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史考试范围

发布时间:2011-11-27 00:08:27

知人论世 孟子 《孟子·万章下》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2)“知人论世。人是万物的主宰,是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因此,孟子提出了文学批评应知人论世。他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之话本是对交朋结友而言的,然而颂其诗,读其书亦应知其人论其世,故被后世文学批评普遍接受与运用,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知其人,就是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遭际、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

论其世,就是要认真考察作者所处的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写作背景等等。

知人论世成为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宝筏。

“发愤著书”

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不平则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诗人之赋丽以则 什么叫“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1)此说是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的。

2)“丽以则”是他的创作原则,“丽”是对赋体形式风格上的要求,“则“是指儒家的法度和准则,实际上是要求作赋以明道。反对专事形式上的铺张而忽略内容上的针对性和其现实意义。

3)明道、征圣、宗经思想是此说的理论基础。

穷而后工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是指那些在心理上极度痛苦的文学家更容易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是因为心里痛苦更容易激发艺术家创作的内驱力。更容易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更容易升华艺术家的人格,穷,更深层次是壮志难酬,对国家命运心理担忧的上的穷,所谓工的文学是指能够传世的,思想和艺术性都较高的文学,这些文章几乎都是作者经过艰难的人生之后诞生的。

点铁成金说:黄庭坚《答洪驹父书》。

1)“点铁成金”是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源出其《答洪驹父书》。

2)这一命题的意思是: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文学批评方式的创立者,韩愈

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1)文以明道(2)不平则鸣(3)气盛言宜(4)含英咀华,闳中肆外(5)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15、术语解释:文以明道

1)“文以明道”是韩愈提出的古文运动的主要理论,最早是在《争臣论》一文中提出的。

2)文以明道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学习古文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古道。文是手段,是形式;道是目的,是内容。韩愈所谓道是以孔孟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体系,带有明显的伦理色彩。

3)韩愈虽本于道,但并不轻视文,他主张“用文尚能”,把重道与尚文结合起来,并对散文的艺术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讨。

4)韩愈的文以明道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具有一定的现实内容。

5)韩愈这一理论有力地冲击了骈体文,他要求恢复和发扬三代、秦汉文章重视思想性和社会性的优良传统,用自由流畅的文学语言和单句散行的新型文体去代替骈体文,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文体和语言的革新。

6)这一理论也有局限性,它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政治性,而忽略了它的现实性,忽略了文学反映现实的功能。

以文为诗 所谓的以文为诗,即以散文的篇章结构、句法及其虚词、虚字入诗,使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散文般的平实自如、天然入妙,能够更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

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1)苏轼在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2)以诗为词只是打破了词不能描写广阔题材的限制,即由此比较狭窄地反映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扩大到比较广泛地反映士大夫的其他方面的生活。(3)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诗与词这两种形式的差别。苏词与苏诗,不仅体调有异,其情致风味也多有不同。苏轼一面革新词体,一面又维护与保持词的特点,注意发挥词体声调谐律、句式参差和用韵错落等长处,创造了他的古近体诗所未能有的独特词境。(4)苏轼既以诗为词,正其本源;又以词还词,完其本色,因而他的词体革新才会取得惊人的成功。

自是一家说

自是一家说:苏轼提出,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达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以诗论诗 《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 缀成组诗,又可以出现较完整的艺术见解.

文论及其作者

孔子《论语》 陆机《文赋》殷璠《河岳英灵集》白居易《与元九书》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李贽“童心说”李渔《闲情偶寓》张竹坡《金瓶梅评点》王国维《人间词话》

清代诗话理论的四大之论:王世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

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写一百八十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百八十样”

文论史上的几个第一

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是《毛诗序》,

第一个著文品评的作家是“司马迁”如,《屈原.贾生列传》

中国批评史第一篇文论专篇是《论典.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开创“以诗论文”的是唐人韩愈

开创“以诗论诗”的是杜甫

开创并形成诗文理论的是近代诗人“龚自珍”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

几部重要的理论

《诗品》 钟嵘著。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钟嵘《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唐司空图,宋严羽、敖陶孙,明胡应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为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

大题:

重要的文学规律

诗缘志: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开山的纲领”其内容有二:一是诗的功能和价值在于“言志”,即用诗抒发心中远大抱负和理想。二是:“诗以言志”。其表现形态并非仅仅在于文字,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而并非非书面语的静止的艺术形态。

诗缘情:是对先秦两汉以来正统文艺观“诗言志”的反拔,是对曹丕“诗赋欲利”思想的发展。已经深刻的认识到文学的“情感”特征,至此,诗言志和诗缘情成为中国是个批评史上量大支柱。

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复古

1古文运动:唐代革新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一次复古运动。从贞元到元和年间的二三十年里,韩愈所倡导的古文崛起于文坛,风靡全国,古文以绝对优势压倒了骈文,在文坛占主要地位。

原因:①古文远动是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思潮的产物。②古文运动的兴起是古代散文自身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③古文运动的兴起,还因为有韩愈柳宗元这样杰出的领导者与创作实践者。

“明代前七子”。其主要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提出“文必秦汉,文必盛唐”,严守古法,模拟形式,基本上是从复古到拟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张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妨形迹,较为通脱。总体上说,前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对“台阁体”和“理气诗”一类的诗歌,有一定的冲击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拟,对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革新;

