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说课、反思

发布时间:2017-12-04 10:10:48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第六小学 章顺花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能搜集更多的寓言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咱班的小朋友今天可真精神,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揠苗助长”。来,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揠”是提手旁,“助”是“帮助”的助。

2“揠苗助长”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视频

3、故事听完了,那你知道揠是什么意思吗?(),噢!所以也有好多人把揠苗助长叫拔苗助长。那题目的意思呢?

想不想自己读读这个故事?(想)。

1、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注意,读书时一定要把字音读准确,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
1这么快就读完了,那我要考考你们,瞧,生字宝宝和他的朋友出来了,我们来认识一下吧(生自由读)
2会了吗?谁敢站起来读读?你来读(评价,小老师带读)

3)这么会读,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他们的呢?说出来大家听听,好吗?(交流识字方法)

4)现在,你能给这些字宝宝再找几个朋友吗?请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吧 (练习组词),再指名交流

3教师指导书写,评价(焦、望)

三、再读课文,感知探究

、听教师范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要求)

2小组合作,探究课文

1)那个人为什么要拔禾苗呢?

2)农夫是怎么做的?

3)结果如何呢?

4交流反馈

1 问题一:

①种田人为什么要禾苗?从哪些词语看得出来他很焦急?

②农夫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实际上长高了吗?

(2)学生交流汇报。

①农夫觉得禾苗没有长高,因此要禾苗,从“巴望、天天到田边去看、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以看出。

②实际上禾苗长高了,只是农夫太着急了。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

问题二:

(1)思考:农夫究竟想到了什么好办法?

(2)思考:农夫为什么弄得筋疲力尽?(因为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花费了很多力气,体会“筋疲力尽

(3)说说农夫忙了一天,心情怎样?

(农夫忙了一天很累,但心里很高兴,从“总算没白费、长高了一大截”来体会。)

4)指导朗读。

问题三: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质疑: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2)假如你是农夫,你会想到什么办法使禾苗快快长高呢?(浇水、施肥、除草、还要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获)你们说的这些,就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不仅是种禾苗,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成。(板书  按照规律   不能急于求成)这就是揠苗助长告诉我们的道理。像揠苗助长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文章就叫做寓言

三、总结拓展

1我国文学宝库中有很多寓言故事,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看图猜寓言

3、教师推荐

板书:

起因 巴望禾苗快快长高

经过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坏事)

结果 禾苗全枯死了


 

《揠苗助长》说课稿

第六小学 章顺花

一、说教材

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为此,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注意形象渲染,重视情境感受,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语言情境,感受语言内容,感悟语言内涵,并让他们在形象的想象和创造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说目标

基于这样的本文解读,考虑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本文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这也是教学难点。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能搜集更多的寓言
三、说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教案设计成:谈话——初读——究因——感悟——明理——拓展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印记寓言特点让小朋友们说说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后揭题。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课文这环节让学生带着课题中的疑问,反复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先从课题中的“苗、助、长”的理解入手,问,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引出“揠”的理解。先猜测,后查字典。

第三环节:究因,理解操之过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明确农夫操之过急的心态,为下文的理解打下铺垫。同时,抓住这一主线,带动“巴望”“焦急”等词语的教学。利用这些词语带动上下文阅读,结合语境想象理解,借助关于“急”的成语小结内容,巧妙地将识字与理解课文相互渗透,真正实现随文识字。

第四环节:感悟,换位发表看法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角色情境,多角度展开想象,体会农夫做法的愚蠢,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明理,表演创编故事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

第六环节:拓展,延伸古文阅读展示书籍,看图猜寓言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四、说理念

在《揠苗助长》这课设计中,我着重于让学生随文识字,随文理解,随文创造。

首先是引导大胆猜测。对课文中的词语解决,运用“猜想”的方法,要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知识基础,能够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培养学生独立求索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其次是引导创造形象。为使学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课文情境,一是引导展开丰富想象,还原具体形象。通过“从课文内容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形象。二是展开丰富想象,创造新的形象。注意随机引导,促进学生拓展开去,创造新的形象,诸如:儿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这就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的感悟。

再则是引导介入评价。小学生对蕴含于课文情境中的深刻蕴含往往难以理解,就事论事地引导理解,学生则难以接受。为此,教者引导学生一会儿充当拔苗人,一会儿充当旁观者,进入情境,介入其中,谈看法,说感受。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和知识积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以浅化知识难点,活化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课文蕴涵的领悟同时,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第六小学 章顺花

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课文并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首先,我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质疑: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章内容。

其次,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来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让学生做做动作,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同学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而贴切地理解“筋疲力尽”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花长时间来说那些道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就紧紧扣住课题:《揠苗助长》这4个字,特别是“助”,抓住“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结果怎么样?”这3个前后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读文中明白揠苗人的“帮助”是起到了反作用,这都是因为他的帮助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不是浮夸白显的,而是朴实、扎实、真正有效的的语文课。综合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要以文本为主,紧紧抓住阅读这个非常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手段,重视语文的说话练习,语言的积累,通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关键词句的意思,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感受、体验和理解,再在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读。以及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在一起。

当然,教学下来,课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教学备课还可以更细致一些。像“自言自语”不仅是自己说给自己听,还包括轻声地说;“巴望”不仅仅是希望、盼望,还有极度渴望的层度……这些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造成学生朗读指导就不够到位。在对于揠苗人揠苗之后人的表情动作样子的说话练习的时候,学生的发言有些扯开去,说“揠苗人可能会累的昏倒了……”在这个环节时间浪费地有点多,造成后面教学的时间有点紧,教学环节有点赶。另外,学生的课堂生成没有及时抓住强调。当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的时候没有强化肯定他,而是接着让学生一起齐读,比较遗憾。仔细想想,归根到底,还是要从文本出发,要将文本读透,读深。只有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学生出现预设以外的东西的时候,抓住闪光点,将这个化为自己的课堂的东西。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即时生成的东西,抓住课堂上的闪光点来为我所用,是今后所要努力奋斗的方向。

教案、说课、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