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整理

发布时间:2018-06-30 05:36:27

一、什么是山地?山地建筑?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
山地建筑属于建筑形态的一种,是结合山地地貌特征,依照坡度差异进行建筑布局,取得错落有致的效果,使建筑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建筑形态。
坡度在10%以上时,属于陡坡地,建筑群布置将受地形高差限制,建筑内设有阶梯,该范围内建筑则属于山地建筑设计范畴。

坡地建筑,即多半建在山坡地段上,并依坡势而盖的建筑,它的这种独特性,必须有自然条件的支撑,利用坡地地形创造独特的视觉空间以及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质。由此可以看出,坡地建筑并不是开发商兴之所致的成品,也不是开发风潮能轻易模仿的对象,坡地的自然特征——原生、稀有、有所保留不能被破坏,决定了建筑的珍贵及气质。

坡度分级标准

二、坡地建筑设计遵循的原则

坡地建筑当中的设计原则,也是其特色。坡地有高差,做到户户有景的机会比平地上更加理想,因为坡地,一般有园林、山谷、河道,在小区设计的同时保护山区的生态是非常重要的。

1)要显山露水

不要影响到坡地山水自然的美,尽量提供一个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

2)要依山就势

依山造势,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户型。例如花园洋房,情景洋房。

3)要错落有致

增加景观的开阔道。山坡建筑可以令空间更加丰富,因为错落有致,令到天际线更加多层次感。

4)不随意伐木

除了保护生态环境来说,具体来讲,超过15米以上的大树,或者是有价值的树种,珍贵的树种,要尽量的保留,不要砍伐,必要的时候可以移栽。

5)不大量挖填土

尽量不做大量的挖土和填土。

6)不做太高的挡土墙

认真地做总图设计,利用坡地的原件,减少很多挡土墙,挡土墙最好不要超过1.5 米。

7)架桥道路不要过高

如果坡地建筑区内的道路要横过山谷,这个架桥道路的高度最好不要超过1.5 米,因为挡土墙和高架桥,不单只是建筑成本比较贵,而且在视觉上会影响山坡的生态,要令到小区里面的规划一方面可以减少道路面积,做到局部的人车分流,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成本效益。

三、坡地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1)发挥坡地山体应有的特性

因为山体建筑的平地是有限的,大规模的绿化空间,大规模的广场不容易做到,事实上也没有必要这样做,不必将平地建筑的一些条件和设计的元素强加在坡地建筑里面。而应该发挥坡地山体应有的特性,创造坡地建筑,提供一些另类的居住空间和居住的环境给购房人士。

(2)处理好容积率

一般0.8 以下的容积率肯定是做别墅,1.0 的容积率,可以高低搭配,做一些多层或者联排别墅,如果容积率到1.5,一般就是做多层,如果容积率到2.0 的话,那就只能做高层。所以容积率直接确定了产品的形态。

(3)建筑风格与山体相融合

坡地建筑的建筑风格、立面设计、外形选材应该融合到山体里面,不能太喧宾夺主,尽量发挥坡地的优势,创造一些真正优美的居住环境。因为坡地建筑的道路系统是比较复杂的,环境、绿化和空间之间每一个道路和每一个环境空间之间会有结点,要利用这些结点,突出每一个组团的分区和个别的主题性,不但只增加识别感,更要增加趣味性。

(4)雨水的收集,山体的排洪

在坡地建筑规划的最早期,就必须及时关注雨水的收集,山体的排洪。令一些没有排洪沟,雨水收集管道的地方与园林环境配合,将技术上必须使用的排洪沟转为有利环境绿化的一部分。

(5)通风防潮问题

解决通风防潮一般采用把山体和建筑的外墙托开,不是做在一起。托开之后,后面做挡墙或放坡,那么外墙和后面的放坡和挡墙之间是空的,两个端头就可以开通风的洞口,让空气能够流动,这样背后潮湿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而对付地面的防潮,现在防水材料已经非常先进了,只要地面防水做好了,一般

是没有任何问题。

另外可采用更保险的方式——架空,但前提不能是非常大体量的建筑物。南方地区都非常的潮湿,要把整个底部架空,北方一般升高半米,做成一个半空的架空层,这样解决潮湿问题,也是非常简单有效的一个方法。

(6)消防车的问题

特别是高层的坡地建筑,在规划道路的时候,最早期的时候就要考虑走消防车的道路坡度。如果以后再加上去的话,就会影响到整个规划,很多时候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7)噪音问题

噪音问题可以用很多办法解决。比如在坡地上面,沿着基地干道一直往上,如果项目是一个高层,多层、别墅搭配的项目,那么就沿着城市干道把多层放在后面,把别墅放在更后面。这样到城市主干道上面,高层可以挡掉很多的噪音,坡地上高层也不会挡掉它的视线。

