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题签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发布时间:2020-05-21 02:13:36

题签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的是天坛中的圜丘坛建筑群。

圜丘坛建筑群从南侧起是昭亨门、具服台、棂星门、外壝墙、内壝墙、圜丘坛、皇穹宇。在内外壝墙之间东南侧是燔柴炉、西南侧是望灯杆。圜丘坛外壝墙东面是南神厨和南宰牲亭。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圜丘坛建筑群的历史沿革。明朝的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改革礼制,在天地坛的南郊新增了圜丘坛这组建筑群。它是用于皇帝每年冬至祭天、孟夏祈雩均在这里举行。圜丘坛建筑群有四个门,为南为昭亨门,北为成贞门,东为泰元门,西为广利门。这四个门的名称出自《易经。乾卦》的卦辞元亨利贞

这四个字赞美的是天的本质,也称之为天之四德

进入昭亨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具服台。天坛有具服台两座,南为圜丘坛具服台,北为祈谷坛具服台。冬至祭天大典前,具服台临时搭起幄次,就是帐篷,供皇帝盥洗和更换祭天礼服。再往前走是内外壝墙,壝墙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矮墙。两道墙均为天青色琉璃瓦覆盖,象征着天,内壝墙为圆形,外壝墙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内、外壝墙的四面各有三座石门,总共有24座石门,称棂星门。南面的内壝墙和外壝墙的两道棂星门大小不一,中间的最大,是皇天上帝所用之门;东面次之,是皇帝所走之门;西面最小是陪祀人员所走之门。内外壝墙之间东南方有望燎位、燔柴炉、瘗炊各1个、铁镣炉8只,东西棂星门各有铁镣炉2只,内外壝墙西南为望灯杆。

下面我再介绍一下圜丘坛的建造特点:

圜丘坛3层,通高5.7米,四面有台阶,通体铺以艾叶青石,围以汉白玉栏杆。第一层台面直径为九丈,即一九;第二层为十五丈,即三五;第三层为二十一丈,即三七,三层台面直径相加为四十五,喻为九五之尊。每层九级为三九,三层台面一、三、五、七、九阳数俱全,相加为二十五以应天数。

圜丘坛上层的中心圆石叫天心石,它是天坛的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围绕天心石这一层共铺9圈扇形石,第一圈是9块,每圈都是9的倍数,直到第9圈的81块。

第二层也是9圈扇形石,从第10圈到18圈,第三层从第19圈到第27圈,均为9的倍数。九为极阳数,用9的倍数递增,使之最大化,强调天的崇高、神圣。

圜丘坛的外壝墙内西南方位立有望灯杆。望灯杆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杆高九丈,举行祭天大典时望灯杆上吊挂直径1.3米、高2.15米的大灯笼。灯笼内立巨蜡五支。它既是祭天位置的标志,也是祭天仪式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嘉靖年间,当时仅建了一座,明崇祯年间增至3座,现仅存其一。

圜丘坛外壝墙东南处则是用绿琉璃砖砌筑的燔柴炉,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一只挎净牛犊置于柴炉上,掌炉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告成后,将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祝版、祝帛等祭品投放进燔柴炉内焚烧。

燔柴炉的西侧设望燎位,皇帝在此行望燎礼,称为望燎

瘗坎位于燔柴炉东侧,由绿琉璃砖砌成,像个巨大的盘子埋在地下,直径约1米,深约0.3米。它是用于瘗埋牛尾、牛毛、牛血的以示不忘祭地之意。

圜丘坛周围共有燎炉12座,分布在三处。瘗炊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8个铁燎炉,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燎炉。撤馔后,从配位撤下的清代8位皇帝的祭品分别在8个燎炉内焚烧。从4个从位撤下的祭品分别送到内壝墙东西棂星门外4个铁燎炉内焚烧。

下面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皇帝冬至日祭天前要在天坛斋宫内斋戒三天,雍正年间改在紫禁城内斋戒两天,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届时皇帝要举行视神礼。过程大致如下:

皇帝在故宫太和殿阅示祝版后,在大驾卤簿的护送下,出午门、正阳门、过天桥,从进入天坛,至昭亨门御路西侧降撵。由官员引路进昭亨门左门、进入皇穹宇上香,再到神厨神库阅示祭品。最后到圜丘坛阅示坛位陈设,礼毕回斋宫斋戒。

