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常识

发布时间:2012-05-25

天文地理常识

1、恒星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
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份是氢和氦。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2)产生“磁暴”现象;(3产生极光。 3、行星
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日食
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阴影掠过地球,会造成日食。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 5、月食
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月成一直线时,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则会形成月食。依地球遮蔽阳光直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 6、区时
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按这种办法,每隔经度15度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为中央经线的市区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往东、往西各划分为12个时区。 7、日界线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然重点相同,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

8、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一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 9、河口三角洲
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型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河口三角洲。三角洲可分为四类:扇形三角洲(尼罗河、黄河)鸟足状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岛状三角洲(珠江、恒河)尖头状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 10、堰塞湖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中国东北的镜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 11、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12、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13、三大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4、四大河流
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 15、五岳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16、五湖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糊(安徽) 17、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天文地理常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