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发布时间:2014-01-31 21:37:24

2011—2012学年度三年级调研考试

(考试时间:下午230——500

说明: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1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第卷必考题中的单项选择题1--6小题,第Ⅱ卷表达题的单项选择题13—15小题的答案涂在机读卡相应的位置上。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1918年到1919年,甲1型流感几乎传遍了全球,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受到了它的袭击,死亡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死在炮火之下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甲2型流感大流行。当年2月流行于中国贵州西部,3月传播全国,4月从香港出境扩散于世界,共死亡几十万人。流行地区发病率约50%。1968年甲3型流感大流行,发病率30%,病死率与1957年相近。在流感的困扰下,各国的工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到处都可以听到关于死者悲惨命运的故事。2009年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由新型病毒甲型HINl流感病毒引发的疫情。继而疫情在全球多国爆发。

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多表现为兵营、学校等的“单位内爆发”;丙型多为散发病例,婴幼儿最易感染。目前虽有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只能降低发病率,而不能控制流行。流感中等流行的年度,世界每年约损失10多亿个工作日,死亡60万人以上。由于人们常将流感与感冒混同,视流感为“小病”。更应引起全人类的重视。

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全球升温将给人口稠密并对疾病毫无准备的富饶地区带来可怕的热带疾病等等。大气层的漏洞导致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挪威、加拿大出现疟疾就是明显的例证。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因为那里的人们经常保持身体的接触,吸入别人的废气。在水、废物、房屋、家具和食物中滋生的细菌,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

古人用芳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熏蒸法,燃点乳香、沉香、檀香、玫瑰花等芳香物,用以驱逐秽气、杀虫灭菌,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有一定的效果,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隔离是现代对付流行病的常见办法。比隔离更进一步的是检疫,即预防,防患于未然。许多疾病都会通过唾沫和口痰传播,因此许多城市对随地吐痰都施以重罚。在新加坡。随地吐痰和乱抛口香糖可以处以拘禁等刑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采用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如消毒、药物治疗、隔离、疫苗防治等。

当全球多国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之时,回首历史上曾经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传染病,以及人类与疫病抗争的艰苦历程、医学与疾病作斗争的前行足迹,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人类的生存和正常生活正在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大到气候、环境、生态,小到我们的日常卫生习惯,都可能是疫病流行的诱因。

有这样一句话:“疫病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则是考场”,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人类与疫病较量的变迁。我们在这个“考场”上将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这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严峻的问题。

(节选自人类瘟疫报告,有删改)

1.下列关于“流感”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甲1型流感、甲2型流感、甲3型流感都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每次死亡人数都在几十万人,其中甲2型流感和甲3型流感的发病率相近。

B.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甲型常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可引起中等流行,丙型多为散发病例,从流行的范围来看依次扩大。

C.目前关于流感的治疗药物和疫苗主要是针对丙型感冒,且只能降低发病率,不能控制流行,人们应该高度重视流感,不能视之为“小病”。

D.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采用隔离、消毒、药物治疗、疫苗防治等综合防治法应对流感传播,防范措施合理而且到位。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感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还会给社会带来诸多的困扰,比如工业停滞萧条、商业和交通被迫陷于停顿等。

B.环境的破坏已开始危及人类的健康,也使许多古典传染病“复活”,因而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够产生并迅速传播,疫情波及多个国家。

C.古人用芳香疗法来防治疾病,这与后来的消毒水防治相似,其对流感的治疗和防止其蔓延也有一定的效果。

D.回首人类与疫病抗争的历程,正视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和警告,我们更应该注重日常卫生习惯。减少疫病流行的诱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细菌在城市密集的人群中繁衍滋生,会像一场烈火在烘干的大草原上迅速地蔓延。因此,疾病的传播多是从大城市蔓延开来的。

B.流感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应该尽量减少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这是避免流感传播的根本途径。

C.当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世界各国在分析了曾给人类带来过巨大灾难的传染病后,开始重视气候、环境、生态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D.疫病在当代是考场,意思是说,面对流感疫情,人类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积极采取防控措施,才有可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忠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 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史记·循吏列传

注释:①茹:蔬菜。②雠:售。③理:法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客有相鱼者,相不受 遗:赠送。

B.而疾出其家妇,其机 燔:焚烧。

C.废法罪,非忠也 纵:纵容。

D.今听杀人,傅其罪下吏 过:过分。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文中官员“奉法循理”的一组是(3分)

