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 专题训练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 现代文阅读

发布时间:2020-06-02 01:42:42

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 专题训练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 现代文阅读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会跳舞的向日葵

温暖的童年的家令我永远怀恋,家里有爸妈,两个弟弟。两个弟弟一个比我小一岁,另一个比我小两岁,他们像两只顽皮的小狗,喋喋不休地发自己的叫声,不断地闯些好玩的小祸。我特别想说说爸爸和我的故事。

每个小孩都会惹出无数麻烦,我想我能够平平安安地成长成材真是不容易。我曾经非常淘气。记得当时家里住在一楼,有门有窗,但是爸妈上班去了,我就定一个规定,不准从门进出,还把门锁死了,我和弟弟进出都是走窗户,也不是好好地爬出爬进,窗户底下用各种席子卷起来,做成地道,还有陷阱。爸爸知道后对我们抓大放小,说小孩都贪玩,只要我们安全,相互友爱,诚实,其他的就包容了。

有一阵我爱看有关公主的书,童话和民间故事都爱,只要里面提到公主。有一次,我忽然想造一座临时宫殿,在里面扮成公主。这种事没法在家里做,因为弟弟们会打岔和捣乱,我和同样想做公主的同学去我家楼上的小伙伴家,在大房间中划出一块,作为宫殿的一隅,把阳台上的花一盆一盆搬进来,给公主赏花用,又把高背的椅子列成两队,给公主的侍女们坐,然后在床上布置楼台亭阁。床显得太高,于是又搬木方子搭台阶。其实已经弄得初具规模了,又想布置个荷花池,这样才多几分雅趣。千辛万苦搬来大木盆,往里放上塑胶荷叶,浇上两大桶水时,突然发现木盆漏水了,顷刻之间,水漫开来。房间里全浸了水,走路能踩出水花。我突发奇想,说干脆多放些水,做个龙宫内的公主。为了这宏大的目标,我们一桶一桶往里提水,可水始终积不起来,像有个吞水怪似的。正在纳闷,就听楼下的弟弟们狂呼起来,原来,水全渗下楼去,我们家闹起了水灾。即使这样,爸爸也只是封我为捣蛋公主,并没有多说什么,他还继续给我买好看的公主书。

刚进小学时,我曾很抗拒学校,觉得老师太严厉了,我喜欢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所以常常从学校偷跑出来,到我家窗户下面的花园里鼓捣一些别的事,比如舀一勺蜂蜜洒在地上,聚集起几百上千只蚂蚁,然后全部圈养起来。爸爸劝我回归学校,把那些蚂蚁都放了,说那样它们高兴。他把这件事处理得轻描淡写。

后来又有麻烦了,有一次我看到窗底下种的向日葵会跳舞---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它真的会摇摆。我把这个发现告诉同学时,他们不仅不相信,还说我说谎,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向日葵跳舞。见同学都不理解我,我找不到认同感,又不愿意去学校。一天、两天不去以后第三天就更不愿意去了,决定逃学。

爸爸要我去学校,可我特别要面子,害怕去学校被同学嘲笑。爸爸让我一定要面对这个难关。为了鼓励我重返学校,他想了一个办法,给我准备了两种糖,一种是给不为难我的同学吃的,还有一种是给问我为什么不来上课的同学吃的。比如有同学问我:你怎么不来上课呀?我就给他一颗糖说:请吃糖吧。如果他还继续问,我就再说,请吃糖吧,又往对方嘴里塞一颗糖。这个办法很管用,我发现同学们问了几次后,就不再追问了。后来他们甚至忘记我这个不好的前科。我用这个办法融入班级后,变得非常珍惜失而复得的学校生活,终于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爸爸这种鼓励和温和宽容的方式是适合孩子的,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实际上是无所不能的。

我庆幸我有个有太阳味的童年。

(文/秦文君 有删改)

1 . 文中爸爸以鼓励、温和宽容的方式教育孩子,文中哪些事能体现爸爸的这种教育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 段中写到两个弟弟一个比我小一岁,另一个比我小两岁,他们像两只顽皮的小狗,喋喋不休地发自己的叫声,不断地闯些好玩的小祸,对人物的描写细腻传神,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评析此句的表达效果。

3 . 爸爸送糖给同学吃的用意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4 . 我庆幸我有个有太阳味的童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小题。

老师窗内的灯光

韩少华

我曾在深山间和陋巷里夜行。夜色中,有时候连星光也不见。无论是山林深处,还是小巷子的尽头,只要能瞥见一豆灯光,哪怕它是昏黄的,微弱的,也都会立时给我以光明,温暖,振奋。

