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4-07-20 22:05:27

古村落研究综述

陈甲全1, 2 ,张义丰1 ,陈美景1, 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 古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成为研究热点。探讨了古村落的认定标准、古村落的价值

体系和古村落的空间布局特征,对古村落目前的研究进行了点评,并指出了古村落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古村落;价值;特征

中图分类号 TU98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 6611 (2008) 23 - 10103 - 03

Rev iew of Chinese Anc ient Village Research

CHEN J ia2quan et a l (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ancient village began from the 1980 s. Itwas the hotspot of research because of its unique historical, cul2

tural and economic values. The concep t standard, the value system and the spatial layou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were dis2

cussed. Then some comments on the p resent research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future was pointed out.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village; Value; Characteristics

作者简介 陈甲全( 1984 - ) ,,湖北黄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古村落的开发与利用。

收稿日期 2008205219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

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

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

风和原始空间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与根基。独特的

建筑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古韵

氛围使古村落成为人类“传统文化的明珠”和“民间收藏的

国宝,成为研究的热点。

1 古村落研究的兴起

人们对古村落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真正重视古

村落的研究,则是90年代的事[ 1 ] ,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崛起和古村落旅游的快速发展

,大批古村落遭到破坏后,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广泛的关

,短短的几年间,涌现了一批优秀成果(1)

1 古村落论文发展趋势

  Fig. 1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tudy on Chinese anc ient

v illage

1是中国期刊网刊载的古村落研究论文,截至到2008

127日已有古村落研究论文380(1篇博士论文,

20篇硕士论文) 。从图1的增长趋势来看,古村落研究方兴

未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2 古村落的认定

2. 1 古村落 古村落的界定目前尚无统一的口径,学者们

从不同的视角对古村落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古村落认定

标准。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就是那些

上朔源头在明清之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的村寨聚落。

刘沛林则认为,古村落是古代保存下来村落地域基本未变,

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

[ 1 ] 。丁怀堂认为只要满足以下4个条件的村落即为古村

: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被记忆在这个

村庄里面;二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个遗存包括物质

,还包括非物质的;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

鲜明的地方特色[ 2 ]

笔者认为古村落是有着五、六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

历史文化特色,地域基本未变,聚落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保

存较好的村落。

2. 2 历史文化名村 谈到古村落,不能不提到我国历史文

化名村保护制度,更不能不提到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名

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

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

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

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的一种村落形态。刘沛林对

古村落与历史文化名村进行了对比,认为历史文化名村与古

村落概念是一致的,只是历史文化名村更强调村落的历史文

化特征而已[ 1 ] 。吴玲认为历史文化名村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传统文化底蕴和地方底色,它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反映当

地的传统文化风貌,是一种文化资源[ 3 ]

笔者以为,历史文化名村与古村落密切相关,但并不是

所有的古村落都能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它是古村落的延伸与

深化,是古村落的精华与代表,是特定区域古村落的典型,

比于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更应该是一种荣誉。

3 古村落价值体系

古村落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独特的价值与

功能是分不开的。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将古村落的价值体系

归纳为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3方面。

3. 1 历史与文化价值 陆林等认为,古村落是文化的主要

载体之一,综合体现文化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4 ] 。刘沛林

认为,古村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村居空间,不仅孕育出形

形色的民间乡土文化,而且为地方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保存

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舞台[ 1 ] 。王云才等认为,中国古村落是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08, 36 (23) : 10103 - 10105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况玲玲

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人地作用关系的综合体现,包含着深刻的

文化内涵[ 5 ] 。首先,就社会基础说,中国古村落追求一种具

有农业社会特点的理想环境;其次,就文化传统说,中国古村

落崇尚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化环境,代表着特定环境中和谐的

人类聚居空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璀璨的地域文化。

刘沛林对古村落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空间进行了系统

分析与总结,得出古村落环境空间形成的理念基础是“人之

居住,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古村落生活空间形成的意境追求

是“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古村落精神空间形成的

礼制基础是“凡立宫室,宗庙为先”;中国古村落的境界是“田

园山水与耕读文化[ 1 ]

3. 2 经济价值 古村落经济价值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古

村落旅游开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朱晓翔认为,“古村落旅

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教育、经济、旅游的多种社会功

,集建筑、雕塑、绘画、民俗文化于一体,是有着诸多价值属

性的综合体,它属于一种复合型基本类型旅游资源,是我国

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一个适合古村落旅游

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初步提出了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

