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

发布时间:2011-07-04 12:40:23

中央银行制度:1.单一型:国家单独建立中央银行机构,全面、纯粹地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并领导全部金融事业,不再兼任任何商业银行业务的制度。细分为两种形式:①一元式:国家只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设置一般采取总分行制,自上而下地贯彻货币政策,发挥其职能。特点为权力集中统一,职能完善,有较多的分支机构,政策执行渠道畅通,效果好。②二元式:即在一国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中央机构为最高权力和管理机构,地方机构在权力和管理上以及本地区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有较大的独立性。地方机构与中央机构并非总分行关系。

2.复合型:国家没有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而是由一家大银行集中央银行和一般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职能与一身的银行制度。严格地讲,不是典型的中央银行。

3.准中央银行型:只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几个商业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4.跨国型:由若干过节毗邻的多个国家共同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机构,由其为各成员国发行统一的货币、制定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进行金融监管,全面或部分地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

监管制度: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有:多元分业监管模式、集中分业监管模式、集中混业监管模式、跨国监管模式。

1双线多头的监管模式(多元分业金融监管):由众多的金融管理机构共同代表政府对金融业进行多层次管理的一种制度。如美国、加拿大等国。

2一线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集中分业监管体制):一线指金融机构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一级,主要是以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为主体;多头指由两家或两家以上金融监管机构来实施金融监管。法国、香港、中国等都属于这种体制。3一元金融监管体制(集中混业监管):指由中央银行一家来实施金融监管的体制。被英国、荷兰、日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采用。4跨国银行监管体制:与跨国中央银行制度相适应。不同的金融监管体制由各国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决定,各有利弊,各国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总的说来,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监管模式朝着集中、统一和混业监管的方向发展。

金融概览:是将非货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概览合并而成,记录了一国金融活动的整体状况,是全面衡量经济部门的所有清偿手段,提供了描述整个金融体系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的信息资料。

货币概览:是货币当局和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合并而成的,视为中央银行执行管理货币职能而建立的货币运行检测报告表,提供关于货币和信贷的统计方法及数据资料,描绘了货币供应总量及构成、货币与信贷以及货币与宏观经济的内在联系。

金融监管:指监管当局依据金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运用政策手段和法律手段对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所有经营活动实行监督和管理总和。

反洗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是指为了预防、监控通过各种方式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制度的组织犯罪、恐怖活动防醉、走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来源和性质的活动,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相关措施的行为。

支付清算制度:关于清算活动的规章政策、操作程序、实施范围等的规定和安排。 对此,中央银行有义务制定并监督。

选择性货币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消费信贷控制政策、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政策和不动产信用控制政策。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劝告,以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方向,从而达到控制和调节信用的目的。

公开市场防御性操作:指在短时间内的逆转交易,其目的只给准备金短时间的影响,以抵消市场因素波动引起的准备金变化,维持商业银行准备金的稳定,如正回购和逆回购。

公开市场主动性操作:央行为调整基础货币而采取的主动地市场行为通过直接买卖现券,实现基础货币的一次性投放和回笼。

结算与清算的比较:结算、清算是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进行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资金转移的行为。结算指为实现因商品交易、劳务供应、金融活动、消费行为等引发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行为。结算以商品货币的存在为条件,是货币发挥流通手段与支付职能的具体体现。清算指通过一定清算组织和支付系统,进行支付指令的发送与接收、对账与确认、收付数额的统计轧差、全额或净额清偿等一系列程序,使商业银行复杂的结算活动而引起银行间的债权债务得到最终清偿。

支付结算与资金清算的关系:1 商业银行为开户的企业和个人办理资金的转移,是支付结算业务的主要内容,由此而引发的银行之间的资金账务往来和债权债务关系,则是银行间支付清算业务的主要处理对象。也就是说,银行之间的支付清算业务,起因主要是银行客户之间的资金转移业务。2 从客户角度出发,客户之间的资金往来通过银行进行划转,称为支付结算;3 从银行角度出发,由客户资金转移引起的银行之间的资金存欠关系的结清称为资金清算.