四、坡地建筑六大设计要素

建筑形态要素——三种接地模式

对于坡地建筑单体,最复杂的就是住宅和地形的结合的地方——接地模式。复杂多变的接地方式是坡地单体住宅的典型特征。

1)埋地式

埋地式有窑洞式和覆土式,窑洞式就是正面向前面开畅;覆土式就是把整个建筑埋在土里面,出于对生态和节能的要求利用地下的地热资源,最大限度的

节省建筑所需要的能源。

2)接地式

接地式就是建筑的底部和地形直接发生密切的接触,一种是掉层式,这种做法在重庆做得非常多,特别是在住宅里边。第二个就是退台式,退台式就是每一个户型形成一个平台,这个户型前面是下一户型的屋顶。

①掉层式

主要是利用地形的高差,在上面和下面分别设两个出口解决交通的问题。

②退台式

退台式坡地建筑每一户都有很大的私密空间。地面和屋顶上都做成退台的形式,主要是适应周边山地的环境,通过退台形成一个层面,可以做成山地本身和退台相呼应。

3)离地式

离地式分成两种,一种是全架空,一种是吊脚式。

①架空式

这种方式就是地面完全不接触,完全架空的方式。

②吊脚式

第二种是一个角度放在地上,另外一个角度采用柱子支撑起来。

山地建筑适应地形的处理手法

五、总体布局要素——两种规划模式

坡地建筑讲究自由的总图布局,主要是跟地形结合。群体的布置,要注意解决合理利用地形、少开土石方、节约用地和投资,用满足各类建筑总体设计的功能使用要求的矛盾;同时也要考虑日照、通风、防火及道路、绿化、环境等技术要求。有两种布局形式,一个是分散式布局,一种是集中式布局。

1)分散式

分散式的好处是跟整个地形和场地的环境相互交融的关系比较好,对整个山形的呼应感觉比较自然。

2)集中式

集中式把住宅建中在一起,做成高密度的低层的方式,这种方式占地会小一些,但是也会产生对山体的遮挡,或者产生建筑形态的拥挤感和单调感。

山地居住组群可采取点状、线状、片状及混合式布局。点状布局易于适应地形,不知灵活。线状布局可与等高线平行、垂直或斜交布置,也可顺等高线成曲折形,构成外部休息空间。片状与混合布局则是以上两种布局的综合,以适应多种多样的地形条件,创造丰富多彩的群体景观。

6、交通要素

山地交通的特点

山地区域,由于地形起伏,各建筑单体或群体之间的位置在高差上常会发生变化,因此,山地交通空间轨迹呈现明显的三维特征;地形的起伏,人们在实现交通活动过程中常会感受到因地表凹凸而形成的丰富视景,于是,山地建筑又具有独特的景观特征;另外,常规的交通方式(车行、步行)常会受到限制,一些适合山地环境的特殊交通工具(如缆车、索道)应运而生,体现了山地交通方式的多样性。

1、立体化

与平地交通不同,要实现山地空间之间的交通联系,除了要考虑它们的水平位移以外,还需要特别考虑它们在竖直方向的位移,使得山地交通呈现立体化的特点。对于山地建筑来说,立体的交通,将为建筑组群的功能及形态组织提供丰富的选择可能,使建筑的复杂流线可以得到很好的立体分流组织。

2、景观化

在山地环境中,由于交通的三维特征,人们在途中获得的视景比在平地显著,而且不断发生变化。随着道路的升降、曲折,人们的视点高低、视角俯仰、视域开合都会产生丰富的变化,这会为人们带来富有情趣的景观感受,使人们的感觉置身于风景之中,而不像在平地,任何景物都只是在人们旁边一闪而过,体会不到强烈的旷奥感受。

3、多样化

山地地形的凹凸起伏,为常规交通制造了障碍,人们不得不运用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如坡道、架空道、隧道、索道、缆车等。

三种交通组织模式

坡地建筑的路网一般做成自由的路网,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方面是地形的限制,第二个是成本的原因,一般坡地建筑路网组织有三个方式。

1、多采用主干道加尽端路

①干线式环线就是从主干线上发出若干的尽端式的道路,深入到组团。

②干线进入树枝状干线绕过去之后穿过环线进入组团。

③干线里面有环线组团里面有尽端式干线也有环线,不是非常确定形式,两种形式结合。

2、以大台阶为轴线组织步行系统

坡地建筑步行交通最大的特点要克服做台阶的难题,对台阶的处理是坡地步行系统要处理的重点,把步行交通通过大台阶,组织到一个主要的通道上面,用大台阶展示坡地建筑居住的主要特征。现在虽然交通形式以车行交通为主,但是实际上大台阶仍然不可缺少。可以使居民走一段休息一下,创造一个舒服的步行的大踏步的环境。