①以嗜鱼,故不受也 ②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

③纵其父而还自系焉 ④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

⑤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 ⑥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仪休奉行法令遵循义理。在担任鲁国国相期间,有人因为他喜欢吃鱼就送给他鱼。他直言拒绝坚持不接受。

B.石奢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担任楚昭王的国相时,石奢发现自己的父亲杀了人,就放了父亲,然后判自己死罪,并且拒绝楚王的赦令,自刎而死。

C.李离坚持原则遵守法律。由于错听案情而杀了人,李离便把自己囚禁起来判了死刑,但晋文公认为李离的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李离的罪责。

D.司马迁称公仪休、石奢和李离为循吏,他们三人都严守法纪,最终都付出生命维护了法纪,以此保全了自己的名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5分)

译文:

2)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8.上片中,“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一句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9.下片中,作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请结合词句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 。(李白《蜀道难》)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苏轼《赤壁赋》)

3)不以物喜,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人与树

刘国芳

有时候看一棵树,觉得,那树像一个人。

有一棵柿子树,就像一个人。

柿子树像一个老人。

柿子树的皮肤是褐黑色的,枝丫是弯曲的,柿子树给人的感觉粗而斑驳,像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或者,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像斑斑驳驳的柿子树。柿子树在旷野里一站,就站出一树的沧桑。这也像一个老人,老人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

老人住在离柿子树不远的地方,老人出门,总要从柿子树跟前走过。老人真的把柿子树当成一个人了,见了柿子树,老人总说:“你也老了!

老人不仅跟柿子树说这句话,柿子结果的时候,老人说:“你还能结果呀。”柿子熟了的时候,老人说:·t柿子熟了。”柿子落了的时候,老人说:“你身上没有柿子了。”柿子树听了老人的话。一般不作声,但柿子树会把枝叶摇响,那是柿子树的笑声。

有时候,柿子树也觉得自己像个人。

有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从树下走过,那是柿子熟透了的时候,孩子见了满树的柿子,就跟女人说:“妈妈,摘柿子给我吃。”

女人说:“别人的柿子树,怎么能摘。”

柿子树听懂了他们的话,柿子树摇摇身子,把两个熟透了的柿子摇落在地。孩子见了,欢天喜地捡起来吃,还说:“妈妈,这柿子真甜。”

柿子树也听懂了这话,它又摇了摇枝叶,仍笑。

有几个孩子,在柿子熟了的时候爬上树去摘柿子。一4"-~-7,一直往高处爬,但后来孩子一脚踩空.从树上往下跌。

柿子树伸出的枝丫托住了孩子。孩子没有掉下去,就说:“幸亏这根枝丫。”

柿子树在心里说:“是我用手托住了你。”

有调皮的孩子,总拉着或扯着柿子树的枝丫,要把柿子树的枝丫折断。但这些孩子往往折不断。孩子折不断,就说:“怎么折不断呀。”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怎么会让你把我的手折断呢!

一天老人要出远门,老人走到柿子树下时。站了下来,然后老人跟柿子树说:“还是你好,可以站在这里不动,我老了,走不动了,真想像你这样站着不动。”

柿子树在心里跟老人说:‘‘我其实想走,不但想走,还想飞哩,不然,我为什么要一个劲地往上长,但我飞不起来,我的根拉着我。”

老人好像听到了柿子树的声音,老人说:“不走更好,不像我们,走来走去还不是为了生计,我们人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你不同,你一直站在这里。任何事情也诱惑不了你,要是我们人类能像你这样淡泊就好了。”

老人说着。走了。

但老人回来后,却发现柿子树被人砍了。老人失声大o'1起来,老人说:“谁砍了你呢?他们为什么要砍了你?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砍我?

