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中的秘密 - 从姓名管窥中西幸福观差异

发布时间:2014-10-13 19:34:43

2011年第26卷 第6期收稿日期:2011-05-24作者简介:章建明(1974-),男,南昌县人,从事文化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研究。     巢传宣(1971-),男,都昌县人,副教授,从事文化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研究。课题项目: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发生学视角下中西幸福观比较研究”成果之一。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世界上任何国家或任何民族的语言与其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习俗等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姓名,作为人类的识别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政治活动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与其他语言现象一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费尔巴哈在其《幸福论》中写道:“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因此,姓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无疑也隐含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本文试图从姓名入手,分析中西幸福观的差异。一、中西姓名特点分析中西姓名最明显不同之处是其结构上的差异。众所周知,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汉族姓名结构是“姓+名”式,而最能代表西方文化的英、美姓名则是“名+姓”式。前者如“孙中山”,“孙”为姓,“中山”为名,姓在名前;后者如“Abraham Lincoln”,“Abraham”为名,“Lincoln”为姓,姓在名后。这种结构反映出中华文化“重姓轻名”的民族心理,而西方文化则是“重名轻姓”。从“姓”与“名”在中西文化中产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姓名”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中西民族的这种心理差异。姓与名在中西文化中产生的先后顺序也不同。中国文化中是先有姓后有名,而西方文化中是先有名后有姓。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姓氏的国家,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产生出来了中华古姓,迄今约有一万多年的历史。[2]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公社的血亲是按照母系来计算的。我国先民在积累了丰富的早期人类生活经验后发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卷四),于是实行不同氏族相互通婚、氏族内部禁婚的制度。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族外婚姻制度,才产生了辨别每个社会成员相互有无直系血缘关系的必要,于是,创造了作为氏族共同血缘关系的识别称号——姓。在中文中,“姓”字左为“女”右为“生”,即“从女从生”,也深刻地透露出姓在中国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的时间信息。因此,中华古姓大多带有女字旁,如史称“上古八姓”的姜、姬、妫、姒、赢、、姚、等。所以,姓在汉语中出现得比较早,在人类母系氏族时期就已经存在,它的作用是区别不同的部落,代表一个部落、群体和血缘关系。相对而言,中国人的名则出现较晚,夏商后才出现。[3]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因此,中国人的名与父亲有关,其深层信息是男性对人类的控制或权利。由此我们也不难推知中国文化中先有姓后有名的事实,因为在人类历史上母系氏族是先于父系氏族的。西方则相反,西方文化中是先有名后有姓,因此西方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有名无姓。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我们的祖先撒克逊人直到诺曼底人征服时,还只有个人名字,没有代表宗族的姓氏。”[4]西方有名无姓的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得以证实。阅读过《圣经》的人不难发现,不但人类始祖亚当、夏娃有名无姓,而且后来出现在《圣经》里的其他圣徒或人物也只见其名未闻其姓。英语姓氏大体在中世纪才开始使用[5],迄今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较之中华古姓,历史短暂,相差数千年。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姓名的态度也不一样。在中国,有所谓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因此,中国的姓有着极大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例如,姬姓和姜姓,传说是黄帝和炎帝的姓氏,风风雨雨数千载,虽然社会经济状况、劳动生产形式、政治文化体制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姓氏的使用却一直延续至今。历史上中国人也曾改姓,但都有着特定的原因。如郑成功改姓朱,是由于他收复台湾后明朝皇帝以示荣宠的“赐姓”,郑成功得此“赐姓”后则为“国姓爷”,享有莫大的荣耀。当然,在历史上中国皇帝也会对政敌、叛臣赐凶险姓氏以示惩罚。例如,武则天称帝后,就强令反兵起义的李姓诸王为“尴”氏。[6]中国民间的改姓,多由于入赘或由于避仇、避难和避讳等原因。据民间传说,关羽原不是“红脸关公”,本姓冯名贤,脸色也非“红若重枣”,因出于打抱不平杀死为非作歹的解州恶霸,亡命逃至潼关,发现城门上贴着官府缉拿他的公告文书,文书上有他的画像。危急之际,观音点化清泉,冯贤洗面,脸色变红,又指关为姓,因此顺利过关。关羽的改姓,好在还没有影响到关羽的声誉,但我们知道,中国民间对那些“没来由”的改姓基本上是持鄙视态度的。直到今天,人们对入赘到女方的男性仍存有不好看法,如果这位入赘的男性还改为女方的姓氏,就会更被人瞧不起。与关羽同时代的曹操,本姓夏侯,因其父曹嵩为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而改姓曹氏。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肯定知道,即使后来曹操姓名中的秘密——从姓名管窥中西幸福观差异章建明 巢传宣(南昌工程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9)摘 要:姓名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民族的幸福观念高度相关。比较而言,中华文化重姓轻名,而西方文化重名轻姓,这实质上反映了中西幸福观的差异——中国人的幸福观具有鲜明的集体主义取向,而西方人的幸福观则具有鲜明的个体主义取向。关键词:姓名;幸福观;中国;西方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1)06-0036-03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

姓名中的秘密 - 从姓名管窥中西幸福观差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