次日,即冬至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十五分到四点三十分,祭天大典开始。清代举行祭天大典时,在圜丘坛上设有正位幄次、配位幄次、从位幄次共7组,每个幄次前根据用途不同,摆放不同材料的祭祀器具。正位幄次:

在天心石以北,圆形。摆放黄天上帝的牌位。配位幄次:

在天心石东西两侧,方形。摆放清代前八位已故皇帝的牌位。东侧由北向南是努尔哈赤、福临、胤禛、颙琰的牌位;西侧由北向南是皇太极、玄烨、弘历、旻宁的牌位。从位幄次:

在第二层坛面东西两侧,方形。摆放诸神牌位。东侧是大明神、北斗星、二十八星宿、周天星辰;西侧是夜明神、云、雨、风、雷诸神。祝版案设在天心石的地方,用于妨祝版。皇帝拜位在第二层坛面正南方向。

祭天大典共分九项仪程也称九举:

1、燔柴迎帝神,迎接皇天上帝到神位之上;

2、奠王帛,向皇天上帝进献苍壁和制帛;3进俎,将热羹浇在神位前的牲牢上;

4、初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一次敬酒,同时司祝官读祝文;

5、亚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二次敬酒;

6、终献礼,皇帝向正位、配位第三次敬酒;

7、撤馔,将供品撤下;

8、送帝神,恭送皇天上帝回宫;

9、望燎,皇帝到燔柴炉西侧望燎位行望燎礼。礼成,皇帝在具服台换衣服回宫。清代祭天礼仪基本仿照明代制度,只是在仪式上增加了常雩礼。每逢旱年,孟夏四月在圜丘坛行常雩礼,降雨后要谢雨,下雨太多要祈晴,雨婷要谢晴。在陈设上增加了列祖列宗的配位,以每年正月上辛日举行祈谷礼,祀典于圜丘坛祭天相同。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

1530),起初叫泰神殿,到了嘉靖十七年

1538)改称为皇穹宇,指至高无上,指天,指殿宇。皇穹宇大殿为单檐攒尖顶,鎏金宝顶。殿基为青白石砌筑的圆形须弥台座,殿内有8根檐柱和8根金柱环绕支撑,三层斗拱层层上叠,顶部中间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地面中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8块,其余以8的倍数递增,共360块。这里的八代表八维。即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8个方向。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清代前八位皇帝的神版。院中东配殿供有大明、星辰神牌,西配殿供有夜明、风雨云雷神牌。回音壁、三音石,和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围墙,围墙墙体为圆形,是用山东临清澄浆砖干摆砌成,俗称磨砖对缝,表面十分平滑坚硬,有利于声音的反射,产生回音效果,故称回音壁。三音石则是位于皇穹宇大殿正南单陛前甬路上,从北往南数的第三块石头被称为三音石。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圜丘坛的附属建筑南神厨和南宰牲亭。南神库位于皇穹宇东南。这里是存放宰牲祭品的地方。祭天大典前一日,执事人员将神厨备办的供品盛于器皿中,按照各神位所需分别陈列于神库殿内供案上供皇帝亲临验看,称视牲礼。祭祀前有专人用器皿将供品送上神坛。另外,在祈谷坛建筑群东侧也有一个神库功能作用与南神库相同。现在这里辟为天坛建筑艺术馆。

南宰牲亭位于南神库东侧。明嘉靖九年兴建,为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大殿三开间。殿前有井亭,井水是神厨制做祭祀供品的专用水源。古代坛庙、陵寝等祭祀场所都建有宰牲亭,用于屠宰祭祀所用的牛羊兔鹿猪等。在宰杀前有繁琐的礼仪,要设香案行礼,由鸿胪寺官员视察宰牲。屠宰时先用大木槌猛击牲畜头部又名打牲亭。殿内东侧有灶台,上面有6口铜锅,用于烧洗牺牲的开水。

殿内中央有漂牲池,是用开水漂洗牺牲的池子。

各位朋友,圜丘坛建筑群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

导游词题签九――天坛圜丘坛建筑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