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设计行业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2020-04-03 21:27:31

国内外设计产业发展概况

设计产业是在后工业化时期信息经济蓬勃发展背景下产生的新兴产业,该产业以先进理念、创新思想和前沿技术等知识要素为核心,通过融合不同类型地创意活动寻求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从而为社会创造新的财富和就业机会

(一)国外设计产业发展概览

一般来说现代设计起源是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由拉斯金、莫里斯等人倡导的工艺美术运动”肇始。他们提出的“设计为民自然反对纯艺术设计要与工业结合美术要与技术结合”等一些理念,成为现代设计产业形成发展的重要思想。从设计产业孕育发展的一来看,设计的具体门类虽不是同时产生、同时发展的,但大致呈现出一定规律即开始于视觉设计、建筑设计,之后是环境设计,最后以工业设计的成长壮大为标志,进入设计产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据统计,全世界设计产业现在每天能创造 220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所谓工业设计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提出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技术知识、经验及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及装饰以新的品格。其实,从广义角度上来讲,无论是二维设计(即平面设计)还是多维设计(三维立体设计、四维动态设计),无论是产品设计(包括广告、影音和体验等产品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包括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都可以视作是广义工业设计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设计就是为达到某一特定目的,从构思到形成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且用明确手段表出来的系列行为它包含一切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设计过程。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一个国家和城市的工业设计水平已经成为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全球很多国家和城市都非常重视设计产业的发展,并都将设计产业作为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是政府支持设计产业发展的典范。1944年,政府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70年代初又将其更名为设计委员会,主要负责推动设计产业的壮大发展政府每年都为其提供上亿英镑的运作经费。始于2003年的“伦敦设计节”是享誉全球的“设计节日”。截至2005年,英国约有1.25万家企业、18.5万人从事设计产业及相关工作,世界最大的10家设计公司8家在伦敦设有办事处,工业设计产值达116亿英镑,既是英国五大创意产业门类中产值最高的行业,也是仅次于英国金融业的第二大服务业

美国计产业发展社会推动为主,主要由一些基金会和协会组织进行,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目前该协会已建立全国性的设计促进网络,由其与《商业周刊》联合主办的“优秀工业设计奖”在全球拥有极高知名度;其下设的教育委员会,具体负责全美设计教育的促进。截至2005年,美国从事设计与出版行业的企业 14.7万家、人员78万人,是美国六大创意产业部门中从业人员最多、营业收入最高的行业。

德国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实施了工业设计振兴计划依托成熟的工业基础,德国设计产业的各个环节均已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创设于1955年的“红点设计奖”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奖项之一。涵盖工业设计11大产业门类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德国仅次于机械制造和汽车工业的第三大产业。鲁尔工业区变身“欧洲文化创意之都”、柏林废弃机场变身柏林时尚节”永久会址、莱比锡老工厂变身创意设计艺术区等等变化,无不折射出设计产业助推区域产业发展转型的身影。

日本战后曾因国内企业大量仿冒他国产品一度被国际上视作“设计小偷”。为此政府提出“设计立业”的发展方针,大力促进本国企业从模仿向创新转化。日本工业设计振兴会是该国唯一一个从事设计活动促进的组织,由其主办的G-mark设计奖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设计奖之一。借助高科技与高设计融合制造出的日本产品,以“轻、薄、小、巧、美”著称世界。

韩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提出了“设计韩国”的发展战略,以此谋求国家经济转型国家产业资源部下属的韩国设计振兴院负责全国设计产业的促进工作。自1994年起,该院连续制定了三个工业设计促进五年计划。2001年,韩国成功举办世界设计大会,同年还成立“产业设计特别委员会”、建成韩国设计中心,搭建起了完善的设计协作体系。首都首尔去年还荣膺国际设计协会颁布的“世界设计之都”称号。在韩国,只有荣获了“好设计奖”的产品,才被允许使用国人认可度极高的“GD”标志。

此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10月始创的创意城市网络,也是全球最负盛名的创意称号。该网络主要分为设计、文学、音乐、电影、民间艺术、媒体艺术、烹饪美食等七个创意主题,至今已有20多个城市先后加入。其中“设计之都”的竞争最为激烈,大约有1/3的城市将目标定位指向这一“头衔”。截至目前,全球已有7个城市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分别是柏林、布宜诺斯艾利斯、蒙特利尔、名古屋、神户和我国的深圳和上海