文学理论,特定时代的文论概况

六朝文论:特征1文学批评以诗缘情为主2、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联系更加紧密了3、文学批评独立于文学学术,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同时又与文学学术相互渗透,交流。4、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的崛起。5'隐秀"是魏晋文人的审美追求。6实际意义上的文学流派和文学创作走向历史舞台。

宋代文论:

1文学理论更加多样化、专门化,文学批评样式也更加多样化。

2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而以理为尚。

3宋代文学批评各有宗主,诗总杜,文宗韩,蔚为时代风尚。

4崇雅

5与唐代相比,宋代文学理论批判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6以禅论诗

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

问题理论

影响文学外,内部的 哲学思想:儒家 道家

文论大家的文论史意义(孔子 刘勰 王国维境界说),诗文革新的基本观点,像陈子昂、欧阳修小说理论的演变等

孔子文艺主张的基本内容:孔子的文艺思想特别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认为诗歌有启发感染、教育人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交流情感、批评政治,还从政治立场出发,说诗歌可以用来侍父侍君,要求诗歌为政治伦理、礼义教化服务,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中心点,由此出发,孔子重视文艺的内容,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的情感纯正无邪。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文质彬彬的著名论断,主张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还提出尽善尽美的文艺批评标准,要求诗歌符合政治伦理道德标准,诗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主张诗歌有综合的美,总之,在文艺批评标准方面,孔子是把政治歀放在首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的?

1)首先从人的立身处世来讨论诗歌和礼乐。认为诗乐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发挥其社会功能。

2)其次论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兴观群怨”之说。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孔子是如何论述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1)孔子以“善”和“质”表示文艺的内容,以“美”和“文”表示文艺的形式。“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是孔子认为的形式和内容的理想关系。它与“中和”之美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尽善尽美”是在评论音乐时提出的,“文质彬彬”是在论述人的伦理品德和品质时提出的。但二说都被引申为文学与形式关系的论述。

3)孔子不仅要求文学的内容真实可信,而且要求形式美赡巧妙,总体上是文质并重。

14.孔子是如何论述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1)孔子关于人的审美感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论语·雍也》,其语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孔子把水的动态与山的静态的自然本性与智者、仁者的胸怀和性格特点有机结合起来,论述了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美的关系。

3)孔子突出了智者、仁者对自然山水的不同的爱好,开创了论自然美与人的审美关系的先河,为后世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

陈子昂: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1)陈子昂的诗歌革新是在隋代和初唐要求变革文风基础上的提高。

2)他的有关文学革新的主张主要见于《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

3)他认为文学产生弊端的历史已很漫长,必须在复古的基础上上进行改革,才能引导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

4)他要求以汉魏文学为学习对象,提倡有风骨的风雅之作,要求文学具有深厚的社会现实内容与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

5)他的“风骨”、“兴寄”等说,对于唐代诗歌和诗论的发展,搜具有深远的意义。

刘勰《文心雕龙 情采》中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主要观点:情是文章的思想感情,指文章的内容,采是指作品的文采,即语言技巧是形式,情采指文学内容与形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内容是经,形式是纬,形式依附于内容,内容有赖于形式来表达,二者要很好地结合,达到华实兼顾,文质并美。

王国维境界说:

1境界是一种高妙的艺术境界,是主观情趣与客观意向的巧妙无垠。

2境界说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以意境之美为最高审美理想,二是,艺术鉴赏以境界之美为最高审美标准,三是,文学批评以境界之美为最高批评准则。

欧阳修1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的道理,不满于西昆体文风,道和文的关系问题是欧阳修古文理论的核心内容。他重道而不废文,对二者关系及其具体内容的理解较前人更进一步,他认为道 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

能力提高

用古代文论知识分析实际文学现象,分析或梳理古代文论典籍中包含的文化思想(论述 分析题)如:诗缘志 诗缘情 儒道互补 以意逆志 辞达说 小说界革命:

辞达说:

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1)“辞达”首先是由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出的,意思是说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只要达意就可以了,似乎对文采的要求不高,实际上孔子在其他地方是主张文质并重的。

2)苏轼则在《答王庠书》中从“文”的方面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调整和发挥。苏轼认为,所谓“辞达”是说文章要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特征,所以辞达是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3)如何做到“辞达”?苏轼认为:首先要细心观察、深入研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客观事物的“理”;其次,要求充分调动艺术手段,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客观事物。(澄怀格物)

4)苏轼虽重视“文”,但他同时也提倡朴实平和的文风。这反映了他的“辞达”理论比较全面而深刻,有力地指导了当时的文学创作。

“以意逆志说”。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儒道互补:

1相同:①二家都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的价值为中心议题,高扬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②两家都主张爱人,富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意识。③两家都重美,以美为各自的人格追求和审美崇尚

2不同①儒家是史官文化,起源于齐鲁文化,道家是巫官文化的嫡系,起源于荆楚文化。②儒家学说以政治伦理哲学为基础,表现出伦理化的倾向。道家思想以生命哲学为基础,表现出自然化倾向。③儒家主善,重美善统一;道家主真,重美与真的统一。④儒家重功利,道家超功利。⑤儒家以立德立功为奋斗目标,道家以精神无为为人性目标。

“辞达”“辞达”是首先由孔子提出的,见《论语·卫灵公》。苏轼在《答王庠书》中对孔子的“辞达”说作了调整和发挥。就是充分表现事物,力求生动明晰。还强调神似,反对形似。

文学批评史考试范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