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音乐第5单元《泥土的歌》教案

发布时间:

第五单元

泥土的歌
9
课型
歌曲
课时
1课时时间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学习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合唱),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1、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重点难点
2、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学法指导教唱、听赏、讲解、讨论课前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
1、发声练习:
当堂训练4/45432|1
mimami
2、歌曲《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

(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
(二)、教师播放歌曲《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澧水船夫号子》作为音乐背景。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三)、新歌学唱《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1听赏《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2老师简介《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的由来。
教学过程3、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曲中的衬词。
4老师请学生对比欣赏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
5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学生随乐演唱第一部分,找出并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6、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唱会二声部轮唱威力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在一起,老师可先设计“一辆货车向前行驶”的场景,引导学生双手握拳做抓火车方向盘状,模仿开火车的律动。。然后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部轮唱有机组合起来进行练习。7、歌曲的完整表现
1)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设计一个火车由“远——近——远”行驶场景,模


仿火车由远及近、穿梭隧道、渐行渐远的声音效果,并反复练习。
2教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的表现,老师使用打击乐器加入学生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四)探究
对比欣赏卓依婷和龚琳娜演唱的《郎在外间打山歌》《澧水船夫号子》,引导学生探讨两种演唱各有什么异同和特点。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课型
泥土的歌
欣赏
课时2课时时间
10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六首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月儿弯弯照九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
学习目标地域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2、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学法指导听赏、讲解、讨论、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过程

欣赏五首乐曲:《采茶灯》《采茶调》《绣荷包》(山西、云南)《月儿弯弯照九
当堂训练州》《王大娘钉缸》(一)各地小调赏析
1听赏采茶歌舞——《采茶灯》《采茶调》。老师结合各地采茶的风光图片,向学生简介茶文化,并银川采茶劳动中产生的艺术形式——采茶歌舞。2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1听赏器乐作品《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音乐特点。2对比欣赏歌曲《采茶灯》讨论器乐作品《采茶灯》与歌曲《采茶灯》的关系,并随乐哼唱歌曲。
3老师用琴弹奏主题音乐。
教学过程3欣赏《采茶调》
1听赏老师范唱云南民歌《采茶调》
2老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采茶调》与《采茶灯》在悬梁刺股、音调及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3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采茶舞的律动。4学生随乐表演采茶舞。
4欣赏山西民歌、云南民歌《绣荷包》
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

“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4、欣赏《月儿弯弯照九州》
1)聆听老师范唱歌曲《月儿弯弯照九州》2)引导学生探讨歌曲表达的心情。3)老师简介歌曲的来历。唱词:七字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4)随乐学唱歌曲1-3遍。
5)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5、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
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下册音乐第5单元《泥土的歌》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