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沙湖导学案

发布时间:2020-03-24 16:23:31

《游沙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文无定法、贵在鲜活”的随笔小品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知情趣、探究理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学习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透过文章学习苏轼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教学难点】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的思想情绪。

【课时安排】1课时

【自主学习】

一、走近作者

1.苏轼,字 ______,号 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是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苏轼与其父______ .其弟______ 都是散文家,号称:”三苏“。苏轼是个文艺全才,诗、散文、词、书法、绘画都有成就。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诗与黄庭坚并称“ ”,词与辛弃疾并称“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2.潇洒东坡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黄玉峰《说苏轼》

王安石辞去宰相后,奸臣从苏轼诗文中罗织罪状,诬陷他,说他“包藏祸心”,不久就把他逮捕,投入监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经过4个月的折磨后,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被贬黄州后,苏轼经常游赏赤壁矶,在被贬第四年即1082年,一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三篇传世名作,由他的政治低谷转而登上他的文学创作的颠峰。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苏轼此文“不刻意为文,遇有可记,随笔写去”,“或直抒所怀,或因事见理,处处有一东坡,其为人,其哲学,皆豁然呈现。”

3. 名句回顾: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 _____

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 ____

_______ _____,千里共婵娟。

________ ___,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______ _____ ,凌万顷之茫然。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二、知识积累

1、请指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书不数字,深了人意。 就,即

2)余之曰 调笑,逗笑

3)余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4饮而归 (是日:当天 )(剧:厉害、严重,在此指痛快)

5)疾,与之同游清泉寺 (病好了)

6)因往 (观察)

2、词类活用

1)庞安常善医而聋 (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2)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名词作状语,向西)

3)君看流水尚能西 (名词作动词,向西流)

3、一词多义

①因往相田 观察

②儿以薄禄相 相貌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互相

①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小病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猛烈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痛心

④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同“嫉”妒忌

4、翻译下列句子

1)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庞安常虽然耳朵聋,可是聪明领悟超过一般人,用纸给他写字,写不了几个字,就能够懂得别人的意思。

2)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是人老了不再年轻了,你看那流水还能向西,不要因为年老就唱起“黄鸡催晓”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合作互学】与【展示竞学】

1、庞安常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写他用意何在?

【明确】

从作者文中“戏”言可以看到,作者这样写人,其实也是在写自己。

安常“以眼为耳”成一巧手神医;自己“以手为口”,是一代诗文绝佳的士子。

安常“颍悟绝人”却隐居乡间,只为一名村医;自己诗文绝世,曾被仁宗皇帝夸赞为替儿孙寻得的“相才”,却被贬居僻远。拥有相似的境遇,同为天涯沦落之人。

生理上有缺陷的,也可以有超人的本领,成为一个高人;“我”呢,被贬到这里也说不定会有什么意外的收获,同为异人嘛。所以从此刻思想开始慢慢转为积极。“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2、如何理解“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话?

【明确】 

这三句蕴涵着一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表现了对美好生活前途的憧憬和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作者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抒发有关人生的哲理。“谁人生无再少”,以反诘唤起,“君看流水尚能西”以借喻作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流去,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未尝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焕发青春的光彩。人们常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而苏轼却奉劝大家“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一种极其从容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情怀!

[补充]:心路历程

体会作者的感情(人生态度),是否一开始就是如此之豁达乐观呢?

1.《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寒食雨二首》:中描绘大雨之中: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4.《答李端叔书》:得罪以来,深自闭塞。……自喜渐渐不为人识。

5.《与参寥子书》: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亲识,亦断往还

6.《送沈逵赴广南》: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总结: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初到黄州也曾失意过,愤恨过,悲伤过,思想上也消极过,记得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凡成大事者首先要有的境界是什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苏东坡在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自己动手建了一座农舍,叫作“雪堂”,以雪命名,取静适之意。农舍后面有个亭,叫“远景亭”,东面山坡有几亩田地,因而就把自己叫作“东坡居士”。苏东坡一生都保持着这样一种从容坦然的心态,保持着积极奋进的行为。在整个贬谪的人生旅途中,他都能超然于艰难困苦之上,精神的伟岸卓然屹立。

【检测验学】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往相田,得疾  相:观察

  B.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了:了解,明白

  C.休将白发唱黄鸡 休:最终

D.是日剧饮而归 剧饮:痛饮

C 休:不要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B.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

  C.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D.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BA项“善”形容词作动词;CD两项“西”活用,前者作状语,后者作动词)

3、下列有关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庞安常这样一个“异人”,可记的事迹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其实也是为了写自己。

B.“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两句,正面运用乐府古辞句意。作者病好了,又看见兰溪水向西流,很有感触,所以这样说。

C.“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D.本文笔法自由,行文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B,应为反用其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③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⑤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⑥,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⑦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⑧见之欤?

  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宗:推崇,归附。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使酒:酗酒任性。⑥岐山,在凤翔境内。苏轼曾任凤翔府签判。⑦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⑧傥:或许。

4.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向

B.晚乃遁于光、黄间 遁:逃跑

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矍然:吃惊的样子

D.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答案:B (遁:隐匿)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方山子隐逸生活的一组是(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③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④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⑤俯而不答,仰而笑 ⑥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④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B (②表现方山子少年时豪气冲天,骑射技艺高强③表现他少时的侠气⑤表现他在得知故交被贬时的情态,蕴涵了人生的沧桑与感慨)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方山子曾带着两名骑马的侍从在西山游猎。见前方一只鹊鸟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杀,未能射中。方山子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C.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他们的不寻常行为有可能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D.此文所传,非寻常人物,而是一位“异人”,不是人物一生,而是人物半生事迹的若干断片。其结构方式舒卷自如,叙事手法变化多端,人物刻画别出心裁,皆独标新格。

答案:A 方山子出身豪富,少时任侠,壮年时才“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7.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家里四壁空空,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奴婢都有一种自得其乐的神情。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于是他和我在马上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的道理,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但他舍弃这一切,偏要来到穷山僻壤,如果没有什么自得之乐,难道会这样做吗?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年轻时仰慕西汉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也都都敬重他。稍长大后,他改变从前的志趣和行为,发愤读书,想以此在当代施展抱负,但是始终没得到重要。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一个叫岐亭的地方,住在茅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再与俗士来往。他舍弃了原有的车马不坐,毁掉了原来的帽子和礼服不穿戴,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看到他戴的帽子,是方形的又高高耸起,都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吗?”于是都称他为“方山子”。

  我降职外调到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在他的眉宇间,仍然能看到那股精悍的神气,这难道会是一个隐居山中的人吗?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参与政事的话,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但他舍弃这一切,偏要来到穷山僻壤,如果没有什么自得之乐,难道会这样做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游沙湖导学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