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线探析

发布时间:2018-05-17 22:25:10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3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线探析周小敏【摘 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新经济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与储备力量,将我国的精准扶贫战略与大学生工作相结合,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高校扶贫工作作为“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创新性处理当前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推进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最终促进“精准扶贫”战略全局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问题。【关键词】精准扶贫 高校学生 资助 贫困一、关于“精准扶贫”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并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履行领导职责,创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准发力。”2013 年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时提出了“精准扶贫”,强调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015 年又指出:“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2015 年 5 月,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 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及其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困扰着许多国家。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新的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理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精准扶贫”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沿阵地,在扶持贫困学子、贫困地区援助、扶贫问题研究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是“精准扶贫”整体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环节,在全面推进“2020”脱贫工作的征程中,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必须以突击队的身份领跑整个扶贫工作的开展,高校教育扶贫能让经济困难学生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目标之一。二、高校“精准扶贫”当中存在的问题(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认定模式比较单一目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依据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 号),要求申请贫困的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要求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同时要求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高校只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学生个人材料的申请,经过班级—院系—学校的审核就认定。这种模式看起来科学,其实对于贫困生认定中的各种因素细节没有考虑和探讨,模式单一,认定不够精准。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高校将贫困学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 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市级的贫困证明以及民政局开具的低保家庭证明; 二是学生填写的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 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认定的精准度不高。“奖、助、勤、贷、补、减、免”等高校资助形式大致涵盖包含了我国现行高校贫困大学生扶助的各种方式,其实形式还是单一的,就是只注重了浅层次的经济补偿,解决了家庭困难学生的燃眉之急,而一些学生由于经济贫困引起的精神贫困、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就业贫困等方面基本没有得到很好的扶助。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学习成绩差,不爱学习; 有的则是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这样就造成了宝贵的资助资源的浪费,真正需要的贫困生得不到帮助。(二)高校扶助政策体系存在缺陷国家奖、助学金,一年评定一次,划分等级,下拨数据指标,规定性很强,一旦评定,一般不允许变动,这样做虽然能极大地杜绝人为的漏洞,但有些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所在地消费水平、学生家庭突发原因造成的贫困和一些家庭的长期贫困、资助名额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僧多粥少等实际情况,政策的规定性与现实要求之间存在矛盾等不甚了解,在具体操作上难免会产生变形、变通,乃至变相。如出现资助重复现象,为避免矛盾,轮流获评,或者一个指标,多人分享;有的按为班级做了多少贡献,论功行赏。(三)贫困生扶助后续管理困难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要经历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变化,其家庭条件也要随之变化。有的家庭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可能经济状况比较窘迫,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改革逐步推进,临近毕业之际可能有了很大的改善。相反,有的学生入学的时候家庭可能比较富裕,其上学期间可能偶遇变故,家庭经济状况可能急转直下,变得“穷困潦倒”。所以用一成不变的材料来认定可变的动态家庭是不科学、不务实的。部分学生获得扶助后挥霍资助金、不爱学习,甚至有些学生持有“等、要、靠”的不良心态,而高校有关机构对上述的种种情况在后续的管理上基本无能为力,难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考核进行纠正,这样就造成了宝贵的资助资源的浪费,对资助产生的绩效难以实现。三、推进大学生“精准扶贫”政策的措施(一)建立完善的贫困资助体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实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要加强贷款偿还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 164 ·

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实践路线探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