原则、产品和模式[ 6 ] 。曹国新认为,“文化古村落是在特殊历

史条件下形成,并遗存至今的,可以全息、完美体现中国传统

文化的,宝贵的,具有垄断性和创新性的人类生态旅游资

[ 7 ]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找寻日益成为重要的旅游动机,

化古村落越来越显现出其作为高格调旅游资源的潜力。人

类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力量驱动下对丰

富、自由的社会关系的追求,文化古村落正是可以较好满足

这种需求的旅游资源。所以,文化古村落是一类重要而特殊

的旅游资源。”认为古村落研究和开发的前提就是将古村落

明确为一类独立的旅游资源。

周志雄等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以俞源古村

落为例,分析了俞源古村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剖析了存

在的问题和基本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8 - 9 ] 。认为旅游

业是古村落发展的战略产业,要以旅游业为先导,优先发展

第三产业;古村落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借助外部力量和外部因

,突破农业的范围进行产业结构主动变迁;发展模式上也

要跳出常规,实行跨越式发展模式。

一些学者对古村落旅游开发模式[ 10 ] 、客源市场[ 11 ] 、旅游

开发的利益主体[ 12 ] 、旅游价值[ 13 ] 、旅游环境容量[ 14 ]和营销

战略[ 15 ]等侧面进行了研究,这为实现古村落的经济价值提

供了理论依据。

3. 3 科学研究价值 古村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被誉

为“传统文化的明珠”和“民间收藏的国宝”,成为一笔珍贵

的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意境追求,是人

类文明的“活化石”。具有小空间、大社会的特点,涉及社会

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 1 ]

目前学术界对古村落研究主要集中于建筑学、地理学、

规划与设计、开发与保护等方面。建筑学界认为“乡土建筑

是中国的第三建筑体系,“建筑师应从乡土建筑中汲取营

,创造出新的建筑形式,达到乡土建筑文化延续与再生的

目的,他们从单纯的民居研究延伸到古村落人聚空间,对古

村落建筑的形制、类型、结构、营造技术和乡土风格进行

究。地理学者从村落选址、布局、形态、分布、地域特点等方

面研究古村落,揭示古村落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人地关

;古村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聚居空间,既有“世外桃源”

般的意境追求,也有诗话般的理想境界,和麦克哈格的“设计

结合自然[ 16 ]不谋而合,成为规划与设计学界研究的热点;

随着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兴起,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

村落引起了旅游观光的热潮,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研究顺应

时代要求,成为研究的热点。还有学者从经济、历史、民俗、

风土、人情、文学、艺术、景观、环境等方面对古村落进行了

,这些研究通常是相互穿插、彼此关联的[ 17 ] 。汪清蓉等采

用改良后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模糊综合

评判模型来评价古村落的综合价值,并以佛山三水大旗头古

村落为例,对其进行综合价值评价[ 18 ]

4 古村落的内容

古村落具有文化遗产的属性,同时又是众多遗存单体的

有机共生,因此决定了古村落在人类的遗产财富中远胜于其

他单体文物或遗址的价值,又基于古村落是现代居民实际使

用的活文物,具有比文化遗产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价值[ 19 ]

从物质形态而言,古村落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两类。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的文物,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包括500600年以上

历史的村寨部落, 300年以上的古树,传统的建筑和文物古

,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或名人生活居住地,集中反映地方

建筑特色的宅院府第、祠堂、驿站、书院等,体现地方特色、典

型特征古迹(指城墙、牌坊、古塔、园林、古桥、古井等) ,历史

街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

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

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

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源于本地

并广为流传的诗歌、传说、戏曲、歌赋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实体对象而言,古村落包括古村落单体和古村落整体

环境两类。古村落单体包括村口、古井、宗祠、古街、古楼、古

桥、风雨桥、古民居、文昌阁等聚落空间的部分[ 20 ] 。古村落

整体环境指有意义的建筑物、遗迹或标志性景观,与周围自

然环境融为一体,具体体现古村落传统和地区文化风貌[ 1 ]

5 古村落的分布与布局特征

古村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1 ] ,其地

域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刘沛林总结我国古村落的空间分

,认为中国现有古村落的分布存在如下规律:一是分布在

古代乡村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但近现代交通重心发生偏移的

地区;二是分布在区域环境相对偏僻独立的地区;三是分布

在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形险要处[ 1 ]

英国学者布莱恩·劳森认为,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

,只要有人聚居,你就能发现使用空间的支配规则。这些

规则中的一部分,可能纯粹只和当地的社会习俗相关,但更

多的既反映了我们心里最深层次的需要,又反映了人类的特

[ 22 ] 。这里所说的支配规则,就是聚落的布局特征。郑育

春认为,因地制宜、因山就势是乡土建筑的根本,正是与环境

的充分结合才使之自然地溶入环境,“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

10104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价值才得以真正体现[ 23 ] 陆林等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对徽州

古村落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地形对古村落的形成与

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在保持、延续古村落方面都具有巨大

的作用[ 4 ] 。一方面,地形为古村落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长期

稳定的环境,古村落与生存环境之间建立了长期稳定、和谐

的关系;另一方面,地形在保持古村落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方

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刘沛林将其总结为“山为骨架,水为血

的环境构想,它强调自然主义,讲究因地制宜,追求内容

非形势上的整体感,即追求真正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

,直接把田园山水裁剪到村落景观中来,体现生态观,总体

布局特征是在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指导下,以宗教

礼制、宗教信仰、风水观念、防御意识和诗画境界等多方面的

功利要求和文化理念组成[ 2 ] 。胡敏娴将古村落布局特征归

纳为整体的协调、生态的和谐、人性的体现和特色的突

[ 24 ]

