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论文

发布时间:2012-04-16 10:41:36

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原因及对策探析

要:网络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渗透到了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确实能给大学生带来许多方便,但利用地不好,也会给大学生造成一些伤害!从当前网络对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来说,当首推大学生上网成瘾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文章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心理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若干心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原因;解决对策

Abstract: Network to its unique advantages and the speed of development is changing the lives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ways of thinking, to infiltrate every corner of campus life. However, the network is a "double-edged sword," however, the network is a "double-edged sword" is indeed give students brought many conveniences, but not to use, will cause some harm to the students! From the current network of the negative impact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hen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et addic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many problems. Internet Addiction article for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impact of the psychological reasons explore a solution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on this issue a number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psychological reasons; Solutions

引言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脚步,许多大学校园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程度,网络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互联网给大学生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许多大学生却在网络世界中迷失了自我。

由于网络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无规范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湎于网络。我国大学生因网络成瘾而难以自拔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心理顽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预防和戒除网瘾、化解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会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1关于网络成瘾的概述

1.1“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概念

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它指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对网络产生较强的依赖性而成瘾,在心理和生理的某种尝试行为中产生了愉悦反应,这种反应经多次重复,从而形成人对愉悦刺激(上网)的依赖行为。表现在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并伴随出现视力、器官、躯体等生理病变。网瘾患者有四个明显特点:行为和心理上的依赖感;行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基本丧失;工作和生活的正常秩序被打乱;身心健康受到较严重的损害。

简单地说,“有网瘾”的人,他们总是想着去上网。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就会感到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或无所适从。但一坐到电脑面前,这些症状就立刻消失。他们总觉得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或更能实现自我。他们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仍无法自控。虽然已经意识到过度上网的危害却无法自拔。

1.2“网络成瘾综合症”的表现方式

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可分为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色情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等。[1]其中,尤以游戏成瘾所占比例最大,色情成瘾产生的危害最深。

1.3“网络成瘾综合症”的诊断

在网络成瘾的诊断方面,现在没有公认的标准,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Young根据DSM-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中关于赌瘾的诊断标准改编的一份8题网络成瘾问卷,被试只要在这些问题中回答五个或五个以上的肯定的答案,即可被看作网络成瘾者。

2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危害及影响

2.1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生理的影响

由于上网时间的失控,随着感觉乐趣的不断增强,欲罢不能,如同酗酒样,难以自控,生物钟紊乱,昼颠倒,视力减退、食欲下降。头痛、头晕、恶心、乏力等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更严重者甚至导致猝死和自杀。

2.2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过度沉湎和依赖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沉湎网络使大学生的人格出现异化,道德感弱化。其性格变得更为孤僻,对社会形成隔离感、悲观、沮丧等心理障碍。对正常的学习和娱乐活动无兴趣,消极地逃避现实,把对现实的感觉和喜怒哀乐寄托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造成角色错位、情感错乱、感情淡薄、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兴趣缺乏、人际关系疏远、认知模糊且迟钝、价值观扭曲等诸多问题。

2.3网络成瘾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日夜沉溺于网络里的大学生与家人的距离拉大,有的大学生为了能上网而不择手段,对父母撒谎、偷拿家中的钱物、便卖家里的东西、与网友出走等,使得父母亲人无时无刻不为之担忧。

3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上网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而且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上网成瘾者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比例不一定很高,但一些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确实令人忧虑。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O%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2]2004年合肥工业大学组织的一项摸排调查也显示,该校退学学生中有9O%是因为沉溺于网络导致学分修不满而被勒令退学。同时,还有百余名在读学生因为上网成瘾导致成绩下降、学分不达标的情况。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濒临退学边缘。[3]《中国青年报》曾报导:北京某重点高校30名毕业生中有20人因沉湎网络游戏,缺乏学习动力和目标等原因,达不到毕业生的要求而拿不到学位。多数留级和毕不了业的大学生,几乎都存在一个共同的原因,即上网耗费时间太多,至使多科考试成绩不及格,无法完成学业。

