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发布时间:2016-05-13 12:23:06

知识与技能

1、欣赏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2、欣赏清秀隽永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我研读,小组讨论,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重点

1、梳理文中作者心理变化的脉络。

2、重点分析四五自然段,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难点

欣赏并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高超技巧

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导与练》课前自主学习部分第42页,教师在过道检查监督学生的完成情况。

二:了解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字,号。1928年出版散文集,朱自清是、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是“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一:回忆学过的关于荷的诗歌: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2)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三.了解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

1.问: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题目“荷塘月色”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这就巧妙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点出了重要内容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下:“月色下的荷”,后写“荷塘上的月色”,可见作者的艺术匠心。

2.文中那些段落写了荷塘?

讨论,明确:本文第四、五、六自然段写荷塘。

3.在此前后写了什么?学生快速浏览相关段落,画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

讨论,明确:作者依次描写的对象是:(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

结论:本文写的是作者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闻所想。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

1.文本是单纯展示作者一段观赏荷塘的经历吗?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有何用意?

讨论,明确:交代观赏荷塘月色的缘由。作者被现实中的一些事情所烦恼,为了排解苦闷,就想一个人离家出去散心。“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感情基础。正因为心里不宁静,需要求得半刻的宁静和清闲,摆脱心头的烦恼,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所以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文章这样开头,不仅揭示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而且使文章后面心情变化有源有本,显得脉络清晰,容易为人理解。

2.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讨论,明确:

煤屑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苦闷)

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喜悦)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喜悦)

(月下)荷塘(喜悦)

(荷塘)月色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苦闷)

(江南)采莲—热闹风流有趣

可惜无福消受(向往、遗憾)

(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更加寂寞苦闷)

在分析作者心里变化时,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

讨论,明确: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情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变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语句,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讨论,明确: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

3)为什么想起了“江南采莲”?

讨论,明确:离开荷塘后,作者重新回到寂寞。此时他想起了“江南采莲”,一方面他生于江苏,江南是他的故乡,更重要的是,采莲是一种“热闹”、“浪漫”、“有趣”的景象。作者在现实中无法摆脱苦闷,转而借助想象,沉醉于想象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愿望无法满足的遗憾。

4)当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讨论,明确:回到家中,“什么声息都没有”,与开头的环境相比,此时更加死寂。作者的忧愁不仅没有缓解,反而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一方面在结构上与开头形成呼应,另一方面又强化了内心的“不宁静”。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去观赏荷塘月色,当他面对荷塘时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第三课时

一:品读赏析语言可通过仿写(形似:句式、修辞、语言;神似:意境)

1.朗读两小节,学生闭目倾听想象。思考:这两个小节一次写了哪些景物?

讨论,明确:第四自然段:荷叶、荷花、花香第五自然段:月光、月影、月色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

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可能涉及的句子和手法有:

A比喻句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贴切,形象地描绘了叶子、花在月下的独特情态和韵味,月光的明亮皎洁。)

B比拟句例: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这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不仅准确写出了荷花在月下的形态,而且将花和叶拟人化生命化了,令人想象到他们仪态万千的娇羞风姿。)

C通感句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作者把影像幽暗静谧的特点,借助梵婀玲的优美进行展示,巧到极处,毫无做作之一,却有意在笔先的美感。)

D叠词的运用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厚度,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

教师小结:这两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荷塘月色图。第四自然段重点写荷塘,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没有写月,却处处有月,作者描绘的是他们在月下的各种情态。第五自然段重点写月色,先写“月光”,后写“月影”,描绘的荷塘上的月光、月影。作者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手段描绘了眼前景色的美,将我们带入一个亦真亦幻的迷人境界。正是在这种境界中,作者的苦闷得到片刻的排解,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淡淡的喜悦。

当堂训练

第四课时

课外知识延伸

一、《导与练》第45页基础知识部分

二、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前,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蜒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立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总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答案:(1)亭亭擎立

2)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3A、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B、闻不到荷香C、因污染导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景

4AE

黄雯

《荷塘月色》导学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