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1.4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帮)

发布时间:2019-07-10 11:37:58

明清商帮

1.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2.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3.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 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B 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 表明明朝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 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4.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儒贾相通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  )

A 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

B 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阶层流动

C 商人成为儒学的主要传播者

D 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弃儒从商

5.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图片反映了徽商的特点是(  )

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 经营种类多活动范围广 ④“贾而好儒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6.明清时期,在京杭运河沿岸出现了许多山陕会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 会馆是政府设立的管理商业贸易的场所

B 会馆的出现是各地政府重视商业贸易的体现

C 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交际的重要场所

D 只有在运河沿岸政府才准许设立这样的会馆

7.据学者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的晚清,却只有69%。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 市镇经济的发展

B 封建经济日益衰落

C 商业环境的恶化

D 政府实行专卖制度

8.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

A 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B 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C 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D 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9.明清时期,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

B 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0.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

B 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的分离

11.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

A 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

D 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12.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  )

A 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 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 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 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13.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 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明代已开始形成以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14.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欧洲国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愈来愈高,人口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小农经济发展

B 新航路开辟

C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5.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北京是商业中心

B 繁忙的海外商运

C 交通运输的便捷

D 区域商帮的出现

16.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 (  )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17.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  )

从明代开始出现 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 

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 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8.明清时期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下面关于徽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徽商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反映

B 徽商的活动区域仅限于今天皖南徽州地区

C 徽商的兴起与重农抑商政策背道而驰

D 徽商的兴起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9.明清时期《商贾指南》《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士商类要》等一系列商业书籍出现,弃农从贾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表明(  )

商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商人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社会对商业的认可与重视政府奖励工商政策的成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0.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材料表明当时(  )

A 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 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 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21.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这一事例(  )

A 揭示了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

B 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 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 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2.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C 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D 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23.明朝嘉靖年间,徽商汪以振原在南京经商,后赴芜湖大募工治铁冶,指挥百人,斩斩有序,工罔弗效。对这一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 徽商敢于开拓新领域

B 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转移

C 徽商放弃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观念

D 商业资本投资社会公益事业

24.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 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

B 晋商财力雄厚

C 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 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5.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

A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 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 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 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26.史书记载:嘉兴府秀水县濮院镇地跨秀水、桐乡两县,清初远方大贾携槖(钱袋子)群至,一镇之内,坐贾持衡,行商麕(群)至,终岁贸易不下十万金’”。材料直接反映出(  )

A 濮院镇已成为区域商业中心

B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 长途转运贸易促进商业繁荣

D 重农抑商政策暂时调整

27.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地位都有明显的差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大约在距今40005000年间,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形成了大批城市,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

——周执前《古代城市发展道路的规律及其社会学意义》

材料二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各地商人来这里坐肆列市。清初叶梦珠记述,松江府朱泾镇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松江府新场镇以盐场新迁而名,赋为两浙之最,是著名盐业市镇。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

——摘编自《中国全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乡村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和特点(3分),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江南市镇在功能上有何变化?

28.(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湖州的南浔、乌镇,以及嘉兴的王江泾、濮院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而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自明季以后至清道光年间,人烟稠密,比屋万家。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工商业巨镇。有纺织、织布、毛毯、染作、切纸、织作等手工业。镇上每天有许多等待雇佣的工匠。由于棉布业发达,有许多商人到这里来坐床收布

——《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29.(节选)浙江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青镇(乌镇)地处江南水多,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四方宾客噩商贾,凡有事于浙者,率取径道,舳舻相望。明成化弘治年间,乌镇宛然府城气象,镇上汇集了各地韵商人和手工业者,而本镇男子皆务耕桑,服商贾。”“里人贾鬻他方,往楚豫间贸易,四时往来不绝。康熙年间的《乌青文献》说,若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镇四乡生产的湖丝,号称辑里丝,远销国内外。每当新丝上市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十分繁忙。清乾隆朝鸟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成为江南市镇中人口最多大市镇之一。

——摘缟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乌镇成为江南大市镇的条件。



答案解析

1.B

【解析】 苏州作为江苏的大都市,除了货缎外各种用品一应俱全,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城市商业的繁荣,故B项正确。

2.D

【解析】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故D项正确。

3.A

【解析】 材料首先提出了商业与农业发展不均衡所出现的问题,之后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阐述了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必须两者并重。CD两项偏重于商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明代依旧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排除B项。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故A项正确。

4.B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提取题干信息明代”“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儒贾相通可见明朝出现了很多具有儒学者与商人双重身份的人,印刷术的进步对此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儒学者和商人身份的相通与互换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是明朝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学的传播,故C项错误;厌恶科举弃儒从商与儒贾相通不符,故D项错误。

5.C

【解析】 由浙江、徽州、杭州、北京等信息,可以判断正确;由剪刀、徽墨、茶庄等信息,可以判断也正确;图片并没有反映徽商的起源地点,也没有反映徽商贾而好儒的特点,故①④不符合题意。

6.C

【解析】 从明代开始,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开始出现会馆,它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和交际的场所。

7.A

【解析】唐宋两朝,商品经济发展,大城市人口比例较大,而晚清商品经济继续繁荣,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增多,使人口流动呈分散性,导致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故A项正确;明清时农业、工商业都呈上升趋势, 封建经济日益衰落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阻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在晚清没有变化,商业环境恶化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从西汉武帝开始政府就实行专卖制度,故D项错误。