6 述评与展望

6. 1 述评 古村落研究增长趋势明显,成果逐年增加,

,整体而言,古村落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还处于

探索阶段,具体体现在“三个不平衡”。

首先,古村落研究体系的不平衡。目前,学者对古村落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村落风貌的分析,或空间布局,或历史

文化,或历史演变等单一特征的分析,没有形成古村落系统

而全面的研究。

其次,古村落研究区域的不平衡。古村落是最能体现地

理学区域差异性的载体,不同区域的古村落有不同的时空特

,为此,古村落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差异。目前,古村

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南方,北方古村落研究相对较少,造成

古村落研究理论的区域不平衡。

再次,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的不平衡。古村落必须保

,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以开发促进古村落保护的理

念已得到世人的公认。但是,目前古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开发研究,特别是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仍然是以实现古村落

经济的最大化为目标,对古村落的保护关注很少;或者单纯

地关注古村落的保护,对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研究仍然很

,造成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研究的不协调。

6. 2 未来的研究方向 除了要克服上述“三个不平衡”外,

为了使古村落的研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以下几个问题是

值得注意的:

(1)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实现古村落的持续发展。

目前,很多学者对古村落的研究都集中于古村落的旅游开

,有些学者还认为,旅游是古村落发展的战略产业。但是,

旅游并不一定是古村落发展的最佳选择,更不是唯一选择。

古村落传统民族产业的重组与整合也是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的有效途径。

(2)如何发掘古村落自身的优势所在,努力将自己纳入

到国家古村落保护体系中,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申请

国家保护资金等,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式、多渠道筹集保护资

,逐步实现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从“输血”到“造血”功能的

转化。

(3)如何将古村落有效保护和乡村文化合理利用相结

,域资源整合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刘沛林. 古村落:和谐的人居空间[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

[2 ] 丁怀堂.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古村落保护的思考[ J ]. 徽州社会科学, 2007

(6) : 17 - 18.

[3 ] 吴玲.“历史文化名村”不搞终身制好[ J ]. 民主, 2007 (6) : 48.

[4 ] 陆林,葛敬炳. 徽州古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研究[ J ]. 安徽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30 (3) : 377 - 382.

[5 ] 王云才,郭焕成,徐辉林. 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方法[M ]. 北京:科学出

版社, 2006.

[6 ] 朱晓翔. 我国古村落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 ]. 开封:河南大学,

2005.

[7 ] 曹国新. 文化古村落:一类独立的旅游资源[D ].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4.

[8 ] 周志雄,汪本学.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的古村落产业结构调整路

——以俞源旅游业发展战略为例[ J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7

(5) : 34 - 38.

[9 ] 汪本学.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古村落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浙江省武

义县俞源为例[ J ]. 农业经济, 2007 (7) : 10 - 12.

[10 ] 李艳娜. 皖南屏的古村落旅游开发初探[ J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1) : 78 - 79.

[11 ] WANGL I,LU L IN, TONG SHIRONG, et al. Residents’attitudes to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cient village resorts2case study of world cultural herit2

age of Xidi and Hong villages[ J ].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4, 14

(2) : 170 - 178.

[12 ] 李凡,蔡桢燕.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研究——以大旗头古村

为例[ J ]. 旅游学刊, 2007, 22 (1) : 42 - 48.

[13 ] 张红霞. 宏村古村落游憩价值及其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价值评估

[D ].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 2006.

[14 ] 卢松. 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及客流特性分析[D ]. 芜湖:安徽师

范大学, 2003.

[15 ] 赵永青. 皖南古村落旅游现状及营销对策——以西递、宏村为例[ J ].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 (3) : 215.

[16 ] 黄蝇. 设计结合自然——一个永恒的主题[ J ]. 世界环境, 1999 (1) : 8

- 9.

[17 ] 王振忠. 古村落不只是老建筑——以徽州历史文化脉络下的婺源古

村落为例[ J ]. 今日国土, 2006 (Z4) : 16 - 22.

[18 ] 汪清蓉,李凡. 古村落综合价值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以大

旗头古村为例[ J ]. 旅游学刊, 2006, 21 (1) : 19 - 24.

[19 ] 洪树林.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 J ]. 徽州社会科学, 2007

(5) : 8 - 13.

[20 ] 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8.

[21 ]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2 ] 布莱恩·劳森.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空间的语言[M]. 杨青娟,韩效,,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3 ] 郑育春. 农村旅游经济开发中的聚落景观生态旅游模式初探——

衢州及其周围地区传统古村落为例[ J ]. 集团经济研究, 2007, 238 (S) :

169 - 170.

[24 ] 胡敏娴. 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研究[D ].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7.

 36 23                  陈甲全等 古村落研究综述 10105__

古村落研究综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