因此,支付结算与资金清算业务关系密切,资金清算是支付结算业务的和延伸,而支付结算所使用的支付工具又是资金清算的支撑。

商行和央行资产负债业务的比较:

1)业务不同:从负债业务来说,负债业务都是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货币发行和准备金存款业务,而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存款业务及借入负债业务。从资产业务来说,中央银行主要包括再贴现、再贷款、证券业务及储备资产业务,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其集中的货币资金从事放款、投资、租赁、买卖外汇、票据贴现等的业务,其中主要是贷款业务和投资业务。

2)目的不同:央行开展负债业务不以其存款数量为限制,吸收存款、发行债券等不是为了筹集资金,而是以此为调控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其资产业务作为资金运用的方式,反映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运作及结果。而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性质决定了其开展资产负债为了获取资金来源并通过资金运用,创造利润(存贷利息差)。

3)意义不同:作为一国货币发行与管理的主体,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是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其资产业务反映其金融体系核心地位以及不以盈利为目标、资产保持较高流动性、具有一定独立性等经营原则。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对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银行与商行有哪些业务往来:1 再贴现业务:对央行而言,再贴现即为买进商行已经贴现的商业票据,付出资金,商行则为卖出票据,获得资金。2 再贷款业务:央行体现其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提供短期资金,解决商行暂时性资金不足。 3 清算业务: 是指一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货币关系的计算和结清。作为银行的银行,各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都在中央银行开立账户,因此由中央银行来负责清算它们之间的资金往来和债权债务关系具有客观的便利条件。 4 准备金业务:央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要求商行及其他进入那个机构俺规定比例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 总之,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往来主要体现在集中存款准备、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以及组织各商业银行的清算方面。

央行资产负债表三个等式的对应关系:

1、基本关系:资产=负债+自有资本;负债=资产自有资本;自有资本=资产负债 政策意义:A、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对货币供应有决定性作用B、由中央银行自有资本增加而扩大的资产业务,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增加 2、资产负债各主要项目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A、对金融机构债权和对金融机构负债的关系-----反映了中央银行 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对应关系,是一个国家信贷收支的一部分。 政策含义: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比负债更具有主动性和可控性,因此,对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对货币供应有决定性意义。B、对政府债权和负债的关系----属于财政收支的范畴,反映对政府资金的来源和运用。 政策含义:对政府的债权对货币发行具有决定性影响。对政府的贷款应加以限制。C、国外资产、其他存款与自有资本的关系,如果同比例增加或减少,不会影响基础货币的变化,若不等,则会引起基础货币的净变化。 政策含义:中央银行对国外资产业务是有条件地限制的,对基础货币有重要影响。

金融监管的技术手段:

从金融监管的历史发展来看,金融监管的一般技术手段主要有三类:预防性监管的技术手段、存款保险制的技术手段、最后贷款和抢救的技术手段

(一)预防性监管的技术手段:是一种事先管理的手段,目的是预防金融业由于不良竞争或经营不善而引起的各种风险。是一种积极的进攻型的策略手段,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都把它当作最常规、最广泛的手段。它贯穿于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它包括:

1、注册登记管理手段,主要规定了市场准入门槛。2、资本充足率管理手段:主要有:第一、基本资本比率:资本/总资产;第二,风险资产比率:资本/风险资产;第三,资本与负债的比率;第四,准备金;第五,坏账准备金与贷款总额的比率;第六,综合性资本充足率体系3、清偿能力管理手段,即对于资产流动性的管理。4、对业务活动限制手段。5、贷款集中管理手段:以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贷款集中程度主要由个别大额贷款与银行资本的比例来衡量。6、预防贷款的国家风险手段:国家风险会给商业银行的国际资产造成损失,因而受到关注。除以上技术外,还有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等。

(二)存款保险制度: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稳定一国金融体系;有利于保护广大存户利益,总体上增强银行信用;有利于革新传统观念,提高公众风险意识;有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减轻中央银行的负担。作为金融监管的技术手段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是十分有效的。

(三)紧急援助的监管手段。主要包括:注资、接管、合并、关闭、收购、处理不良贷款

结合实际说说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8年上半年,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胀,央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频繁上调存款准备经和一年期存款利率。由于发生了南方冰灾和四川汶川地震,为了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实施灾后重建,央行加大信贷投入。同时,由于下半年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央行调整了货币政策方向,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严重影响,我国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中国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总体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得到了有效传导,对扩张总需求、支持经济回升、遏制年初的通货紧缩预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由于09年我国实施了名为适度宽松实为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2010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采取了加大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力度,适度回收流动性的政策取向,央行较多的使用了存款准备金率工具,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并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是对冲过剩流动性的需要,货币信贷增速从上年高位逐步回落,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这是货币政策针对性、灵活性的体现。

11年,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随着经济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价格较快上涨已成为经济运行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当前全球货币条件依然宽松,大量资金向增长较快的新型经济体流入,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持续较快上涨,全球范围内通货压力上升。面临不断增加的通货膨胀预期,中央银行频繁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加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监测和调节,保持合理的融资规模和节奏。

中央银行学期末复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