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动力 - 宗气

发布时间:2018-06-30 19:46:01

生命的动力——宗气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就是 说,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就脏腑、 经络而言,气是构成脏腑、经络和维持其生理活动的最基统一,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只有气机调畅,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 衡失调,即为气机失调,就会发生病变。如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而死亡。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而无处不到。由于其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祖气)

  宗气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灵枢·五味》称为气海,又名为膻中(注:宗气因而关乎中丹)。

  1)生成与分布: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因此,脾的运化转输功能和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是否正常,对宗气的生成和盛衰有着直接的关系。

  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气一方面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一方面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三焦为诸气运行的通道,宗气还可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此外,《灵枢·刺节真邪》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足阳明经脉的腹股沟部位),再下行于足。

  2)生理功能: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

  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

  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脉搏徐缓,节律一致而有力。反之,则脉来躁急,节律不规则,或微弱无力。《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虚里穴发于左乳下,相当于心尖搏动的部位,可以依据此处的搏动来测知宗气的盛衰:若其搏动正常,是宗气充盛之象;若其搏动躁急,引衣而动,是宗气大虚;若其搏动消失,是宗气亡绝。目前在临床上更多的是从脉象来测知宗气的旺盛和衰少。由于宗气助心脉之血气的运行,所以宗气不足则往往导致血行瘀滞,凝而留止的病理变化。

  由于宗气对呼吸运动及血液循行都有推动作用,因而可以影响到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凡气血运行、肢体寒温和活动、视听等感觉、言语声音及脉搏强弱节律等,都与宗气盛衰有关。《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如心脏之搏动,胆经少阳雷天大壮之动,也赖宗气之功用,宗气本与少阳三焦经有密切关系,应中丹之离精,居于中丹统摄全身)

  另外,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的量是有限的,其化生的元气也是一定的,因而一身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而宗气的生成,又取决于脾、肺两脏(均属太阴,太阴主潮主水,故与宗气对应的坎精关系密切)的功能是否正常及饮食营养是否充足。因此,一身之气的不足,即所谓气虚,在先天主要责之肾,在后天主要责之脾肺。

  注:祖气,宗气,元气应三丹之气,以祖为上丹(头象昆仑,为万山之祖),对应有祖窍之修;宗(中)气为中丹,对应有膻中;以元(玄,原)为下丹,对应有三(沃)焦气穴。

  祖宗元皆可提调统驭周身之气血,道家丹修多重。营卫之气乃经脉脏腑之气,营为阴,有子午流注之律。卫为阳,自有跃潜之规。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医家多从此立论。而宗气和祖气相连则有祖宗之义,都是非常重要的,元气为光气——相应于光度学质量,宗气为动气——相应于动力学质量。而营气卫气则是纯为后天之气。

  三焦的功能与元气和宗气都有密切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事实上三焦当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注:饮者,水液也,如此则把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的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饮中藏精气,故在流动过程中散发所藏精气,上输于脾,脾取其气,而散其精,其精上归于肺,以心脏熏蒸形成的水蒸气实现肺宣通作用,下输膀胱,利用最长的膀胱经的微波气化作用直达颠顶,实现水精四布的作用,膀胱经在背有四线并行,分布可谓广泛,合督脉共五线,故有五线并行之谓)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水汽之弥散态)。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之状,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中焦如沤(水之屯聚态)。沤,是浸泡的意思。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下焦如渎(水之疏流态)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生命的动力 - 宗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