如果说,人生也如远行,那么,在我蒙昧的和困惑的时日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的窗内的灯光。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里面抄袭了冰心先生《寄小读者》里面的几个句子。作文本发下来,得了个漂亮的好成绩。我虽很得意,却又有点儿不安。偷眼看看那几处抄袭的地方,竟无一处不加了一串串长长的红圈!得意从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直到回家吃罢晚饭,我一直觉得坐卧难稳。我穿过后园,从角门溜到街上,衣袋里自然揣着那有点像赃物的作文簿。一路小跑,来到校门前——一推,咿呀了一声,还好,门没有上闩。我侧身进了校门,悄悄踏过满院由古槐树上洒落的浓重的阴影,曲曲折折地终于来到了一座小小的院落里。那就是住校老师们的宿舍了。

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我知道,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当时,停电是常事,油灯自然不能少。我迎着那点灯光,半自疑又半自勉地,登上那门前的青石台阶,终于举手敲了敲那扇雨淋日晒以至裂了缝的房门——

笃、笃、笃……

进来。老师的声音,低而弱。

等我肃立在老师那张旧三屉桌旁,又忙不迭深深鞠了一躬之后,我觉察出老师是在边打量我,边放下手里的笔,随之缓缓地问道:

这么晚了,不在家里复习功课,跑到学校里做什么来了?

我低着头,没敢吭声,只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作文簿,双手送到了老师的案头。

两束温和而又严肃的目光落到了我的脸上。我的头低得更深了。只好嗫嗫嚅嚅地说:

这、这篇作文,里头有我抄袭人家的话,您还给画了红圈儿,我骗、骗……”

老师没等我说完,一笑,轻轻撑着木椅的扶手,慢慢起身,到靠后墙那架线装的和铅印的书丛中,随手一抽,取出一本封面微微泛黄的小书。等老师把书拿到灯下,我不禁侧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

还能说什么呢?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

怎么,你是不是想:抄了名家的句子,是之谓剽窃,为什么还给你打红圈圈?

我仿佛觉出,老师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几分微妙的笑意,心里略松快了些,只得点了点头。

老师真的轻轻笑出了声,好像并不急于了却那桩作文簿上的公案,看看我,又看看他那铺垫单薄的独卧板铺,粲然一笑,训教里不无怜爱地说:

总站着干什么?那边坐!

我只得从命。两眼却不敢望到脚下那块方砖之外的地方去。 老师才用他那低而弱的语声说:

我问你,你自幼开口学话是跟谁学的?

……跟我的奶妈妈。我怯生生地答道。

奶妈妈?哦,奶母也是母亲。老师看着我说,孩子从母亲那里学说话,能算剽窃吗?

可,可我这是写作文呀!

可你也是孩子呀!老师望着我,缓缓归了座,见我已略抬起头,就眯细了一双不免含着倦意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案头那本作文簿,接着说,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做文章,就不要模仿了么?一边吃奶,一边学说话,只要你日后不忘记母亲的恩情,也就算是个好孩子了……”这时候,不知我从哪里来了一股子勇气,竟抬眼直望着自己的老师,更斗胆抢过话头,问道:

那,那作文呢?

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么?模仿无罪。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

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了起来。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

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圈呀!

老师却默然微笑,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严肃转为温和,只望着那本作文簿,缓声轻语着:

从你这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也还上下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模仿既然无过错可言,那么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我给你加的也只不过是单圈罢了……你看这里!

老师说着,顺手翻开我的作文簿,指着结尾一段。那确实是我绞得脑筋生疼之后才落笔的,果然得到了老师给重重加上的双圈——当时,老师也有些激动了,苍白的脸颊,微漾起红晕,竟然轻声朗读起我那几行稚拙的文章来……读罢,老师微侧过脸,嘴角含着一丝狡黠的笑意说:

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

半年以后,我告别母校,升入了当时的北平二中。当我拿着入中学第一本作文簿,匆匆跑回母校的时候,我心中是揣着几分沾沾自喜的得意劲儿的,因为,那簿子里画着许多单的乃至双的红圈。可我刚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台阶的时候,门上一把微锈的铁锁,让我一下子愣在了那小小的窗前……听一位住校老师说,崔老师因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

临离去之前,我从残破的窗纸漏孔中向老师的小屋里望了望——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时光过去了近四十年。在人生的长途中,我确曾经历过荒山的凶险和陋巷的幽曲;而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也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

5 . 本文围绕老师指导我作文选取了哪几件典型事件?

6 .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老师也有些激动了,苍白的脸颊,微漾起红晕,竟然轻声朗读起我那几行稚拙的文字来……读罢,老师微侧过脸来,嘴角含着一丝狡黠的笑意说:

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2)只要我发现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也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请从表达方式角度赏析)

7 .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老师的形象。

8 . 文章题目中窗内的灯光有何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痴心石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9 . 段加下划线的包涵的含义是什么?

