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铁面无私小故事

发布时间:2019-03-01 02:38:11

包公铁面无私小故事

【篇一:包公铁面无私小故事】

最典型的是包公怒斩他亲侄子的故事,好像叫包兴,你查查,时间久了我不能确定。

传说老包出生时,因为黑得太离谱,被他亲爹当作怪物直接一把扔到荷塘里准备人道毁灭。结果大了他二十来岁的哥哥不忍心,就把他从荷塘里捞了回来,然后带回自己家让自己老婆抚养长大,所以包公叫自己的嫂子一直喊嫂娘,包兴是嫂子的亲儿子,因为包公当了大官,包兴就借势作威作福,横行乡里,后来包公得知,直接用狗头铡法办了。。。。有出戏剧就是讲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是他嫂娘专门来求他刀下留人,但老包还是留着眼泪把自己的侄儿咔嚓了,如何,够铁面无私了吧。

【篇二:包公铁面无私小故事】

可是,小说戏曲中的包拯,和历史上的包拯,事迹却有很大的出入.小说戏曲中的有些情节,完全是虚构的.

包拯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公元999.他二十八岁那年考上进士,开始做官,后来一直做到枢密副使(枢密使是当时的最高军事长官,枢密副使是副职).

包拯这个人很会审理案件,而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候,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理,照样打他一顿板子.有些亲友本来想利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后来,包拯调到京城里做官.京城里有许多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这些人更是无法无天.有个张尧佐,他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这点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于是,他一连写了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

为了这件事,有一次,包拯在朝堂上竟和宋仁宗当面争吵起来.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当时,还有一个大官僚,叫王逵.他担任荆湖南路转运使的时候,非常残暴凶狠,拼命剥削和压迫人民,逼得人民逃亡山中,联合起来进行反抗.后来,他调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还是继续残害百姓.

包拯访问到这些情况,气愤极了,立刻上了两道奏疏,弹劾说: 王逵残害百姓,逼得他们逃入山洞,造成大害,至今未息.朝廷决不能任用这样的坏人,危害国家.

这两道奏疏上去了,朝廷并没有罢王逵的官,又调他做了淮南转运使.包拯坚决反对朝廷这种做法,又上第三道奏疏,进行弹劾.

过了一些时候,包拯又了解到王逵的另一项重大罪行.原来,王逵担任江南西路转运使的时候,疑心地方官卞咸告发他的罪行,就打击报复,暗中指使人诬告卞咸,一下子关押了五六百人,制造了一个大冤案.包拯又接连上了四道奏疏弹劾王逵.他义正辞严地责问朝廷说: 难道朝廷竟忍心让一个地区的百姓,听任王逵去残害吗?

在包拯的七次弹劾下,最后,宋仁宗不得不免去了王逵的官职.

因为包拯铁面无私,任何皇亲国戚、权贵大臣,都没有办法在包拯那里走门路,通关节,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人们已经把他和传说中阴间的阎罗相提并论了.

包拯自己处处奉公守法.他曾在端州府(今广东肇庆)做过官.那里出产一种石砚,名叫端砚.端砚石质坚实细润,雕刻精美,是名贵的工艺品.以前端州的地方官,借着向皇帝进贡的名义,乘机搜括端砚,奉承权贵大臣.他们搜括去的端砚,要比进贡的数量多几十倍.包拯到了端州,只收缴向皇帝进贡的数量,自己一块不拿.端州人民看到包拯这样清廉自守,敬佩极了.

包拯做了大官,但家里的生活仍旧非常俭朴,跟平常百姓一样.他平生最痛恨贪官污吏,在一篇《家训》里说:后代子孙做官贪污的,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祖坟中.

包拯的清廉刚直,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敬仰.

以上是查字典为您提供的小故事:包拯铁面无私。

【篇三:包公铁面无私小故事】

导读:包拯,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中国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 包待制 后进为龙图阁直学士,故后人亦称 包龙图 ,卒谥孝肃,赠礼部尚书。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 包青天 包公 之名。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 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 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

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 阎罗 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

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 包公 ,或者叫他 包待制 包龙图 (包拯得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包公铁面无私小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