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金刚经》修持技术解密

发布时间:2018-10-07 04:27:29

《心经》《金刚经》修持技术解密

作者:中易公 2016-04-23 21:28栏目:默认栏目标签: 社会 文学 生活3 3《心经》《金刚经》修持技术解密——中易公破解佛道修持技术千古之谜20160325 李树森 【摘 要】《心经》《金刚经》所阐述的修道修持技术,主要地体现为神经系统念力导引的“心”“观照”技术、微波调频通能的“波”“耨”与“般若波罗蜜多咒”技术、挠场加速聚能的“罗”“多罗”技术以及相态叠变的“波罗蜜多”“三藐三菩提”技术等四个方面。“罗”“螺”,涡旋所产生的挠场,具有加速聚能的作用;“波”“耨”,振荡所产生的微波具有调频通能的作用,这两者在人体质能相变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人体通过身心修持修炼所能够达到的相态境界就是质能基态——量子等离子态和真空零点能态,这也就是《心经》所要达到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修持境界。 【关键词】《心经》《金刚经》 修持 技术 人体 质能 相变【中图分类号】B223.1 《心经》《金刚经》作为佛教修道修持技术首重经典,与道家的《道德经》一样,蕴含着极其丰富完备的主体觉知论、质能本体论思想和人体相变修持修炼技术精华。用现代科技理论和技术方法来解读这两部经典,主要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体现神经系统念力导引的“心”“观照”技术;二是体现微波调频通能的“波”“耨”与“般若波罗蜜多咒”技术;三是体现挠场加速聚能的“罗”“多罗”技术;四是体现相态叠变的“波罗蜜多”“三藐三菩提”技术。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心经》和《金刚经》共同使用的经文用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金刚经》中出现过29次;“波罗蜜”一词不仅体现在《心经》题目中,更在其267字经文中出现过5次,且在《金刚经》中也出现过9次;同时,“菩提”一词在《金刚经》中,更是出现达上百次之多。同一个经文用词在两部经典中同时出现,且使用频率如此之高,充分说明了这些经文用词在人体宇宙质能相变修持修炼技术中的重要意义。一、体现神经系统念力导引的“心”“观照”技术《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简明扼要地提出了“观照”概念、“观照”方法及其“观照”所达到的觉知效果。其实,《心经》之“心”即是作为认知主体的人的心理、意识、意念、念力活动。《孟子·告子上》有 “心之官则思”的阐述,这是在当时人类认知水平下,把“心”当成了人的思维神经器官了。“观照”其实就是在人“心”——以大脑为中枢的神经系统所形成的念力导引下,所进行的“内观内视”、“返观内视”、“回光逆照”修持修炼技术,是人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对外界和人体内部、宇宙外部的质能互换相变直觉体验。关于“观照”所达到的觉知效果,就是“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皆空”是作为认知修持主体之人所体验到的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这是作为修炼认知主体所能体验到的人体质能相态变化,即人体由固态、液态、气态到量子等离子态和真空零点能态的变化。“五蕴”在这里有两种解释。一是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这五者蕴结不分,叫做五蕴。二是指人体五脏六腑,这些脏腑器官主要处于人体胸腹部,泛指人体诸多功能器官。“五蕴皆空”,即是指修持者身体五脏六腑等器官,通过一系列修持修炼功夫,达到“量子等离子”和“真空零点能”这一质能基态的过程和状态。在这样一个过程和状态下,构成人体器官的血肉甚至骨骼都将发生相态变化,以至于修持者的身心出现舒适酥软、心灵超逸等感觉,即是修持者对其“量子等离子”和“真空零点能”相态的直觉体验,这也就是所谓“度一切苦厄”,达到了超度身心一切痛苦的效果。《心经》第二句经文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文将“空”“色”概念一并提出,与《金刚经》中的“有相”、“非相”、“色”、“音声”、“梦幻泡影”、“露”、“电”等概念、表述如出一辙,更与《道德经》第一章,首先将“有”“无”这对基本概念提出一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解密解读“空”“色”“有”“无”概念的本体论意义,对于准确把握以人体身心为主体的修持修炼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而论,我们可以将“色”“有”解读为以视觉为核心的人体感知(包括受想行识、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所能够直接把握的质能状态,即可见性、可感知性。将“空”“无”解读为以视觉为核心的人体感知(包括受想行识、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所不能够直接把握的质能状态,即不可见性、不可感知性。