为了规范新生上网行为和预防网瘾的不良影响,浙江某些高校出台了一些禁止大一、大二新生将电脑带进校园的规定。[4]然而,这毕竟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治标办法,其作用到底有多大也不得而知。正如“网络文明爱心大使”陶宏开教授所说:“上网成瘾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是多种原因所产生的一个结果,不分析它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这些原因不根除,孩子即便没有上网成瘾了,也会有其他方面的问题。”[5]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瘾的成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4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分析

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重,网络成瘾不仅给成瘾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及危害,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然而,计算机网络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的产物,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和普及程度远胜于我国,但大学生上网成瘾并没有成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更少有大学生因上网成瘾而导致毕不了业、误入歧途或自杀的案例。这说明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并不在网络本身,网络并非只要一接触就会像吸毒一样无法再摆脱,不能把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产生的原因片面的归结于网络本身。我国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不仅是网络本身的吸引力所致,而且还包括大学生们使用网络的方法、我国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以及社会管理的缺失等原因。而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却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可以说,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之所以在我国日益严重,最为根本和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校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在此,笔者首先从心理学理论角度出发,解释网络成瘾的形成机理,进而再从外部激发因素和行为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两个方面具体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产生的心理原因。

4.1从心理学理论角度的分析

4.1.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解释“网瘾”的形成机理

激进行为主义的代表——斯金纳,将行为分为两种:反应行为和操作行为。反应行为是指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比如美食当前你会禁不住流口水。操作行为是指个体作用于外部环境以产生某种结果的行为,他是个体自发的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发出来的,如读书、写字、用筷子吃饭。反应行为受到先行刺激的控制,而操作行为受到的是行为结果的控制。斯金纳创制著名的斯金纳箱方法对操作行为进行了研究。

有些行为的后果可以增加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比如白鼠按压杠杆后得到了食物,这就让它尝到了甜头,于是就会更加频繁地去压杠杆,这种过程就是强化,而食物就是强化物。强化有正负两种:正强化是在行为之后给予激励,目的是增加行为,比如小宝宝咿呀学语,得到了妈妈的亲吻和赞扬,他就会更加起劲地学说话;负强化也是为了增加行为,所不同的是在行为之后撤掉某种厌恶刺激,比如老鼠可以在迅速拉动绳子时避免电击的折磨,他很快就会学会拉绳子。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那些最终产生厌恶性结果的行为得以保持,常常是由于受到及时强化的作用。拿酗酒来说,喝酒所带来的及时的畅快是一种正强化,可以使人麻痹、逃避现实的烦恼,即所谓“借酒浇愁”。这样,及时的强化就影响着人的喝酒行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

4.1.2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

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网络世界,人的行为都可以从人的需要追根溯源。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7层,第一层为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玩、性等,第二层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层是爱与归属的需要;第四层是尊严的需要;第五层是求知和理解的需要;第六层是审美的需要;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相信人类的需要是呈层级分布的。他认为一至四级的需要属于缺失需要(deficiency need),五至七级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growth need)[6]。网络对人的需要的满足无非就是在这些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之中,不可能超越其外。

相对来说,人在网络世界更侧重于精神意义的需要,特别是在现实世界比较难以实现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在网络上能够得到更丰富更广泛的满足。比如对性的好奇,渴望异性交往的需要;内向的学生因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低年级)和对工作与未来的茫然而产生的压力(高年级)需要宣泄的需要;网络交际的相对安全性与低成本性能满足大学生对社会交际的需要;网络信息的种类多、数量大、更新快,能满足大学生对信息采集的需要;大学生因在现实中实现自我价值受挫转而寻求网络世界中的自我价值实现等。网络成瘾的表现之一就是它能够满足人们在现实当中可能无法满足的需要。

