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发布时间:2019-08-20 20:09:25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溪行 __________ 芳草鲜美 ____ 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______ 阡陌交通 ______________

答之 ___________便还家__________ 来问讯 ______________

便向路 ____________所志___________ 欣然 ______________

病终 ______________ 后遂无问津 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社会理想?

4.说说“桃花源”的比喻义。

5.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

6.开头写渔人发现桃花林,有何作用?

7.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桃花源中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中,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为何“乃大惊”?这说明了什么?

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是谁?“叹惋”的是什么?

11.最后两段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根据提示用原文语句填空。

1)突出桃林之“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13.“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个“乃”字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14.桃花源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什么?

15.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7.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什么?

18.根据文意,写出下面出自本文的成语的意思。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落英缤纷:

无人问津:

19.说说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

20.试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理想中的社会是怎样的?

21.本文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诗派代表人物。

二、第22 《短文两篇》

(一)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惟吾德____________谈笑有鸿儒_________可以调 ________________

案牍劳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铭,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一般都是用_______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贞操和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5.作者的“陋室不陋”具体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6.将本文中心句用横线画出。

7.开头作者运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引起下文。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作者连举三位古人,证明“陋室不陋”,再次运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作用,以古贤自喻,突出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说龙、仙在本文中的比喻义。

10.生活中,你有否发现类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事情?试举一例。

11.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二)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可爱者甚__________出淤泥而不__________不可玩焉 ______________

清涟而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亭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陶后有闻 ______________ 乎众矣 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哲学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本文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开头先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突出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直接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贯穿全文,意在_________

6.本文对莲花的描写分为直接描绘和间接描绘。直接描绘主要描绘了莲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接描绘主要是通过菊花的_________和牡丹的_________(本空及前空均选填“正衬”“反衬”)来衬托出莲花的形象。

7.作者写“莲之爱”,有何用意?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完成下表。

10.结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世风的鄙弃。

11.作者以莲的形象寄予自己的节操,这是一种___________的写法。

12. 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13. 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14.用原文回答:作者“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25 《杜甫诗三首》

(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齐鲁青未了___________造化神秀___________荡胸生 ______________

入归鸟 ______________ 会当凌绝顶 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齐鲁青未了”一句在诗的内容方面有何作用?

4.按要求写句子。

1)写泰山景色秀美:_________________

2)写泰山山势高大、遮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诗人对泰山及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尾联具有___________的作用,表现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决心、______________的气概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伟抱负。

6.本诗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出具体解释。

7. 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__________”前后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篇章。他的诗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他本人也被尊为“___________”。《望岳》共_______首。

8.本诗诗眼是____________

9.本诗一、二两句运用设问手法,问句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诗尾联与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11.赏析加点字词:

阴阳昏晓。

12.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尾联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颔联上句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翻译下列句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首联、颔联表现作者____________之情,而颈联表现作者强烈的______________之情,尾联说明诗人苍老之快完全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致。

3.本诗中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是______联,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_______联。

(三)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老翁墙走__________吏呼一何___________ 犹得备晨炊 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3.本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句通过______,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妇人的致词全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吗?为什么?

6.按要求写句子。

1)表现战争惨烈:

2)反映兵役苛酷:

3)反映老妇丧子之痛,含悲度日:

4)说明战争给平民带来经济上的贫穷:

7. 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8.将第三段老妇的致词用“//”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四、第26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略无__________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 不见 _____________

至于夏水 _____________ 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不以 _____________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本文通过描写了三峡山的_______美、夏水的________美、春冬水的________美和秋水的________美,表现出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之情和_______________之情。

4.本文有何语言特色?

5.第二段中,作者明明写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为什么后面又写道“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6.文末引用渔歌有何作用?

7.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本文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地理学家。撰《_________》,其书名为注释《_________》,实则以其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我国古代最_________、最_________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8.第二段中写江水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朝的李白有两句诗与此意思相近: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李白的《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原句:

1)从侧面渲染山峰的高峻和江面的狭窄的句子:

2)江水凶险的句子:

3)侧面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

4)用比较的方法表现江水迅疾的句子:

10.将短文划分为4个层次,用“//”在文中标出,并分别概括层意。

1

2

3

4

11.从第3段中找出从色彩上和动态上对三峡进行描写的句子。

色彩上:

动态上:

1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段总写三峡的地貌和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B.2段写三峡夏日景色,抓住水流湍急来写,突出了三峡奔放的特点。

C.3段写三峡的春冬之景,突出了三峡深幽俊逸的特点。

D.4段写三峡秋日景色,寒静肃穆,猿啸声绵长凄凉,突出了三峡引人愁思和忧伤的特点。

13.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14.本文写四季风光,为何不按常规四季顺序写?

15.请你用文中的词句,组成一幅描写三峡风光的对联。(意思相对即可)

16.请你用“三峡的_______美,你看________”的句式来说一说三峡的美。

三峡的_______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第27 《短文两篇》

(一)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五色交辉_____________四时俱备___________ 晓雾将 _______________

夕日欲 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_代人,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有《_________》。

4.试赏析“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两句。(角度不限)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为我们描绘了一派_____的气象,平添了_____________

6.首句作用:______________

7.本文中心字:“_______”。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本文最后一句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0.与《记承天寺夜游》相比:

1)本文主要写_______之美,彼文主要写________之美。

2)两文都有紧扣特征的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

3)从思想感情上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具体的心绪却不同。本文的作者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彼文的作者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你还能进一步地将这两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说明出来么?试一试。

4)两文的语言特色鲜明,试比较分析其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5)任选一篇,以“这篇文章美,美在……”或“……这句话美,美在……”的格式,写几句赏析的话。

11.体会加点词的妙处:夕日欲,沉鳞竞

12.本文是如何具体描写作者的隐居之地的?

13.本文结构精巧,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1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

(二)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无与为乐者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竹柏影也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是____________的意思,作者身处逆境却自得其乐,体现了作者的___________

5.概述作者心理变化过程。

)→( )→( )→( )→(

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写景名句,运用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和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描绘出月光的__________和竹柏倒影的___________

7.试具体分析“闲人”一词的两方面含义。

1

2

8.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9.读完本文,你有什么启示?

10.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11.本文写景句子的主要内容可以用4个字概括为:______________

六、第30 《诗四首》

(一)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翻译下列句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诗人享受田园之乐的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句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二)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翻译下列句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颔联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3.颈联描绘了什么?

4.本诗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说作者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战士。要去哪儿呢?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B.诗的颔联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征蓬”“归雁”,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C.诗的颈联两句被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堪称刻画塞外风光的典范。

D.诗的尾联说敌人正在燕然。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三)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翻译下列句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2.颔联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分别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图和一幅_____________图,第一幅图反衬出_____________,第二幅图衬托出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抒发作者情感的是______联。

5.本文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主义诗人,被称作“__________”

6.作者笔下的家乡水有何特点?

(四)

登岳阳楼(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帘旌不动夕阳__________徙倚湖山欲暮时________三年多难更 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3.“帘旌不动夕阳迟”_____景、______景相统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颈联表现出诗人心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5.“白头吊古风霜里”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相映衬,暗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木苍波无限悲”一句是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我写照。

7.本诗抒发了坐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8.本文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融为一体。

9.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的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之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苍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10. 本诗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之交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_____首。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