8.D

【解析】政府管制材料论据不足,故A项错误;材料着重强调市镇发展规模,与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无关,故B项错误;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材料论据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番舶凑集,居民成市新兴市镇同国外市场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商贸联系,故D项正确。

9.B

【解析】江南地区人口结构变化是这一现象的结果,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 工商业的发展,反映出南方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故B项正确;不能据此推论出中原地区经济的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政治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

10.A

【解析】材料讲述了吴江县一荒村,明清之际以绫绸为业,终发展成为一个重镇——盛泽镇,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只是在不同的朝代,宽严程度有所不同,故B项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形式——雇佣劳动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耕织分离,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的一个标志,发生在近代以后,故D项错误。

11.C

【解析】据材料提到,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最早的纸币在宋代,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故A错误。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也在宋代,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故B错误。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兴盛,主要在明清时期,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故C正确。明清时期民间对外贸易受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不活跃,故D错误。

12.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代的时候,从较小的市镇到较大的城镇,一般都是当地的治所所在地,是当地的政治中心。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只反映经济信息;C属于商业政策;D中政治手段错误。

13.D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A;唐代开始形成以为标志的商业中心,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政策,排除C。从材料每为市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中可以看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出现了比较繁荣的商业市镇,故选D

14.C

【解析】材料信息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等反映了城市规模的缩小,主要是大量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故选C项;A与材料中城市发展没有关系;新航路开辟于市镇发展不符合,故B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属于生产关系的论述,故D错误。

1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商帮的出现,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16.D

【解析】题中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揭示当时已经形成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而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

17.D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地发展,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晋商就是其中实力较强的代表。

18.B

【解析】商帮的出现,说明了商业的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指的是地域性商人群体,但并不是指他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本地,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商帮的出现有利于维护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的出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A

【解析】弃农从贾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说明商人数量增加,队伍不断壮大,也可以看出农民、知识分子对商业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体现了社会对商业的认可与重视,商人力量的增强,故①③正确;《商贾指南》《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士商类要》等一系列商业书籍出现,体现了商人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故正确;明清时期政府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且题干没有体现政府奖励工商政策的信息,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0.B

【解析】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可以证明商人致富途径多样,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出明中后期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而且分地域,故B项正确;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说明其敛财方式多样,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21.C

【解析】材料仅涉及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并不能说明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晋商是地域性商帮,不能说明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故B项错误;据材料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可知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并不能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22.B

【解析】区域性商人群体是在明清之际出现的,而材料中是宋朝,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知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并没有反映徽州商业发达,只反映了徽州人如何从商,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宋朝并没有打破,故D项错误。

23.B

【解析】材料大募工治铁冶说明原来经商的徽商汪以振也开始投资手工业生产领域。体现的是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转移。故应选B

24.D

【解析】结合材料中宁波一带流传的民谣”“嘲笑山西商人等信息,可知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得出晋商财力雄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中建房置地养老少得出当时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晋商把财富用于买房置地,而不是投放市场,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5.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商业发展的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手工工场或雇佣关系,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了明代来自北方各地的货物日夜商贩而南,来自南方各地的货物商贩而北,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故D项正确。

26.A

【解析】材料意思为:濮院镇位于秀水、桐乡两县交界,地理位置优越,清朝初年很多远方的商人带着钱来到这里做生意,每年贸易的金额不少于十万两黄金。材料能够直接说明的问题是濮院镇成为区域商业中心,故A项正确。

27.1)特点:分布于大河流域;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2)原因: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城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

变化:城镇经济功能增强(经济中心摆脱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即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城市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这些城市的出现都是中国统治者为了建立政治中心、军事据点而建立起来的可知中国早期城市分布于大河流域;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明代中后期,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可知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广东茂名梅篆墟,地处水陆交驰的交通线上正德年间《姑苏志》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可知特点城镇专业性强,分布密集;据材料一这些城市都是区域性的政治、军事中心一批乡村市镇脱颖而出,成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可知城镇经济功能增强(经济中心摆脱政治中心而独立存在)。

28.1)特点:市镇是一地的商贸中心,多集中在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地区;市镇的手工业发达;市镇的规模较大。

【解析】1)根据材料一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得出特点之一是,市镇是一地的商贸中心,多集中在经济和交通发达的地区;根据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工商业巨镇得出特点之二是市镇的手工业发达;根据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巨镇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工商业巨镇得出特点之三是市镇的规模较大。

29.条件:南北交通枢纽;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是重要的纺织业中心市镇;人口众多,市镇规模大;是明清时期重要的赋税来源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问条件,乌青镇(乌镇)地处江南水多,南北各与钱塘江和太湖相通,又与京杭大运河相贯连体现了交通便捷,男子皆务耕桑,服商贾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乌镇四乡生产的湖丝,号称辑里丝,远销国内外。每当新丝上市时,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十分繁忙反映了乌镇是重要的纺织业中心市镇,升平既久,户口日繁,十里之内,居民相接,烟火万家反映了乌镇人口多,市镇规模大,若乌镇一区,市井数盈于万户,财赋所出甲于一郡反映了乌镇是明清时期重要的赋税来源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同步精选对点训练:1.4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