4.2外部激发因素

4.2.1因特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满足了行为主体的各种需要

互联网上的资源太丰富、太开放,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一方面,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奇丰富的大观园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涉猎,尽情浏览,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互联网的虚拟性也使得他们有了一个超居于家庭、学校、社会之外的第四空间,在此可以倾诉心灵的秘密,模拟现实中的某些场景,部分实现个人的梦想。另一方面,他们交流的内容和获取的信息鱼龙混杂,不乏色情、暴力等富含不良刺激的东西,许多大学生在网上饥不择食地了解各种与性知识相关的东西,甚至是格调低下的黄色图片、电影,并热衷于脱衣视频聊天,以至于他们的性观念十分混乱,误入歧途者骤然增加。

4.2.2大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关心

大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自由和无约束的环境里。在这个充满自由与竞争的环境中,很多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关心。个体如果在常态社会中缺少尊重和爱的需要,那这个个体的发展就会产生岐性[7]。于是,这部分群体便将现实生活中对尊重和爱的寻求转向更加自由和开放的互联网交际与网络游戏。在更容易“建功立业”的网络游戏中获得别人的尊重,在更容易获得“爱”与“关心”的互联网交际中获取别人的关心与爱。

4.3内部心理机制

4.3.1网络给大学生以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与社会的认同,需要一种归属感。只有在得到了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之后,才能够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确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才有可能获得自信和安全感。之所以大学生会上网成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网络能给大学生以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

现实中,我们经常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而在网络上,因为是一种“黑暗”中的交流,可以对自己进行美化,他人也不拒绝。所以,对方所接纳的,实际上就是个体自我描述的理想的个体。这样,在网络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就以一种虚拟的形式融为一体。由此,在一种相互欺骗又相互支持的氛围中,网络便给了大学生网下所不能拥有的认同感。

另外,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社会能受到礼遇,感受到网络社会对其的接纳,这样就会把网络社会的各种社会判断和自我价值判断的规则变为自己行动的参照系。而他们越是形成了与网络社会相符的价值观,就越能从网络社会找到归属感。

因此,在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驱使下,大学生便对上网乐此不疲并沉溺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

4.3.2网络让大学生保持着持续的激情状态

情绪理论认为,情绪会影响认知过程,长久的激情状态则会抑制个体的正常思维。根据脑科学研究,人类的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经常集中于某一个范围内时,就会对其他的脑功能产生抑制。反过来,抑制的倒摄作用又会使兴奋的区域更加兴奋。持续的兴奋状态,会让个体加深对所关注事件的印象,理智下降,容易为他人、他物所诱导。

大学生们初次上网,可能有的是好奇,有的是想放松紧张的情绪,有的是为了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孤寂。而一旦参与到网络世界中来,他们就发现自己很快就能融入其中,逐渐地进入一种激情状态。这样他们就会越发容易接受网络世界,接受这个亚社会的种种特别要求、规范与价值观。相应的,形成新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也即是他们的认知图式发生了改变。虽然这种新的认知图式与对客观现实社会的认知图式有很大的差别。但因为大学生还无法分辨或是不愿分辨这种差别,主观上倾向于选择网络。所以,他们常常会抱着激情上网,而在下网后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感觉只有在网络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且不采纳甚至回避现实生活中周围人的建议。

4.3.3网络给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满足其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发展

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颖、越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于是网络便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展现自我的最好平台,通过扮演英雄一类的脱离现实的角色,可以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来弥补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3.4好奇心理经强化而产生依赖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他们求知欲旺盛,急于了解精彩的外部世界,对于新事物大多是全身心地投入。网络中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广泛的人际交往、梦幻般的体验等等无不强烈的吸引着大学生们,使其上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对那些好奇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于是,他们开始接触网络,面对网络这个神秘的世界,就更容易因行为得到强化而使上网行为得以保持下来。当他们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互联网而尝试着去控制对网络的强烈冲动时,已经为时已晚。

4.3.5逃避心理、宣泄心理与补偿心理的共同作用

一方面,大学生面对的压力和需要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社会交际、爱情等等都会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并且,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面对严重的心理压力和需要承担的各种责任,缺乏竞争力的个体就会产生宣泄心理与逃避心理,采取宣泄行为和逃避行为。

