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唐代民间重阳节习俗 精品

发布时间:2023-04-10 09:47:38

唐代民间重阳节习俗唐代皇室过重阳节,有赐宴、吟诗、骑射、围猎等习俗,那么民间又是怎样过节的呢,且听吃重阳糕饮菊花酒重阳节自汉代以来就有传统的饮食,这就是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汉晋时将重阳糕谓之蓬饵,饵,《说文解字》释为粉饼也。饵,又称为糕,扬雄说饵,或谓之糕。它是将熟米捣烂或先将米磨成粉子,然后做成糕饼。汉魏时,用麦粉制作的叫饼,用米粉制作的就叫饵。《急就章》注云漫米而蒸之,则为饵,饵之言而也,相粘而也;搜面而蒸熟之,则为饼,饼之言并也。饼、饵的区分是很清楚的。蓬饵是用蓬草加黍米制成。蓬草是一种菊科植物,用蓬草只是取其香味。据《玉烛宝典》云九月食饵,饮菊花酒者,黍林并收,以因私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有一侍儿名叫贾佩兰,在宫中时,每遇九月九日,便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茱萸,又命越椒,或者称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等作用。所以,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之为茱萸会,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至于菊花酒,那是用菊花酿制而成的。菊花凌霜不枯,傲寒而开,气味芬芳,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因此人们每当菊花含苞待放时,采花蕾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待到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无论宗室贵族还是达官商贾,无不喜欢。到了唐代,重阳糕的名目就多了起来,《唐六典》和唐《食谱》等书记载,唐代重阳节有麻葛糕、米锦糕以及菊花糕,《文昌杂录》中说唐时节物,九月九
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茱萸可辟除恶气,而御初寒。显然,佩茱萸、饮菊花酒已经成为唐代重要的节日习俗了。赏菊登高插茱萸重阳节登高之俗始于西汉,《西京杂记》中就记载了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拔楔登高。而后的《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人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术,并根据费长房的告诫,在农历九月九这一天,让全家大小佩戴装有茱萸的绛色袋子,登高饮菊花酒,最终得以消灾免祸的故事,给重阳登高又涂上了一层浪漫的神话色彩,也反映了古人殷切盼望消灾避祸、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可见,佩插茱萸作为重阳节的另一项重要习俗也早见于汉代,而至唐代,风更盛,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脍炙人口,所说正是重阳登高、插茱萸事。唐代民间重阳风俗基本沿袭前代。我国大医学家孙思邀在《千金方·月令》中,把重阳登高列为一项重要活动。他说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柑橘以泛之,即醉而归。如前所述,汉代佩茱萸,魏晋时出现插茱萸,而唐代皆而有之。唐宋时代诗人词家描写重九插茱萸的诗词不胜枚举。李白有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王维有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则有茱萸正少佩,折取寄情亲。除佩插茱萸外,还有看茱萸。如杜甫寓居蓝田崔氏庄,与故人同饮,醉玩茱萸,不能释,作诗云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赏菊、咏菊花、吃糕重九正仲秋,菊花盛开,文人雅士对娇艳傲霜的菊花十分喜爱,在唐代诗人咏九日的作品中,写到菊花的比比皆是,如王维有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王绪有今日登高蹲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九日作》,可见赏菊之风的盛行。

最新-唐代民间重阳节习俗 精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