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生命意识品《采薇》

发布时间:2015-10-26 12:32:16

从个体生命意识品《采薇》

面对战争纷乱,直面无家可归,疲于连年作战,兵士的命运无从选择。也许在那么一瞬,能想起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人期盼着你的归来……

生命意识是只有人才有的关于生命的体验,是从群体意识中剥离出来的个体性意识。人一旦意识到生命也就意识到了生存的意义,意识到生命也便体味到生与死、哀与喜、痛苦与欢乐等等人生的滋味。即在古老的中国,那遥远的时代,当我们的祖先经过无数世纪的艰辛跋涉,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自我生命的存在,并着力通过自己的吟唱传达出他们的经历和思考。《诗经·采薇》便是代表之一。

诗经创造的时代出现了不少战争题材的诗歌,而这些诗歌大都不重人物形象的刻画,着重选择与战争有关的某一细部来雕刻或渲染。《诗经·采薇》却打破了常规的规律,以浓厚的笔墨描写了在凶残战争状态下及结束战争后人的情绪表达与表现。

在《诗经·采薇》中,诗人一开始,就将我们带入了旷远荒凉的戍边,展现了一群长期戍守边防的戍卒,在旷日持久的艰苦戍边生活中,对于家乡的渴望,对于个体生命的担忧。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日归日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益,不惶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从春到秋,薇菜从嫩到老,时光无情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又一年,何时才能回家呀? “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从这些心灵的呼唤中,从这些刻骨铭心的乡思中,流露的是生命的孤独、忧伤和焦虑,甚至连写封家书寄托情思也做不到——“我戍未定,靡使归聘”,他们那抑郁的情思到哪里诉说?

然而,大敌当前,士卒低沉苦闷的思乡情绪即刻升华为高亢昂扬的爱国激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骏骏。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猿狁孔棘。

从那些字里行问里,我们根本看不到士卒那思归的情愫,更看不到士卒对于生命无望的恐惧,好像生与死以及其他的一切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在士卒的胸中,只有一颗跳动着的保家卫国之心。而这正是诗人从现实入手,展现出生命个体价值追求,从而显示出生命的伟大。

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几乎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在不停地诉说着苦难,体味着生命的痛楚、迷惘和伤感。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在一个严冬到来之际,战争终于结束了,长期征战的士卒也最终踏上了归途,这本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诗里却看不到一丝的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有人疑问,既然士兵有了回家的机会,再长的路,也会走得飞快,照理应该是欢快异常,为什么却垂头丧气,像是一副打败仗的样子?士兵们的“我哀”,有什么不可“知”的?这不难理解,在开头的四句:从“昔我往矣”到“今我来思”,自春而冬,恐怕不止一年两年,甚至有可能十年八年乃至更长。当年离家出征时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春暖日丽,杨柳青青,随风低拂摇曳然而这又能怎样呢?到如今,狼烟一扫,身得生还,却是除了无穷无尽的痛苦煎熬之外,什么都没有了,这飘飞的大雪,是为我而哭泣,还是为我那些死去的战友们悲伤?

出征何其遥远,归家的路途也不好走啊;更何况艰苦的军伍生活,几乎把士兵们的体力消耗得连步子都迈不动了,所以才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诉说。当然,也不妨这样想,即一旦想起过去一年到头在沙场上的转战厮杀,困苦不堪,心情自然十分沉重,路也就走得慢了,更觉得饥渴交加。尤其想到离家这么久,家乡和亲人如今会是什么情景?彼此的遭遇和命运,都是难以想象的啊!士兵们内心深处的伤悲,正近似于“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就愈发显得强烈。这些士兵的内心在想些什么,一般人的确是不好猜解,所以作为抒情主人公,才有“莫知我哀”的深深慨叹。长久的戍边生活已经在士卒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使他对于生命的苦难有了切身的认识,可以说,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归途中那熟悉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的回忆。士卒痛苦地生发着生命的苦楚,体味着自我生命的孤独,沿着泥的小路,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整首诗,共六个诗节四十八句,只在这最末一句,编写者加上了唯一的感叹号,我们也正是从这一句,读懂了《采薇》所倾诉的士兵痛苦而复杂的心声。

人生就像是一个旅程,每个生命都是旅行者,都有起点、中介、终点,但是无论生命走到哪里,他都无法忘却他从何处来,对他所来的那个地方总是梦魂萦绕,走得越远,越是渴望归来,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那个给予他最纯真童年的地方。这才有了为何诗歌出现了“昔”与“往”的对比,才得以理解家对于远离家乡处于战乱中士兵的重要性。走得再远,脚步跨过的路再长,心却依然在最初的地方。

总结而言,我认为本诗的可贵之处有两点:一是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兴、叠词、复沓章法及末章名句。二是刻画出征人真实复杂的心理,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其实这是人类生命尊严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为国出征甚至战死疆场,理所当然,军功章是对其最高的奖赏,然而,战士却要承受战争带来的创伤,他的家人可能要承受失去儿子或丈夫、爸爸的苦痛,所以军旅歌曲不应都是军歌嘹亮的欢快高昂,也应有《沉思》曲的低沉凝重,十五的月亮本来就有月圆人不圆的哀怨,并不都是获得军功章的喜悦,把红旗看的比人的生命更重要,就不由得令人质疑了,在这个世界上,能有什么比生命还重要呢?所以,2000年前的诗作揭示出人本质的生命意识和征夫复杂矛盾的内心情感,不能不令人惊叹

的确,文学就是通过鲜明的形象帮助人类去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而《采薇》末章不正体现了文学的这种对人生的哲学沉思吗?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内在结晶,喷薄着诗人对生命内在归依的无限关怀与体恤之情。《诗经·采薇》正昭示出诗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从个体生命意识品《采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