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通过心理补偿机制来体验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需要满足感。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偏差的时候,人总是希望能寻求到合理的补偿,而网络的虚幻性、自由性恰恰满足了这一需要。网络游戏给了他们一个刺激的世界并从现实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网络聊天可以获得网友的认可,可以在对方不知晓自己是谁的情况下把心事吐露出来,借机缓解和宣泄自己的压力。而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们都在无形中以此作为逃避现实的手段,通过网络麻醉自己,让自己忘却现实的烦恼和痛苦。正是由于逃避心理、宣泄心理和补偿心理的共同作用,使得沉溺于网络里的大学生们越陷越深,最后直到无法自拔的地步。

5.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解决对策及心理干预措施

“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诊断、治疗。当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时,他们往往缺乏对事情的正确判断,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自制力。在这种状况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是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三个重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互相连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成立体交叉式的防护网络。首先要立足于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等各个渠道加强防范。比如,家庭可采取规定上网时间和内容等措施;学校应进行正面的理想与成才教育;社会防范的重点是从源头上把关,制定出全面有效的法规和管理措施。其次,可以通过强化大学生的自我和社会责任感,提升自制力,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必要时需要加强心理干预。

5.1行为主体的自身调节

作为行为主体的大学生应该自觉的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抵御不良思想或诱惑的侵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一是自我反省。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二是要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一个人要学会客观地、全面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不能自我膨胀,也不自我贬低。要善于发展自己的长处,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短处。三是要自我心理疏导。同学朋友、家人、老师都是自己的倾诉对象,主动找他们帮助自己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校园的心理咨询室让自己得到解脱,通过心理咨询热线或心理健康杂志学会一些自我的心理调节的方法。四是自己主动参加一些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诸如沟通、协调、合作能力,责任心,服务意识等,让自己拥有健康快乐的心情。五是要树立目标,用目标机制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5.2通过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的“网瘾”心理

通过心理辅导,让大学生切身感受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逐渐从心理上摆脱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事物的改变往往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们要从认知上改善大学生的“网瘾”心理。首先让大学生明确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他们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他们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需要花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于心理发展等。

有“网瘾”的大学生,需要理解和沟通,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协同做好这项工作。不是责骂批评,而是协商共讨,找出他们上网的需求,知道他们上网干什么,包括交友、自我实现、情绪发泄、寻找快乐、缓解压力等。并且要寻找现实中的资源去满足大学生上网的需求,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宣泄,去建立安全感、树立自信心。 

另外,要加强大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面对困扰,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解决,而不是简单的网络虚拟世界。

5.3必要时的心理干预

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必要时要进行心理治疗,比如行为治疗、厌恶疗法等。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

5.3.1系统脱敏

既然“网瘾”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即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所以消除“网瘾”的办法便是逐步不强化,使上网操作逐渐减少并不和强化物结合,“网瘾”便会容易根除。

在个案访谈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治疗过程就是采用了系统脱敏疗法。其治疗过程是这样的: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家长与行为主体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其原来每天沉溺网吧8小时以上,在第一周减为每天6小时,第二周每天4小时,第三周每天3小时,第四周每天2小时,由家长监督完成。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天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每周末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一旦出现违规的情况则记录一次,累积到每周结束扣取相应的生活费。这样,在两个月后,这个大学生已经可以随意的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了。 

5.3.2代替疗法

大学生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来替代。如游泳、打球等。  

5.3.3厌恶疗法

在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这样就能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

6.结束语

总之,如何帮助大学生尽早建立和适应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减少网络给大学生们所带来的损害,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大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的需要。所以我们要有效的帮助大学生避免过度使用网络,预防网络成瘾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刁生富.论网瘾的成因与对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0(6):50-53

[2]耿甦. 高校图书馆应重视阅览导读作用[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7(30):33-35

[3]汪广荣.大学生网瘾成瘾及对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42-45

[4]夏藜 倩敏.高校电脑禁装令:防网瘾靠堵还是疏? [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150-52

[5]陶宏开.孩子都有向上的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93

[6]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

[7] 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74

网瘾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