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老人长期抑郁情绪疏导的个案工作介入

发布时间:2019-07-25 00:23:22

高龄老人长期抑郁情绪疏导的个案工作介入

作者:张一雄 潘丽萍 胡月

来源:《求知导刊》2018年第27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社会工作专业最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是个案工作最基本的理论分析模式之一。它的基本理论假设有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对服务对象的假设、对人际沟通的假设及对人的价值的假设。心理社会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活中遭受变故并对过往经历耿耿于怀的对象,这个理论模式适合于笔者的案主,在经过背景资料搜集后,笔者决定运用直接治疗技巧中的非反应性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

        一、个案背景及案例分析

        (一)个案背景

        案主,93岁,无儿无女,只有低保,为人和善,思路清晰,喜欢沟通交流。耳背,眼睛看不清楚东西,身体健康,无其他疾病。有多个侄子侄女,他们之间关系很融洽。老人89岁时来到D市某福利院养老。20171月,案主不小心摔了一跤,大腿骨折,卧床期间总是在床上默默地流眼泪,觉得被别人伺候大小便没有尊严,并且极度后悔自己当时的不小心。手术之后案主多月不能下床,在此之后,案主被转移至福利院特护区。如今案主腿养好了但是用拐杖走路,动作也缓慢了不少,护理人员担心她再摔了,不让她走出屋里的门,所以案主每天只能在屋里走走。每当提起摔跤这件事,案主都很后悔、痛苦。加之亲人不在身边,案主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抑郁情绪逐渐产生。

        案主之前性格活泼,特别喜欢游山玩水,所以摔断腿后再也不能出屋,这对案主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究其原因,案主虽然年过九旬,但是头脑清醒,对事情的判断能力是很强的。因此她对因为不小心摔断腿的事情耿耿于怀,极度后悔。笔者认为案主的情况适用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二)案例分析

        通过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人的四种理论假设,笔者对案主进行以下分析:将个人周围群体社会作为分析要素,把案主的周围环境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家庭层面,案主与侄子侄女和睦幸福,不足之处是案主的晚辈大多年龄在60岁左右,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去顾及她,所以案主仍然存在孤寡的问题。在案主不能出屋后,家人每周过来时用轮椅推着她出屋看看,但远远不能满足案主想要自己远走的需求。同时案主不想跟侄子侄女表达负面的情绪,没有合适的宣泄对象,导致其情绪抑郁。在社会层面,案主摔跤之后被转到特护区,因此很少有语言方面的沟通交流。加之护理人员怕案主再次摔倒,案主的活动范围受到了约束,她便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和很多善沟通的老人接触,也没有任何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社会参与基本为零。久而久之,案主人际沟通方面产生的问题使她抑郁的情绪无法及时宣泄出来。案主的过去的压力是自责于自己不小心摔断了大腿的这一的经历,随之表现出痛苦后悔的情绪。案主现在的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腿摔坏之后再也不能出屋这个极大的打击,二是被转到特护区后没有可以倾诉压力的对象。问题处理过程中的压力是案主由于高龄而导致出现小的问题就会失能,案主本身也认为自己只能向不利方向发展,没有想要去改变的意识。案主自身性格开朗,只是这段经历让其暂时产生抑郁的情绪,加之案主的亲属、福利院的护理人员都很关心她,所以笔者相信案主有自己的优势和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高龄老人长期抑郁情绪疏导的个案工作介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