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发布时间:2015-03-30 10:34:17

第三单元邓稼先》第一课时

课标解读:“有感情的朗读”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材分析: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预习:

提前一天下发预习学案,在自习课上按照设计的预习任务进行自主预习,不会的组内交流,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预习诊断,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预习诊断的结果和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预习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生字生词。

2.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生字生词,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预习过程】

任务一: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会的字词,给“读一读,写一写”里面的字词注音,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任务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文体特点

1.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背景介绍:1986729,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文章。

4. 人物传记。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任务三:自主阅读,认真思考:

1文章写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的历史?

3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4 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为句式说话。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需要提出来交流?请写在下面。

(二)课堂实施

一、导入: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出示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积累生字生词。

2.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感知内容

1.本文采取横式结构方式,共分6部分,试着给每部分概括一下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

中来写邓稼先,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举例具体述写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巨大贡献。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

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三)合作研讨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年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祖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文章既然是写邓稼先,为什么还要写奥本海默?

(通过对比,表现了邓稼先那种中国学者特有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正因为有如此好的品质,才得以团结众多的科学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3. 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来,用“我们看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为句式说话。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四、拓展延伸: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了一些平常小事,于平凡中见高尚。

五、我的收获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达标测评

1.下发达标测评试题(见达标测评试题)

2.学生做题

3.出示答案,学生互批或自批

4.强调易错点,指导做题方法

5.订正

七、课后作业:完成第二课时学案

附:达标测评题: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当堂达标测试题目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2分)

热泪盈( ) 可歌可

鞠躬尽 )徨

2.根据意思写成语:(4分)

1)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

2)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3)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4)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3.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2分)

4.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2分)

第三单元邓稼先》第二课时

主备人:叶金梅

课标解读:“有感情的朗读”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材分析: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一)课前预习:

提前一天下发预习学案,在自习课上按照设计的预习任务进行自主预习,不会的组内交流,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预习诊断,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预习诊断的结果和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2.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预习任务】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考:并思考以下问题:

1.“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2.“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本文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4.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预习质疑】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需要提出来交流?请写在下面。

(二)课堂实施

一、导入:一篇回忆性人物传记,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出示目标:

1.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2.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三、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感知内容

1.阅读第五部分,思考:本部分主要写什么?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三)合作研讨

1文章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荒凉凄惨, 说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恶劣。)

2.文章写1982年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表现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 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钱学森,钱三强)

五、我的收获。

(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六、课后作业:拓展阅读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

1998年是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的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她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当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无力。而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科学定理,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她得到了永恒。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就像化学的置换反应一样,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屹经百年,这是用她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六岁的小女孩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貌她不为所累,           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实事求是,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身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               ;有的人止于勇,               ;有的人止于心,               ;有的人达于理,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刀;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斗中打出一个中国,却不授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1.在节选第三段中上帝给的美貌她都不为所累,                       这句横线上选择最恰当的一句是(    
A、尘世给的美誉她也许不肯背负在身。
B、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
C、尘世给的美誉她是不可能背负在身的。
D、尘世给的美誉她肯定不会背负在身。
2.有的人止于形,               ;有的人止于勇,               ;有的人止于心,               ;有的人达于理,               这段话在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一组是(    
A.而售其貌;而呈其力;而用其智;而有其技
B.而呈其力;而售其貌;而有其技;而用其智
C.而售其貌;而呈其力;而有其技;而用其智
D.而呈其力;而售其貌;而用其智;而有其技
3.作者在文末说: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文中谈到的理由是:
(1)                          (2)                         (3)                    
4.在第三段画横线句后补充论据,要求符合语境。
5.分析文中第二段划线句的特点,用“…………,变成……,变成……,变成……”写句话。

达标测评题:

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0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测邓稼先此时的心情。(3分)

3.“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3分)

4.“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2分)

本节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点播、诱导。

邓稼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