从处于质能基态、质能等相的质能统一场、质能互换场来说,“空”“色”“有”“无”就像量子理论所描述的“双波包”那样,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在这个统一场中,色空不二,有无如一,质能一体,都是在作为本底能量的“真空零点能量场”基础上进行的质能互换的不同相态表现,而在其本体论意义上,却是同一类实体,即道家所谓“无极本太极,太极而无极”之“道”,是质能统一、质能互换的道场相态表现。而这个道场,就是质能统一场、质能互换场。其间的“空色”、“有无”、“质能”等“双波包”构成,就体现着自然和人类关于正弦元波包和相调节子波包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心经》在描述“诸法空相”状态时,提出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的修持状态,这正是作为具体修持者处于“真空零点能”和“量子等离子”状态下的直觉体验。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文,从“有”“无”这对关系上,可以解读为“有不异无,无不异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道”是“有相”“有形”质能与“无相”“无形”质能的本体源泉,两者共生共存,互生互化。因此,从物质质量和本底能量这对关系上,又可以解读为“质不异能,能不异质,质即是能,能即是质”,质能统一、质能互换,互本互根,如此而已。而质能基态,就是质能一统的量子等离子态和真空零点能量场态。当真空零点能处于激发态时,能量相态就表现为物质相态,也就是表现为“有”“色”“实相”的状态,反之则处于“无”“空”“虚相”的状态,这也就是《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根本原因。关于“真空”、“真空零点能”、“真空零点能量场”与“空”“色”、“有”“无”、“质”“能”的关系,具体地体现在能量基态、物质基态以及质能互换场的交互作用中。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表明,真空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真空是由正电子和负电子旋转波包组成的系统,又叫“双波包”。真空是一个充满负能态的电子海——狄拉克海。量子真空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空间,它充满时隐时现的粒子和在零点线值上涨落的能量场。真空具有超导、超流、能量最低状态的特性,因此又被称为“零点能量场”。也就是说,即使在绝对零度,这种真空活性仍然保持着。真空不空,空非真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以上经文就是这些修持者所描述的人体宇宙质能相变的直觉体验,都是在质能统一场中,体现“空”“色”、“有”“无”、“质”“能”等观察特征的能量基态、本底能量——真空零点能量场和物质基态——量子等离子态,在人体神经系统内观内照直觉体验的结果,是质能统一场人体修炼技术的现实体验和体现。在《道德经》中,老子对“道”,也就是对质能基态——量子等离子态和真空零点能态的直觉体验有很多描述,如:第15章和25章所描述的“若冬涉川”“若畏四邻”“若冰将释”“若朴”“若谷”“若浊”“混成”“寂寥”“大”“逝”“远”“反”,以及第14章和第21章“恍惚”“惚恍”“窈冥”“有精”“有信”等等关于“道”的特征描述,与现代科技手段下,对“离子浆”、“电浆体”和真空零点能量场的认知主体体验和观察描述都是一致的。人体是物质态与能量态结合最为基础、最为紧密、最为复杂的系统。构成人体的物质既有固态的骨骼、肌肉,也有液态的血液、腺体,还有呼吸系统运行循环的气态。这些物质态经过人体的复杂系统,时刻与能量态发生着交换,并成为支撑人体运行的重要质能来源。不仅如此,人类发达的神经系统与质能系统相结合,不断调整推动着人体质能相态的叠变转换。从佛道修持者所改善的人体物质结构来看,这些相态变化,主要地是由固态、液态、气态转换为量子等离子态,也就是人体由“凡体凡态”转变为“仙体佛态”的技术修炼过程及结果。同样,佛道修持者所改善的人体能量结构,也正是朝着能量基态——“真空零点能态”转化。现代科技研究成果还表明,等离子体是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物质第四态,是一种由自由电子和带电离子为主要成分的物质形态。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它的、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当被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或其他原因(如介质阻挡放电、辉光放电、电解质溶液等),外层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就像下课后的学生跑到操场上随意玩耍一样。