3、以电梯廊桥组织公共垂直交通系统

电梯出现以后,可以用电梯来解决出行交通,所以电梯塔的利用也成为我们坡地住宅的一个亮点。如右图这是在香港一个居住区的例子,把电梯塔和过街天桥结合在一起。

山地车行交通

根据现代社会的物质水平,山地车行交通是联结山地建筑及其群体的主要方法。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车行道只需同道建筑群体中的入口,其余的交通联系由步行系统和其他交通工具解决。

1、纵坡设置

山地建筑的纵坡不宜太大,坡段也不宜太长。山地公路的最大纵坡应小于9%,根据不同坡度还应有适当的限制坡长。建筑小区或群体内部的车型路,由于车速较低,其最大坡度可以放大到10%,特殊情况下,甚至达到13%。适宜于自行车行驶的纵坡宜在2.5%以下,对于小区内的自行车道,其最大纵坡可放大至3.5%

2、道路布线

山地区域内的车行道路的布线通常是复杂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道路的布线只能顺应地形,因地制宜,沿等高线蜿蜒曲折。

1)布线与地形的结合

山地环境中,道路线型选择首先取决于地形。从生态观出发,我们一方面要使山地道路适应爬坡的要求;另一方面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的改变,是道路布线与山地景观相协调。

道路布线结合地形

道路布线与等高线的关系

2)布线与建筑的结合

山地建筑的群体布局中,道路线型往往是建筑排列的骨架,它的形成对于建筑的功能组合,空间布局影响较大。一般来说,道路系统的线型包括棋盘式网、络状、环状、心形放射状、支状、立交等。其中,就联系方便程度来看,网络状、环状、放射状等较为有利,但应用范围比较有限,不如支状、立交线型更能适应山地环境。

道路与山体坡度

架空和隧道的布置

山地道路线型

建筑群的道路布线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之前进行,然后将建筑单体填入。也可根据建筑单体设计的要求,同时考虑地形特征,综合组织路网结构,以达到建筑群总体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3)道路截面

通常情况下,山地车行道路的截面有路堤、路堑和半挖半填等几种方式,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局部采取架空、悬挑或隧道等方式。后几种方式对经济技术要求较高;前三种简便易行。

车行道路的截面形式

山地车行道路与建筑、步行道路的分离

4)停车场地的设置

山地停车最常用的方式是利用建筑的勒脚层,或放大勒脚层成平台,在其下停车。另外,在总体设计时,尽量考虑与地形的结合,尽量少做大面积的集中的由人工硬地组成的停车场地,可适量保留停车场周围的一些自然植被和地形起伏,以山体自然地形或植被形成对停车场的视觉遮挡,或者索性结合挡土墙形成室内车库,并在其上部覆土、培育植被,形成山体的延续。

减少停车场对环境的影响

山地步行交通

同车行交通相比,步行交通的布置受地形坡度限制较小、其形式也较为自由。在步行交通中,人是交通活动的主体,因此,步行交通的设计应从人的行为能力以及心理感受两方面考虑;除了满足交通的功能以外,山地步行系统还是山地建筑室外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常常与步行广场、庭院、室外运动场地等相连接;同时,山地步行交通还应与建筑形态、景观相结合。

1、基本要求

从人的行为能力出发,我们应注意山地步行系统的功能合理性和安全性。对于室外踏步开说,其尺度应比建筑室内的楼梯更为平坦、舒适,一般为130*350mm,最好不超过150*300mm,并须设置扶手栏杆,以保证行人安全。从人的体力方面考虑,应适当考虑踏步级数并设置休息平台。坡道坡度一般应控制在1/12以内,并且地面铺材需选用防滑材料。

从人的心里感受出发,我们应在步行系统的细部处理上注意保持山地特征,以视线联系的多样性、地貌地物的参与性来获得丰富的景观变化,激发人们对环境的兴趣,减弱因地形多变而带来的疲劳感。

2、踏步

踏步是山地步行

交通的主要形式,山地

的起伏、高差通过踏步

来沟通。山地建筑环境

通过踏步创造丰富的空

间和景观。在他不懂组

织、设计时,既要适应

山地的坡度,又要考虑

结合自然环境。适应坡

度,选择各种踏步形式

;结合自然环境组织踏

步;踏步与坡道相结合。

3、联系建筑空间

山地建筑空间的步行系统,通常运用踏步、坡道、人行天桥和电梯等手段相结合进行综合组织,以适应建筑功能的需要。

4、联系城市空间

山地城市和建筑群如果单纯依赖车行道路联系各撞建筑,会造成人车混流,给人们带来不安全感,缺乏人情味。山地居住区的步行系统也很重要,特别是居住楼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联系应充分保证居民,特别是儿童与老人的安全。

