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发布时间:2012-08-29 15:17:48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正确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党的基本纲领,总结了党的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完整准确地把握、坚持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与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正确认识我国国情,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今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执政党的命运和前途。

(一)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探索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进行过理论上的探讨,提出了

“三个阶段”划分的理论。列宁一方面坚持马克思的“三个阶段”理论,另一方面,他首次把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强调决不能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并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没有稳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进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区分。

附录51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论述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把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两个概念,马恩经典著作往往交互使用)。马克思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资料来源:参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0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并由此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那时并不清楚我们所进入的是什么阶段的社会主义,因此导致实践上的严重偏差。一是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坚持党的八大作出的我国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结论,导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二是经济上的左倾冒进,在发展上急于求成,导致不顾具体条件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错误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不清。所以邓小平指出: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因此,准确地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基本的前提问题。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党面临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究竟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的问题。最初,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这个阶段大约需要1520年的时间。尽管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没有作出过高的估计,但对中国建立起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时间估计过短,要求过高过急,这是导致后来经济工作中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就犯了倾错误。1958年,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这标志着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认识,产生了估计过高的问题。1959年为了进一步认识和初步纠正已经觉察到的严重偏差,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在1958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改变了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陷入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倾错误。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并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816月,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的阶段这个用语,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再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物质文明不发达。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只能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经济特征的新认识。19869 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重申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段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方面的特征,同时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论的基础,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后,邓小平又指出:十三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8页)1992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12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1997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作了更加系统的论述。并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表明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规律认识的丰富和深化。

党的十五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做出了两个突出的贡献。一是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7 1 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 页)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很长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它的一个初始阶段。二是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要经历若干个具体的发展阶段,把进入21世纪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具备了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具备了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任何怀疑、动摇甚至否定社会主义的做法,都是违背社会发展潮流的。

第二层含义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就社会主义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还很不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才能向成熟、完善和更高级阶段发展。这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科学地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这两层含义紧密相联、有机统一,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质的规定性。我们必须全面地加以理解和把握,决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在肯定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必须牢记还只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说明我们还处在不发达、不成熟、不完善阶段的同时,必须肯定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和克服“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它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经济方面。由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所以必须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政治方面。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两项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并享有充分的民主。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主义统治下,缺少民主和法制传统;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弊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还需要一个从低到高、从不完善到完善的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第三、思想文化方面。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不断加强。但科学、教育、文化还比较落后,旧社会的许多痕迹如封建宗法思想、迷信思想、等级观念以及旧社会的习惯势力仍然严重存在,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价值观念也会乘隙而入,侵袭我们的干部和群众。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处理现阶段一切矛盾的关键。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上的深刻教训,认真地研究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分析中国社会矛盾的正确思想,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坚持了这个论断。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重申了这个主要矛盾,并阐述了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全局,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同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关系;一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中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矛盾同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还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但是,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我们决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情况而离开党对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的科学判断,干扰党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态势,并且会不断有新的发展。19959月,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对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全局作了一个系统的分析。其中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等十二个关系。这十二个关系,也是十二大矛盾。我们要正视这些矛盾,力求妥善地加以解决,防止矛盾激化,保持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地进行。因此,只有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实际存在的种种社会矛盾。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地阐明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解决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过预测和探索,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不可能对东方落后国家在越过“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后,究竟要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作出回答。东欧和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的实践,尽管对此进行过探索,但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党认真地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所取得的新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贡献。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化、系统化和实践化。如果把邓小平理论比

作一座理论大厦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是这座大厦的基石。邓小平同志正是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围绕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目标、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的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全部立论的根据,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发展的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的规定,是党领导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要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既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又必须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客观现实和基本国情。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一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对基本国情有清醒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就结合得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就正确,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生产力就会较快发展,各项事业就会顺利推进;反之,如果离开中国国情,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错误的,就必然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破坏生产力,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防止“左”、右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