柿子树又说:‘‘我真不想让人砍呀,我还能结果,结很多很多的果。”

柿子树还说:“可惜我不能走,我要是能走。他们就砍不到我了。”

说着,柿子树流泪了。

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使用了比喻,老人和老柿子树就像心心相印的朋友。作者想象丰富,巧用修辞,比喻恰到好处,又十分贴切。

B.小说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柿子树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柿子树跟老人聊天,帮小孩摇柿子。读起来都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C.老柿子树跟老人说自己不想一直站着,说自己想走,就是担心旦遭到人们的砍伐,自己能走的话就可以逃脱了。

D.最后一段,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老人流泪完全是因为心爱的柿子树被砍,自己失去了一个朋友,所以十分悲伤。

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精炼。作者直抒胸臆,避免含蓄。在简简单单的事件和平平淡淡的对话中,自有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感。

2)小说开头反复说柿子树和老人很相似,他们的相似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分条陈述。(6分)

3)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请结合文章内容试作分析。(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美好的事物遭到人们的破坏,令人痛心疾首”,有人认为是“作者通过柿子树折射老年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感伤”,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吴冠中先生

陈丹青

①我没有受教于吴先生的荣幸,仅得一次拜访,此外是在三四次众人的场合望望他。文革”前,先生初露锋芒,我小时候在美术杂志看见他去西藏的风景写生,但不太听人说起他。更不知他的留法的资历:六十年代情势,一切文艺讲革命,他的画风不被宣传的。“文革”后吴先生声名大噪,因为人人期待新权威,美术界忽然发现我们还有一位正当盛年的留法画家,而他有见解,敢说话,“文革”甫歇,美术评论尚在口齿不清批教条,他就一反唯物论者“内容决定形式”的官式教条,坚称“形式决定内容”,影响至今。

②其时吴先生五十多岁,如许多靠边复出的老画家一样,到处请去给宾馆画大画。有一天晚上中央美院请他来给师生做讲演,那时没话筒,他几乎句句叫喊,苏南口音,词语简洁,高声历数十大美学问题,此刻我只记得一条:“美”不是“漂亮”,“漂亮”不是“美”!此前“文革”.哪有△垫壁±煎堡堡:盛堂空::韭垦.二’心想,这么明白的真理我怎么不知道啊!底下掌声雷动。完后,先生目光炯炯扣紧自己的左右手,向前平伸——不是武林打手的那种抱拳——对全场每一角落频频致意,好像预备捉牢台下所有人的臂膀,颤动着,摇撼着:我又看得“神旺”。心想.留法前辈到底不同,我怎么不知道这等漂亮激昂的手势呢!

③及后渐渐看到过去的资料和影像,才知道先生上台全是民国左翼青年的讲演遗风。慷慨激昂,不容分说,仿佛正在民族危亡抗战动员之际。新世纪初那次访他,他已八十出头.家清谈,仍然神色刚正,用词肯定,确信自己的每一句话,迹近论辩的模样。他的面相本来清癯而决然,说到快意处,总有斩钉截铁之势,像是生了气似的。

④所以圈子里传他语惊四座的段子,我猜都是真的。譬如九十年代为纪念中国美术馆成立多少周年,老少贤集,轮番捧场,待先生上去,却说:我们这样的大国,这样的美术馆,我感到可悲!——这“可悲”一词,必要以他的宜兴口音说,音同“苦拜”,且要狠狠的口齿,断然念出来——又譬如新世纪初全国美协主席职位出空,他是无可置疑的前辈,候选大佬之一,结果又说煞风景的话,弄得四座哑然。他说:我要是出任主席,头一件事,美协解散!这“解散”一词的宜兴腔。音同“加塞”,倘若狠狠地念,便十足吴冠中风神了。

⑤初到清华美院那年,张仃先生、吴冠中先生、袁运甫先生.还有我,算是开始招收博士生待先生由人扶进来,请他给墙上十几位考生作业评几句,他颤巍巍巡看一过,毅然说道:我一个都不招!”“那么,先生您看是不是给打个分呀?”他应声叫道:“最高60!

⑥我曾有幸见识过几位先生的同代人,杭州艺专,北平艺专,多有类似的耿介而强硬,可见民国出道的艺术家大致性情毕露,不看人脸色的,即便后来给整得不像人样子,熬过浩劫,一朝出头,脾性还是在,只是如先生这般不改其初,到老一贯,委实少见的。如今先生一去,言动周正的角色们总算松口气:这样地不留情面,给人难堪,实在是时代面前太不识相了:譬如中国的美术还不如非洲,譬如画院应该统统关闭,譬如一百个齐白石不抵一个鲁迅……每出一说,总有若干评家长篇大论结结巴巴反驳他,但他的资格摆在那里。芸芸众家究竟拿他没办法。现在好,诸位可以耳根清净了。但别的热闹也就跟上来,因先生毕竟是可资对外吹嘘的大门面,前些年与他“商榷”的论家们或许笔锋一转。又来称颂他老人家。

