成一个;前翅阔,只有35条脉纹,横脉很少,如柳瘿蚊、柑橘花蕾蛆等。

2、芒角亚目 泛指蝇类与食蚜蝇类。触角短,3节,第三节上有一根刚毛状的刺毛,称触角芒;幼虫无头型;围蛹。

1)食蚜蝇科:体小至大型,外形象蜜蜂,具蓝、绿等金属光泽和各种彩色斑纹;头大,与胸部约等宽;复眼大,雄的合眼式;前翅有与外缘平行的横脉,使径脉和中脉的缘室成闭室;常在花香植物上飞舞,取食花蜜;幼虫长而略扁,皮肤粗糙,体侧有短的突起。多为捕食性,大量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鳞翅目小幼虫等。如大灰食蚜蝇等。

2)花蝇科。体小至中型,细长多毛,黑色、灰色或黄色;翅脉全是直的;大多数腐食性,少数植食性。如为害竹类的毛笋泉蝇等。

3)寄蝇科:体中等大小,粗壮,黑色或褐色;翅中脉第一分支向前弯曲,也很象常见的家蝇;幼虫寄生性,多寄生鳞翅目幼虫和蛹或其它昆虫体上。如地老虎寄蝇等。

本单元内容涉及昆虫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昆虫的繁殖、发育和习性,农业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和昆虫与环境的关系。昆虫成虫最主要的形态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三对胸足,一般有翅两对。昆虫的口器的主要有咀嚼式和刺吸式两大类,不同口器取食的方式也不同。在防治实践中,可作为选择农药品种的依据。对不同生物学特性(变态、各虫态特性和习性)的害虫,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全变态的蛾类害虫为例,幼虫是昆虫的营养生长期,随着虫龄增大食量加大,因此,应选择在食量较小,体壁较薄的低龄幼虫期进行防治。农业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即昆虫的分类,科学地鉴定昆虫的种类,对农业昆虫的研究和害虫的测防防治及益虫的利用均有重要意义。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即昆虫生态学,这是害虫综合防治和预测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动规律,而害虫防治和益虫利用的核心问题即种群数量。同理,害虫的预测预报也是要对害虫种群的消长趋势作出判断。

第四章昆虫的分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