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治疗

发布时间:2015-11-13 19:50:37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治疗

口腔医学系五队 顾子杨

【摘 要】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医疗保健问题之一。中药的治疗效果良好,毒副作用小,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不同症候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辨证论治,不论是单味药、中药组方,还是中成药均能取得良好疗效。本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中药治疗

引言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消化疾病,约占消化专科门诊的一半。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并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且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症,可分为溃疡型、动力障碍型、非特异型。目前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没有肯定的治疗方法。西医主要用促胃肠动力药进行对症治疗,难以获得满意疗效,而中医则取得了肯定和公认的疗效。现将研究现状总结如下。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中医学中没有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为“胃脘痛”、“痞证”、“反胃”、“腹胀”、“嘈杂”、“呕吐”等范畴。一般认为本病常因饮食失调、贪食生冷辛辣,或情绪不佳诱发,其中因恼怒和忧郁等情绪失调引起的最为常见。严光俊[1]强调胃气不和、胃络瘀滞也是FD的重要病理机制, 在辨治时注重血瘀兼证。刘善京[2]认为肝郁在FD的发病机制中占居主导地位,并可导致寒热错杂、气滞血瘀、脾胃不和、胃阴亏虚等兼证。疾病初期常以肝郁气滞为主,与西医心理精神因素致病较吻合。有报道,FD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显著高于我国正常人水平,消化不良症状程度与焦虑抑郁分数呈正相关[3]。总之,标在胃,本在肝脾,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致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症状的因素。中医脾主运化而升清,脾和胃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失常从整体上包括了西医的胃酸分泌异常及胃运动和排空功能异常。

2.治疗方法

2.1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诸多文献在认识上有异同。麦燕芳4辨证治疗56,肝胃不和型应行气疏肝,和胃止痛(基本方:柴胡、枳壳、佛手、法半夏、木香、白芍、郁金、茯苓、莱菔子、甘草);脾胃湿热型应清化湿热,解郁健脾(基本方:黄芩、香

附、柴胡、竹茹、虎杖、滑石、薏苡仁、砂仁、黄连、甘草);脾胃虚弱型应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基本方:白术、陈皮、柴胡、党参、黄芪、茯苓、升麻、砂仁、炙甘草);寒热错杂型应寒温并用,开结除痞,和胃降逆(基本方:法半夏、黄芩、莱菔子、厚朴、黄连、干姜、大枣、党参、茯苓)。以症状分级积分法判定疗效,结果治愈27,显效20,有效4,无效5,总有效率为91.07%,优于吗叮啉对照组(71.43%)。顾兴江等[5]FD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型、肝郁化热型和脾胃虚寒型3,观察中医药治疗前后胆囊形态及胃排空情况的变化,并以健康者作对照,结果FD患者治疗前胆囊增大(62.6%),胃排空减慢(83.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3组治疗后胃张力、胃蠕动、胃空腹滞留液、幽门管开放及胃排空指标恢复正常者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FD发病与胃动力障碍和胆汁排放有关,中医辨证施治有显著疗效。

2.2 成方治疗 针对FD的不同特点,选用适当成方,临证灵活加减。陈建永等[6]以舒郁除

滞、健脾和胃为法则自拟舒胃汤,以炒积壳、炒白术、姜半夏、黄连、百合、乌药、槟榔、丹参、党参等为基础随证加减,肝郁脾虚者加柴胡、香附;脾虚湿困者加获菩、川朴;胃阴不足者去姜半夏加石解、沙参;脾胃虚寒者黄连减量,加黄蔑、于姜;兼食滞者加焦神曲、炒莱旅子;血淤者加延胡、蒲黄。每天一剂,4周为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3.3%,与西沙必利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吴元祥[7]切以行气解郁立法,以越鞠丸()为基础方,药用香附、苍术、附子、神曲、川芍。脾胃气虚者加太子参、黄蔑、白术;胃阴不足者去苍术加生地、沙参、麦冬;痰湿蕴阻者加半夏、陈皮、括楼、胆南星;胃中积热者加柴胡、木香、积壳;中寒者加干姜、吴茱英;吐酸者加乌贼骨、锻瓦楞、大贝母。4周为一疗程,有效率达972%。刘同亭等[8]用四磨汤加味治疗FD,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95.56%,治愈率71.11%,显著高于对照组(55.56%,17.78%),治疗后胃电图检查表明,治疗组正常胃电节律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9%,且治疗组治愈的32例均未复发。雷力民等[9]运用四君子汤为主方治疗动力障碍样FD和溃疡样FD,有效率均达到80%以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2.3 经验方治疗 在治疗FD实践中,除对传统名方的应用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入手,创制许多有效的经验方剂。朱生梁等[10]以疏肝健胃方(太子参、黄连、吴茱萸、生姜、大枣、柴胡、枳实、佛手、白蔻仁、制半夏、黄芩)治疗FD,结果显示FD患者胃液体排空延迟率为63.33%,中药组和西药组的临床症状有效率无差异,中药组胃半排空时间、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和胃窦运动指数均有明显改善,与西药组比较无差异;治疗过程中,中药组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西药组有10.00%患者出现腹部隐痛、肠鸣的不良反应。严光俊等[11]研究“通降胃灵I号片”对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的治疗作用,以“金不换”为主药,活血化瘀、通降胃气,用于FD病程久长,致脾胃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而出现血瘀的表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69.8%(P<0.05)。李岩等[12]就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进行了拆方研究。结果显示芍药甘草汤及甘草有明显抑制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甘草为方剂中的抑制成分,芍药可加强其对胃排空的抑制作用;四逆散及柴胡、柴胡枳实合煎及分煎合用,均有明显增强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

3.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FD的发病率逐年攀高。而现代医学对F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根据临床报道,中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辨证治疗,成方治疗还是经验方治疗,有效率均在80%以上,且无副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中药促胃肠运动的机制复杂而广泛,涉及胃肠运动的多个调节环节和因素,这就给实验论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目前中医治疗FD多停留于临床观察,对其治疗作用机理研究较少,无统一的分型标准,这就阻碍了其大规模的规范使用。因此,今后应尽快制订出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评价标准,深入开展FD病因病机,统一分型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筛选出确有疗效的经方、成方和自拟方,开展综合性治疗的研究,加强远期疗效及复发率的观察研究,期待今后中医药工作者对FD的研究不断深入,开发简洁高效,经济安全的药物,造福广大FD患者。

参考文献:

[1]严光俊,桂壮.活疵化瘀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关察[J].湖北中医,2002,24(11):20.

[2]刘善京.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机制浅析[J].甘肃中医,2004,17(6):11-12.

[3]蔺小爱.归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例「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4):854855

[4]麦燕芳.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6例疗效观测.国医论坛,1999,14(3):30

[5]顾兴江,魏怀宗,谭善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药治疗前后胆囊形态及胃功能影像学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6(7):295-297.

[6]陈建永,邱建荣,詹程饵.舒胃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38139

[7] 吴元祥.越鞠丸加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2.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1617.

[8]刘同亭,赵立群,薛吉栋,.四磨汤加味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3(1):39-40.

[9] 雷力民,许鑫梅.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3, 3(5): 45-46

[10] 朱生梁,方盛泉,黄蔚.疏肝健胃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4):30-32

[11] 严光俊,桂壮,李存沂.通降胃灵I号片治疗运动障碍样消亿不良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2003.

[12] 李岩,陈苏宁,李宇权,等.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 J ] .中华消化杂志,199616( 1 )18-2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