10 . 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

11 . 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12 . 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13 . 文中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攀在树梢上的童年

方华

小小的身子在高高的枝叶间,随着风的舞动而弹跳,当细长的树枝快要承受不住一个儿童的重量时,我终于在小伙伴们的一片惊呼声中,得意地取下那只筑在树梢头上的鸟窝。

②“这伢子很皮。这是大人们在得知我的一次次树上历险后,给我的童年下的一个评语。可他们不知道,房前屋后、村里庄外、田间坡头,那一棵棵或高大、或粗壮、或繁茂、或遒劲的身姿,给了我多少童年的欢乐。

我想,有多少种树生长在我的童年里,我的童年就该有多少快乐吧。

春天来了,椿树发芽。在大人手中的竹竿够不到的时候,就轮到我了。一溜烟,就窜上了树的半腰。因椿树的枝桠是脆的,站在粗壮点的枝杈间,得意地接过递上来的竹棍,茎茎散发着浓浓香馨的香棒头就落在春天的怀抱里。

当槐花把一座座村庄笼罩在它纯净的香气里时,透过垂悬的一串串洁白花瓣,中午静静的阳光总可照见我及小伙伴们攀在树头的身影。芬芳的四月被一篮篮地拎回家,看母亲把它揉进面粉里,包成几个玲珑剔透润玉般的水饺,一滑就进了小肚子,喂了馋虫。

我的童年时代,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没有超市里的各色零食与水果。馋了,自己朝大自然要。春摘野桃,夏打酸枣,秋偷青柿,冬掏鸟蛋,不会爬树,那你就只好在树下流口水吧。

一次,铁蛋的爸从县城回来后,铁蛋就炫耀地手托着一块焦酥透黄的糕片来到一群伢子中间。每个小喉嗓都在动,偷偷地咽着口水。受不了的,就向铁蛋求讨:给一点点,点点可以吗?谁知铁蛋一指村口那棵大三角枫树梢上的鸟窝:哪个有本事把那个鸟窝给我,我就给他半块。天哪,半块啊!小伙伴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都望而却步。因为那只鸟窝实在是太高了。于是,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我也在树上吃过不少苦头。比如摘桑果时被羊辣子(一种毛绒绒的青虫)辣了,采槐花时被尖刺扎进了肌肤,打栗子时被黄蜂将额头蜇出一个大包……但仍乐此不疲地将小的童年悬挂在乡村的树梢上。

记得刚上学时,校园边有一棵我双手抱不过来的梧桐树,在房檐高的地方开始分叉,分叉处像一张天然的躺椅。我几乎每天都早早来到学校,爬到躺椅上舒舒服服地靠着,或翻看小人书,或闭着眼打瞌睡,听鸟鸣啾啾,感觉绿莹莹的阳光在眼皮上跳动。

没人理我的日子,一个人也能在树上寻找乐趣。拿出父亲打水的井绳、母亲洗衣的捶棒,拴吊在树桠上荡秋千;或爬到山坡上的那棵大树上,鸟瞰村庄或校园里小伙伴们的身影;或将一只只蝉捉入书包里,知了知了地博取同学的欢心……

想起那首叫《童年》的歌曲: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歌声里,童年是随着那只蝴蝶越飞越远了。只是不知,故乡里那一棵棵给我欢乐的身姿是否依然健壮葱茏?那上面,是否还攀附着我那小小的童年?

(选自网络,有删改)

14 . “与树之问有着什么样的快乐往事?请概括出两件事。

15 . ①⑦两段中,作者写其他孩子的惊呼”“求讨有什么作用?

16 . 细品选文第段,请简要谈谈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7 . 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描写出第段中”“在树桠上荡秋千时的神态动作或心理活动。

二、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任末年十四时,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王嘉《拾遗记》)

(注释)任末:东汉蜀郡人。芨():书箱。庵:茅草小屋。荆:灌木名。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8 .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太丘舍去

2)尊君在不

3)或依林木之下

4)门徒悦其勤学

19 . 翻译下面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20 . 甲、乙两文表现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分别谈谈读完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课内阅读

21 . 阅读郦道元的《三峡》,回答下列小题。

自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见曦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C.不以疾也 疾:生病               D.属引凄异 属:连接

2)下列语句中,表现三峡山势高峻特点的一项是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C.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峡的山连绵、高耸。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面表示了水势浩大、水流迅猛的特点

C.“哀转久绝的猿声渲染了凄冷、肃杀的气氛。

D.文中介绍三峡的水,按照水势的特点,先写夏天的,然后春秋,最后写冬季。

四、课外阅读

阅读《何陋轩记》,完成下面小题

何陋轩记(有删减)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

(注释)夷蔡:蔡为周代古国。其地在今河南上蔡、新蔡等封地。上国:这里指京城。詈():骂。郁:阻滞。莳(shì):栽种。信:通,伸张。

22 .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守仁以罪谪龙场(______    2)于是人之及吾轩者(______

3)因名之曰何陋______   4)记之以俟来者(______

23 . “/”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24 . 面对陋室,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守仁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请结合划线句进行分析。

25 . 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是什么?甲、乙两位同学展开了讨论,请你也一起来参与吧。

甲:我觉得王守明写这篇文章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

乙:我还看到了他对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的赞美。

甲:读这篇文章我还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所以觉得他写这篇文章还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目的。

乙:我很赞同你的观点。但如果仔细留意一下最后一段,我们还能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呢,那就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 专题训练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 现代文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