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运用的非技术性阐释

发布时间:2019-08-04 08:35:19

标点符号运用的非技术性阐释

作者:郭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9

        现代汉语一改古汉语无系统标点符号体系、借用句式和虚词来断句的句读模式,借鉴西方标点符号体系创制了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系统,为汉语表达日趋精密化和规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中考、高考,各地自主命题中考查标点符号运用的越来越多,但是在文章写作中,标点符号的运用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恐怕是我们平日的上课技术性阐释太多,以致学生对标点符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画虎不成反类犬。学生无论是在日常写作中还是在训练过程中对各种符号的用法不甚了了,要么一逗到底,要么滥用符号。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教师和学生要在平时的运用过程中注意之外,弄清现代汉语标点符号运用的一些基本原则还是有必要的。在这里我将其称之为非技术性阐释,它们更多涉及的是标点符号运用的意识和观念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标点符号运用的基本原则作一点初步的阐释。

        

        .表意原则

        

        标点符号不仅用来逗断语句,使阅读更加明确和迅速,也是辅助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下面我们试举例说明。

        1:这个故事讲得真实,感人。

        2:我没有亲见;听说,,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这两个句子中,逗号的运用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例1中的逗号按照一般的规则可以不要,也可以用顿号,因为真实感人在此句中充当补语,属于辅助性修饰成分。但说话者为了表示强调,在两个词之间作了比较长的停顿,意在表明这部作品的艺术效果,所以这里使用了逗号。例2是鲁迅先生的名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句子,作者在这里几乎是一字一顿,听说”“”“刘和珍君之间连续使用逗号,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悲愤之情。

        除了这些特例之外,标点符号使用的一般情形中也涉及表意原则,:

        3: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雪线以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难求的妇科良药。

标点符号运用的非技术性阐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