7、山地建筑日照

1

建筑物的朝向和间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照要求。为了保证房间得到必要的日照时间,来确定建筑物之间的合理距离,称之为日照间距。

2

在建筑群体布置时,要根据山地的地形坡度、坡向,建筑布置形式及朝向等确定合理的日照间距。同时还应综合考虑采光、通风、防火、工程间距及建筑投资等因素。

3

山地地形坡向一般习惯分为南、北、东、西四个主坡向,并可细分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破向。从日照角度分析,南、东南、西南坡向为全日向坡;东,西向坡为半日向阳坡;北、东北及西北向坡为背阳坡。从卫生角度讲,向阳坡最好;半阳坡次之;背阳坡最差。但南方炎热地区夏季防晒效果考虑,南、北向坡最好;东南、东北向坡次之;东向坡较差,西向坡最不利。

4

当建筑平行于等高线布置时,向阳坡地,坡度愈陡,日照间距愈小,可提高建筑密度,节约用地;背阳坡地,坡度愈陡,日照间距愈大,用地不经济。

5

为了争取日照,减少建筑间距,可将房屋斜交或者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或采取斜列、交错、长短结合、高低搭配和点式平面处理手法。

6

当建筑方位与等高线的关系一定时,向阳坡的建筑与东南或者西南向的日照间距为最小,南向次之,东、西向最大。背阳坡则以建筑为南北朝向时日照间距最大。

7

当房间的朝向一定时,则日照间距以朝向与地形坡向相一致为最小。如南向房间在南向坡上日照间距最小,在北向坡上日照间距最大。

8、山地建筑通风

山地建筑风气候

影响山地建筑自然通风的风气候,除了大气候风(如季风)外,还由于地形和温差的影响而产生局部地方风。有时这种地方小气候起着通风的主要作用,在建筑布置中应充分应用,以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

当风吹向山丘时,由于地形影响,在其周围产生不同的风向变化,一般分为几个风向区,同时也产生不同的风速区。设计时需结合地形和风向进行总体布局,以获取良好的通风效果。

当风向与等高线垂直或接近垂直时,则房屋与等高线平行或斜交布置通风较好;当风向与等高线斜交时,则房屋宜于等高线斜交布置,使主导风向与房屋纵横夹角大于60°,以利于组织穿堂风;当风向与等高线平行或接近平行时,则房屋宜垂直于等高线布置,或采用锯齿形平面或点状平面,以争取穿堂风。

山地建筑通风间距

不同的风向、地形坡度及坡向,对房屋间距产生不同影响。在平坦地区,当D=2H时,通风效率可视为良好;当D=H时,则通风效率仅为50%以下。在山坡地,由于地形高差变化,HD的关系发生变化。在迎风坡上,通风条件由于平地,D只需要大于H,通风效果即为良好,因此可相应提高建筑密度。在背

风坡,通风条件较差,要满足D=2H,就要增大间距,则建筑密度低,用地不经济。

9、坡地建筑景观设计

坡地建筑的景观设计从平面到三维的,是坡地和山地景观实现人居环境走向立体空间的过程。

1、坡地景观设计优势

坡地建筑本身有很好的生态环境,景观很好,空气好,居住坡地建筑有很明显的生态上的享受,平缓错落的坡地地形比平地更容易营造立体绿化、立体园林,居住者既可远观,又能近赏,能拥有顺理成章、自然生态的水景,不会像平地营造水景必须掘地挖渠通道等,破坏原生地。

2、园艺绿化要点

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坡地建筑的园艺绿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种植绿化要乔、灌、花、草结合、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种植绿化要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与水景结合;

■追求构图、色彩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窗等绿色景观;

■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

■尤其重要的是对成树的保留和部分的迁移,尽可能保留本原特质。

3、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居住区道路尤其是宅间路,其往往和路边的块石、休闲座椅、植物配置、灯具等共同构成居住区最基本的景观线,因此,在进行坡地建筑道路设计时,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4、驳岸水景设计

有山无水,建筑势必显得沉闷,因此在坡地住宅开发中必须充分考虑水处理,营建小溪、小涧。在硬质景观设计中如能巧妙地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水道的宽窄和形态控制水流速度,结合地形,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则可形成区内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

山地建筑整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