电子离开原子核,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这时,物质就变成了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一团均匀的“浆糊”,因此人们戏称它为“离子浆”、“电浆体”,这些离子浆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因此它是近似电中性的,所以就叫等离子体。看似“神秘”的等离子体,其实是宇宙中一种常见的物质,在太阳、恒星、闪电中都存在等离子体,它占了整个宇宙的99%,所以,等离子体是宇宙物质基态。佛道的直觉体验和修持修炼技术方法,用现代科技研究成果来解密解读,就是通过人的意识、念力导引,调动人体神经系统和质能系统,通过一系列调息调频过程,使构成人体的物质粒子振动频率和能量波动幅度发生变化,从而使构成人体的结构最大限度地接近质能基态,实现人体相态的改善。而从现代科技研究认知发展水平的最新成果来看,能够符合这些要求的人体修炼质能基态就是“量子等离子态”和“真空零点能态”。二、体现微波调频通能的“波”“耨”与“般若波罗蜜多咒”技术耨 nòu,汉语解读是古代锄草的农具,形似"V",两刃部有细锯齿,便于切割草的根茎。耨的两翼满饰凹槽,有梯形穿孔用于固定,装柄后用於除草,便于植株间来回运动,不致于伤及农作物。“耨”,在此可解读为形容动词。这个古代锄草的器具在应用过程中,表现为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一起一伏的运动形式,实际上就象在人的念力导引下,人体气血通过升降、起伏、冲压、抟动、振荡等等,在人体内形成一个微波调频通能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着介质阻挡或辉光放电等等效应,进而产生光量子真空等离子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就是一个能量发生聚合的过程。2014年8月5日,《参考消息网》报道:美国数字趋势网站8月2日报道题为《“不可思议”的发动机将永久改变太空旅行》的文章。报道称,英国高级工程师罗杰·肖耶可能很快就会引起很多关注。当他刚刚制造出现在称为EmDrive的发动机时,还没人把它当回事。但在2012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一群中国科学家也建造了这种发动机,而且成功了。肖耶的EmDrive结构简单,而且很轻。它的推力是由“在密闭容器里回弹的微波”产生的。这位英国研究人员的发动机设计极其特别,如果根据传统的力学原理,它根本就无法工作,然而,这个发动机却能用太阳能来提供电力从而产生微波。此外,它还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推进剂,因此它可以一直工作到硬件停止工作为止。而据报道,中国科学家制造出了一个能产生720毫牛顿力的此类发动机,这足以成为一个卫星推进器。接下来在美国,2013年8月,科学家吉多·费塔和美国航天局的一个小组制造出了一个动力稍小、但源于类似理念的发动机。据报道,研究人员于今年7月30日在俄亥俄州举行的第50届联合推进技术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的成果。“试验结果显示,作为一个独特的电子推进设备,射频共振腔推进器产生力的方式不符合任何传统的电磁现象,因此可能显示出了与量子真空虚拟等离子体的一种相互作用。”在整个《金刚经》《心经》经文体系中,唯一能被世尊称为咒语的一句,是“般若波罗蜜多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也是以音译为主体来展示的一句经文。这就表明,作为以音声为主导的人体相变调息过程,从调整构成人体的物质粒子振动频率和能量波动幅度,从而实现人体质能相变的修持修炼技术来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句经文,有着极其重要的修持技术哲学意义。这与《大悲咒》的人体相变调息微波频率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种“调频调幅”技术,在道家经典修炼技术的描述中,还有“抽铅添汞”、“取坎填离”、“进火退符”、“攒簇五行、和合四象”、“首位武,中间文”、“前行短、后行长”以及《道德经》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抟气致柔”(10章)等等。这其中的描述,特别是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一升一降、一起一伏的运动形式,是一个有频率的“波动”过程,体现着作为质能统一体的“光量子”的波粒二象性特征,更是凝神调息过程中,身体内外微波发动和频率变换的体现,其中包括等离子波的频率。而人体构成的所谓道家“槖籥”、佛教“色身”,就是对这个发生微波的密闭容器——“谐振腔”的形象描述。 三、体现挠场加速聚能的“罗”“多罗”技术“罗”“多罗”之“罗”,通“螺”,是一个“螺旋”“涡旋”模型,是对表征挠场的涡旋结构的形象描述,也是一个形容动词。挠场又称自旋场或扭场,是物体自旋角动量扭曲时空坐标所产生的场。现代物理研究表明,涡旋是能量运动的最基本形式,涡旋现象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层次。从微观的基本粒子自旋、超导体、DNA的螺旋结构到宏观的等离子体自收缩、龙卷风、飓风、洋流、银河系、类星体、黑洞等都存在涡旋现象,整个宇宙通过旋量守恒而联系在一起。