(二)国内设计产业发展简况

国内设计产业独立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时间很短,至今不到30年时间。1984年成立的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是全国最早的设计行业协会同年组建的深圳装饰协会,也是中国第一个室内设计行业组织。1987年,全国首家中外合资设计企业──嘉美设计有限公司深圳正式创办。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内设计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主要有深圳、上海和北京三个城市:

深圳设计产业的发展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国内平面设计行业主要发轫于深圳,全国近半数标志性建筑设计作品均出自于此,工业设计的产业规模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截至2008年底,全市约有6万多名设计师和6000多家有实力的设计企业,涵盖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软件设计等10余个领域。在2008年12月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后,先后制订出台了《“设计之都”品牌运营“1+6”规划》、《全民创意行动纲领》和促进创意设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并提出了“建设国际创意文化中心”的响亮口号。

上海2010年2刚刚获批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并成为国内第二个、全球第个“设计之都”近年来,该市创意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创意产业总产出达到3900亿元,其中研发设计增加值增长23.6%,建筑设计增加值增长18.9%基本形成了研发设计建筑设计为主的创意门类,建成82家总建筑面积逾250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吸引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从业人员8万人,累计吸引百亿元社会投资目前,该市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创意大师培育计划等重大文件也都在加紧制定之中

北京凭借科竞争力全国排名第一的优势,目前拥有各类设计院所和设计公司2万家,从业人员25万人各类设计专业院校112所,在校学生3万余人2008年全市设计产业的产值已突破800亿元人民币。为培育创意设计产业,该市认定2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每年设立5亿元的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大力推进实施了“设计创新提升计划”,并提出了打造“全球设计产业贸易中心”和“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奋斗目标。

(三)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基础

武汉最具实力的设计产业是工程勘察设计,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2008年末,全市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共404家,涉及公路、铁路、港口、电力、水利、煤炭等10余个领域其中甲级资质单位123家,综合甲级资质单位6个;全国设计百强企业10家,与上海数量相当,位列全国第二拥有工程类院士11位、国家级设计大师27位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2009,全市勘察设计领域从业人员近5万人,创造产值280亿元(列全国第五位)其中境外收入已突破3亿美元。

基于以上优势,市政府从去年开始将工程设计业正式列为全市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的七大行业之一,并编制完成了《武汉市打造“工程设计之都”战略规划》,初步拟定的奋斗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市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行业利润达到160亿,行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在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新增各类工程设计企业100家,其中企业50家吸纳中高级人才1人,其中行业大师30名,综合竞争实力名列全国三甲

从各城区情况来看,武昌区发展设计产业起步最早、基础最好、实力最强。早在全市提出打造“工程设计之都”之前,该区就发出了“打造中部设计之都’”的倡议。到2008年底,武昌区已拥有创意设计机构320余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3位工程类院士、6位国家级设计大师。铁四院、中南电力、中南建筑、中国船舶、中交二航等10家重点设计院所的设计总产值就52亿元贡献税收5.28亿元,占该区当年财政收入的1/10强其余中心城区,如青山区汉阳区也具备良好的工业工程设计基础;江岸区洪山区则在创意设计方面具备一定先发优势。

几点发展建议

1、建立促进机构。建议在商务局或科技局下专门设立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单位参加,具体负责统筹推进设计产业发展的规划编制、项目建设、问题协调、数据统计等相关事务。

2、编制专业规划。建议编制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设计产业中长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和发展举措,主动对接五年规划和分区规划,确保设计产业在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中有一席之地。

3、加速产业培育。按照确定的设计产业门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扶持政策,重点支持知名设计院所、设计企业和设计大师工作室落户,同时为中小设计企业提供良好创业载体,逐步形成门类较全、实力较强、效益较优的发展格局。

4、抓好人才集聚。鼓励高水平设计人才的落户,探索创办设计沙龙、设计比赛、设计展览等专业活动,鼓励专业设计人才参与国内外设计大赛,与在汉高等院校建立联合办学、订单培养、技术支撑、技能培训等机制,为设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5、优化发展环境。在全市营造崇尚设计、尊重设计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协会运作、畅通融资渠道,为设计产业发展搭建完善的综合服务平台,大力促进各设计行业间的横向交流,有效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源。

国内外设计行业发展情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