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

发布时间:2019-06-20 14:17:47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 人民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6·河南郑州质检)《周礼》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诸侯城;第三级为,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在城隅高度上,规定王宫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实行 B.分封制的实行

C.井田制的实行 D.封建礼制的实行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周朝把城邑分为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这符合分封制的特点,故本题选B

答案 B

2.(2016·河南信阳模拟)《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C.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解析 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追求事宗庙”“继后世而不是追求物质,故A错误;古时候的婚姻是以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的结合,完全以家族为中心,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C正确;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答案 C

3.(2017·江苏南京、盐城模拟)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 注重血缘纽带体现的是族约的主要特点,不是功能,故A项错误;族约要是为了约束家族成员,并非追求政治平等,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某一家族的族约,因此强化专制统治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中立宗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等内容有利于凝聚宗族,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湖南郴州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解析 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护封建统治,故B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C项错误;秦以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7·湖北宜昌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解析 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疆域辽阔与这一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秦朝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这一变化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6·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联考)钱穆先生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据此可知,三省体制有利于(  )

A.政治决策的民主化 B.宰相参与决策

C.决策程序的简化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在三省六部制下,由于三省长官——宰相参与决策,使得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B项正确;民主化的说法错误,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与中央集权无关,D项错误。

答案 B

7.(2017·广西柳州模拟)按唐制,中男(1621)不服兵役,成男(22岁以上)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提议,得到太宗的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解析 尚书省是行政命令的执行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省的职责是草拟诏令,故B项错误;兵部是尚书省下辖的一个部门,故C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6·江苏苏锡常镇模拟)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  )

A.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 B.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

C.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 D.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

解析 共管与材料中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不符,故A项错误;有制约性,与材料中宰相说……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相符,故B项正确;这则记载只是个案,难以表明制度具有公平性,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下, 科举制度就是为皇权服务,故D项错误。

答案 B

9.(2016·福建福州模拟)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解析 强干弱枝是指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官吏任职问题,并未涉及分散军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的治国方略是重文轻武,故C项正确;守内虚外是指强化京师附近的守卫,而虚化边疆地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6·吉林白山三模)《大明律》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  )

A.避免吏治腐败 B.削弱宰相权力

C.完善明朝法制 D.抬高帝室权威

解析 根据明朝律法:若“……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即判定为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可知是防止吏治腐败为出发点,符合题意的是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宰相权力削弱,排除B项,C项中完善在题干中不能体现,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11.(2016·湖北七校联考)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  )

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

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

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

D.监察官职责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宋神宗想通过御史唐垌对王安石的弹劾,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项正确;根据胡说一通,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王安石刚愎自用,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职责本应是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而帝王的耳目和工具体现的是监察制度的本质,故D项错误。

答案 A

12.(2016·海南七校联盟联考)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如右图)。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

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

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

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

D.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

解析 材料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体现了统治者对官员的监督和震慑,ABC项与此无关,均排除。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主要掌管监察权,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13.(2017·浙江金丽衢十二校模拟)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符的历史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秦、汉、魏、晋

C.隋、唐、宋、元 D.明、清

解析 据材料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尚未形成宰相制度,故A错误;据材料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宋、元时期君权与相权互为节制,故C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清朝沿袭明制,不设丞相,D错误,故选C项。

答案 C

14.(2017·四川乐山一诊)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解析 商鞅变法有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不能直接说明秦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故A项错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能说明儒学独尊,不能说明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B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是整个明王朝的政策的结果,不仅仅是明太祖的禁令,故D项错误。

答案 C

15.(2017·广东惠州调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  )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

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

解析 “……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D项错误。

答案 A

16.(2017·湖北荆州模拟)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解析 汉武帝时期的州属于监察区域,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刺史制度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刺史制度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故C项错误;据材料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可知刺史制度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17.(2017·浙江嘉兴模拟)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

解析 材料中未体现按出身授官,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察举制被九品中正制取代,故B项错误;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特点,故C项错误;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

答案 D

18.(2017·湖南永州模拟)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填报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解析 虽然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却是“冒籍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政策的制定和违反都说明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与今天的高考移民类似,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对科举制政策的违反,而不是客观上反映了科举制本身的弊端,故B项错误;户籍制度是古代有效的管理措施,科举考试中出现冒籍,主要与科举制度实施有关,不能以此否定户籍制度,偷换概念,故C项错误;冒籍不等于移民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

19.(2017·山东济宁模拟)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宦官权力的扩大

解析 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的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东厂是国家特务情报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这在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B项正确;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的特务机关,东厂不是常规监察体系的完善,故C项错误;宦官权力依附于皇权,宦官权力的扩大只是表象,非本质,故D项错误。

答案 B

20.(2017·福建福州模拟)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解析 寄信上谕虽有助于保证决策机密,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寄信上谕的寄发形式,可知其主要作用是强化专制皇权,故B项正确;寄信上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寄信上谕适应了军务需要,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10分,第2214分,第2316分,共40)

21.(2016·河北沧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曰奏弹,三曰露布,四曰议……”并在注释中解释云: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集议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议的主题。

——《探讨隋唐时期司法政策》

材料三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明武宗下诏南巡,遭到朝廷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四十六位官员受杖刑,十五人毙命为结果,明武宗最终成行。廷杖作为一种法外之刑,在明朝时期屡屡作为皇帝针对犯颜直谏或忤旨过犯的朝臣而下令在朝廷之上对其实施的一种刑罚,并且规模逐渐愈演愈烈。

——曹毅《中国古代君权制约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门下省的职责。比较材料一、二,分析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6)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明两代对集议态度的不同说明了什么?(4)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法令由一统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得出秦朝皇权至上的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得出是封驳、审议;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议的主题”得出有利于为皇帝的裁决提供依据,与材料一中皇权专制相比,“集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第(2)问,材料二中的集议制度得到推行,材料三中集议受到皇帝的排斥,说明专制皇权不断强化,同时根据材料三中的廷杖的实行,说明统治阶级日益走向保守、专制。

答案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职责:封驳、审议。

意义:在讨论军政要务时,为皇帝裁决提供依据;可以集思广益,能有效减少中央决策的失误。

(2)说明:中央机构的调整,专制皇权的强化;封建统治阶级失去了上升时期的开放心态、进取精神,日益保守。

22.(2017·江苏南京盐城调研)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处理政事的做法。(2)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2)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10)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不肯信任……”得出信任群臣,皆委百司商量,……”得出集体筹划。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君主高度集权;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皇考高宗纯皇帝结合所学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第(3)问,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观点一,据材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得出,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结合所学,从秦汉、隋唐时期的史实分析论证。观点二,据材料“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得出,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从君主专制强化的明清时期的史实分析论证。

答案 (1)做法:信任群臣;集体筹划。

(2)特点:君主高度集权;本质: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3)

23.(2016·湖北百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 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6)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0)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明代内阁无属官”“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和材料二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明清时期内阁的变化与内阁的自我完善和加强皇权有关;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的发展、强化君权和行政效率受影响三方面思考。

答案 (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练人民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