“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有“两种认识根源”。右的错误思想表现为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即否认在近代中国的具体条件下,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而认为中国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左”的错误思想表现为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即认为中国可以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能够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过渡。在党的历史上,“左”右倾错误都曾经给党的事业带来过严重危害,教训极其深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既阐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又指出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程度,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别界定、右倾错误的基准,就能从认识的根源上,防止产生的或右的错误倾向。

     附录5-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经济建设和改革主要任务的基本依据。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资料来源:《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第75页,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各项工作的总方针、总政策,是各项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总纲。党的基本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指导而逐步形成的。它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1978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了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1979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第一次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并第一次概括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科学命题,这就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81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党的正式文件的形式,确认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并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9829月,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并规定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和框架描绘了一个清晰的轮廓。

第二阶段:是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开展改革开放,并深化对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1986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这就大体上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198710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完整的科学的概括,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至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完全形成。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重申了这条基本路线,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199210月,党的十四大将基本路线载入党章的总纲中,成为全党统一的行动纲领。19979月,党的十五大再次郑重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2002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我们的旗帜,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动摇。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就是党在这个历史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邓小平也称之为中国的发展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也是实现基本路线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这条基本路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坚持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奋斗目标是全面的,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的要求,而且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富强”是社会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再认识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所确立的重大方针政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标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离开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增长,才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是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的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前提与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反复证明是决不能放弃的,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坚持的。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就会因没有统一的思想基础而混乱,没有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而分崩离析。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资产阶级自由化,其根本目标就是指向四项基本原则的。我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赋予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以新的时代内容,并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以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其他各项公民政治权利与经济社会权利。

(四)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最重大的方针政策,就是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现代化的强国之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这样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和开放。”(《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开放也是改革。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邓小平一再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论证并阐明了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在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了历史经验,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正是体制上的这些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样就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一方面,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改革也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原来意义上的政治革命,而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中的部分质变。但改革必然会触动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以至于利益的调整而引起利益矛盾。解决这些利益矛盾并不需要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而是可以通过统筹兼顾和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各集团的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五)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基本方针。自力更生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艰苦创业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的力量和努力,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艰苦创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坚持自力更生的必然要求。自力更生不排斥外援,艰苦创业也不是主张过苦日子,而是要求我们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

(六)坚持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奋斗目标的主体、依靠力量。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更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要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整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

     附录5-3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资料来源:《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纲领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确定的总的指导思想、行动准则和奋斗目标。正确的基本纲领的制定是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成熟的标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总路线。为了动员全国人民实现这条总路线,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和基本主张,并把这些目标、政策和主张称为新民主主义的一般纲领或基本纲领。正是这个纲领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同时,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目标,在实践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具体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此,就要坚持和完善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此,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缺少哪一个方面都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要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基本路线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基本纲领则是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展开,体现了基本路线的总目标,是为基本路线服务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确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一、这个基本纲领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党的基本纲领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问题,为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更好地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确立了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第二、这个基本纲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这个基本纲领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展开,系统地规定了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和所要坚持的基本政策,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第三、这个纲领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最大的实际。正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才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的制定,有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加速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基本经验做了总结。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的时候,江泽民同志对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基本经验做了总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六,"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第八,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第九,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一条是最重要的经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三年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都不动摇,并且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第二、第三、第四条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实现的路线转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党的十六大总结十三年基本经验,突出了三条新思路:一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五、六条经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最初十年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上比较软。针对这个情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采取了许多实际步骤,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为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总的说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和发展是在稳定中前进的,但是,仍然未能防止和避免1989年那样的政治风波。有鉴于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注意稳定,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从而保持了十三年持久的稳定。

第七、八、九、十条基本经验,是党的基本路线在军队、统战、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的展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与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宝贵经验。

总之,这十三年的基本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它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是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

   附录5-4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初步探索了符合我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党的八大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是,后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发展走了弯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并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并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这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明确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重大战略,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抗击非典的重要启示,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并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资料来源:摘自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包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新华文摘》2004年第9期。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我国在相当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3、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13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