粒子和物质产生的涡旋是信息的携带者,它们几乎瞬间地通过挠场相互作用着,因而有人把涡旋称为宇宙的引擎,它是连接不可见能量和可见物质的桥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能量和物质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振荡频率的差异。调整振荡频率,能量和物质就可以互相转换。这些和前面对“空色”、“有无”、“质能”等概念的解读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如此,作为能量基点的“光量子”,其本身就有“自旋”的特征。 “多罗”,可以解读为“多层次、多相态叠加的螺旋、涡旋、挠场结构”。现实中,许多异常物理现象都与涡旋相关。挠场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其速度是光速的9次方倍,且具有轴向聚能和加速特性。挠场与真空零点能相干激发提取真空零点能,正是人类获取自由能源的重要引擎。就人体修持修炼技术来说,通过念力导引,在人体内外部建立挠场机制,通过挠场与真空零点能量场相干,调动提取真空零点能,并被人体粒子获得,从而不断改善人体质能相态结构,并最大限度地接近质能基态,也就是通过佛道修持修炼所能够达到的“彼岸”状态。这些人体修持修炼的技术路径,类比于道家的“龙虎交媾”、“太极阴阳”、“七返九还”、“猫伏鼠”、“周行而不殆”、运转“天罡斗杓”、“饮刀圭”等表述,也是殊途同归的。其中的重要例证,则是世尊的佛陀之“陀”,即有“陀螺”、“涡旋”、“挠场”之意蕴。当然,还有作为佛道修持图腾的法螺、法轮、转佛珠、转经筒等等,也属挠场结构模型。同样,道家鼻祖老子居涡阳、观涡水而得道,也不失为一个难得的佐证。 四、体现相态叠变的“波罗蜜多”“三藐三菩提”技术与《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的“三藐”“三菩提”之“三”都是代表“多”、“广”、“普遍”的意思。“藐”通“渺”,渺视微明、微观微视、内观内视。在这里可以解读为“观照”、“内照觉知”。如道家修炼所谓“念念在兹,时时观照。”是一个修持者在念力导引下所实行的修持修炼过程。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关于菩提与菩提树的传说,佛经有以下记载: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这也正应了道家《黄帝阴符经》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的修持修炼技术,而这一技术的基本特征就是挠场加速聚能与微波调频通能两个相态叠加的运行机制。“菩提萨埵”之“埵”(duo),在汉语中有四个意思,一是土堆;二是堤防、埵防;三是风箱上出风的铁管;四是物体下垂的样子。这四层意思的核心,就象“菩提树”的根系、杆径、树冠一样,形成了一个自然的相态叠加模型。就像中医道家描述人体有“三焦”、“三丹田”那样,这也与“三藐”的修持方式一样,都是相态叠加的修持修炼模式。人体一宇宙,人体与宇宙相态叠加也都是息息相通的。因此,从相态叠加的角度对“波罗蜜多”之“波”“罗”“蜜”“多”进行解密解读,其质能相态的作用模式,也就迎刃而解了。综上所述,《金刚经》和《心经》中阐述的“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及“般若波罗蜜多咒”,核心意思就是围绕使人体修炼达到量子真空等离子的相态,就要有构成人体分子的升降、起伏、冲压、振荡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介质阻挡放电或辉光放电的效果,从而实现人体无上正等正觉的“量子真空等离子态”,也就是佛道修持所要达到的“彼岸”景致。这个“彼岸”,就是人体构成通过修持修炼,从固态、液态、气态相变为等离子态。而要使人体分子介质阻挡放电,则必须要有足够的能量。这样,通过涡旋、运旋产生的挠场,就起到了激发提取真空零点能的作用,并为人体粒子所获得。这个过程也可以这样反过来表述:通过涡旋、运旋产生的挠场,激发提取真空零点能,人体分子获得能量,进行升降、起伏、冲压、振荡等活动,形成介质阻挡放电、辉光放电等模式,使人体修持修炼达到量子真空等离子的相态,其中的辉光放电,就形成了佛光和道家的大罗形象。当然,这个过程也始终伴随着“密闭容器回弹微波”的微波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或电解质原理等等,是一个能力聚集通达的过程。 参考文献:1、古籍:《道德经》《心经》《金刚经》2、百度:真空零点能、量子等离子、挠场、微波、频率、相变。 作者简介:李树森,男,1963年9月生,现任山东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主要研究及关注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普及应用研究。200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易》,被国家图书馆和首都图书馆收藏。联系地址: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大厦 邮政编码261108联系电话150******** E-mail:zgwflss@163.com

《心经》《金刚经》修持技术解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