⑦终其一生,先生是个文艺青年,学不会老成与世故,而他这一辈的文艺青年大抵热烈而刻苦的。老同学孙景波七十年代随先生在云南写生,说他画完收工回住地,天天亲手洗画笔。洗笔多烦啊,他却喜滋滋。袁运生先生与先生相熟,说“文革”后去他家看画,每一幅竟用报纸小心包好了,藏在柜子里,一幅幅取出,拆开,看过了,又仔细包拢放回去。这样地小心翼翼而善自珍重,也是一种过时的美德吧。

⑧原中央工艺美院,今清华美术学院,张仃先生,吴冠中先生,是最可骄傲的两位老前辈。一位来自延安,一位去过巴黎,今年一年.他们先后停笔休息了。以上是我对先生的零碎的感念。他的晚生与研究者很多很多,想来会有珍贵的纪念和评说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革”刚结束,吴冠中先生不受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坚称“形式决定内容”,初露锋芒,影响至今。

B.第②段两个画线句子中的“神旺”一词,巧用谐音,表明作者对吴先生的观点和论断非常“神往”,非常敬佩。

C.“他颤巍巍巡看一过,毅然说道:‘我一个都不招!”’一句中,“颤巍巍”与“毅然”两个词,表现了吴冠中先生独一无二的性格。

D.那些反驳过吴冠中先生的论家们,在吴先生去世后可能又来称颂他老人家,从侧面表现出吴冠中先生的不凡成就。

E.对吴冠中先生,作者并不是一味赞扬,也委婉批评了他某些过时的美德,表现了作者客观公正的写作态度。

2)文章突出表现了吴冠中先生哪一特点?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表现的?6分)

3)“终其一生,先生是个文艺青年”,作者为什么这样评说?请简要概述。(6分)

4)是独特的个性成就了艺术家,还是只有艺术家才能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虽然和他素不相识,但他走路的样子的确非常奇怪,就在我家附近那条小巷深处,与他面对面狭路相逢了。

B.孩子们立刻同仇敌忾聚到一起,齐心协力地朝他身上扔着石子,一边还富有节奏地配以杭州童谣。

C.肖仁福的小说(权规则>是一本表现权力背景下各色人等心态的作品,对官场上尔虞我诈现象的讽刺批判入木三分。

D.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东窗事发之虑,也无半夜敲门之惊。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准确的一句是(3分)

A.公共传播不应该过分宣扬求名、逐利、炫富、攀比的思想,这是对社会公平机制和朴素平实风尚的极大冲击。

B.目前中国足球界人才短缺,竞争机制难以完善,个别明星队员恃才无恐,僭越法规,出现了职业道德与收入没有同步增长的怪现象。

C.吕忠谦将两位战士拨开,就那样泰然自若地面对人群而立,飞石从他头顶掠过,有的石块就落在他的脚下。

D.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体育健儿努力拼搏,夺得199块金牌。取得了中国代表团在亚运会史上的最好成绩。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事实上,航天员并不能像驾驶飞机那样驾驶飞船。

,航天员就要取代自动控制系统进行人工控制。

①比如,飞船刚入轨时是椭圆形轨道 ②就需要在地面的遥控下变轨

③飞船在轨期间主要由地面依靠预设程序进行控制

④飞行几圈后要进行变轨

⑤但是,如果飞船的自动控制的功能出现故障

⑥航天员只是辅助地面对飞船进行监控、管理和操作

A.⑥①⑤③④② B.⑥③④②①⑤ C.③④⑤②①⑥ D.③⑥①④②⑤

16.结合语境,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6分)

生生死死的水草,在季节的轮回中起起落落,却不曾泯灭绿色的梦想。一尾藏在草里的鱼,记忆的深处,栖着一双飞鸟的翅膀。

17.下面是关于“匠人与大师”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在社会上常听到称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① 。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②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③ 。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④ ,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⑤ 。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行人去玩赛车。因为都是头一次玩,除了兴奋,还不免惴惴。玩赛车就是玩速度。胆大的,几圈过后,就飞起来了;胆小的,任别人一再超过他,还是不紧不慢。回来的路上。一行人仍谈论着赛车。有一位说:啊,今天终于有了风驰电掣的感觉。有一位说:我怎么老觉得不够快啊。众人一听都笑了。原来,说不够快的,乃是一行人中的速度最快者;而有了风驰电掣的感觉的,恰是最慢的那一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山西省太原市2012届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