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统练(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发布时间:2018-11-07 09:34:38

2018-2019学年

一、选择题(共36题,每题1.5分,总计54分。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向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金榜题名,高考必胜!蝉鸣声里勾起高考记忆三年的生活,每天睡眠不足六个小时,十二节四十五分钟的课加上早晚自习,每天可以用完一支中性笔,在无数杯速溶咖啡的刺激下,依然活蹦乱跳,当我穿过昏暗的清晨走向教学楼时,我看到了远方地平线上渐渐升起的黎明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很多考生失利不是输在知识技能上而是败在信心上,觉得自己不行。临近考试前可以设置完成一些小目标,比如说今天走1万步等,考试之前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我一定行”!

温馨提示:多少汗水曾洒下,多少期待曾播种,终是在高考交卷的一刹尘埃落地,多少记忆梦中惦记,多少青春付与流水,人生,总有一次这样的成败,才算长大。高考保持心平气和,不要紧张,像对待平时考试一样去做题,做完检查一下题目,不要直接交卷,检查下有没有错的地方,然后耐心等待考试结束。

最新试卷十年寒窗苦,踏上高考路,心态放平和,信心要十足,面对考试卷,下笔如有神,短信送祝福,愿你能高中,马到功自成,金榜定题名。

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 (  )

A.个人观念淡漠 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宗法观念浓厚 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

2、《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B.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

C.神权与王权结合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4、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 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7、“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8、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厉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9、嘉庆帝亲政之处,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军机处会对皇权造成危害

1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2、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13、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该诗歌能够反映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4、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一带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15、《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16、“(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货且不美。”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

A.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 B.商品物美价廉

C.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 D.城市商贸繁华

17、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18、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

19、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B.抑制土地兼并

C.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 D.百姓赋税过重

20、清政府曾规定: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

A.限制对外贸易 B.禁止对外贸易

C.对西方持防范态度 D.以天朝上国自居

21、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儒家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2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 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 D.国富民贫

23、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24、“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25、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主专制,天下一统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大兴文治,反对暴政

26、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探求深沉的哲理,注重义理分析、抽象思维。玄学的出现反映了

A. 道家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B.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

C. 知识分子摆脱儒学束缚的要求

D. 士人对国家分裂的不满情绪

27、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

A.元朝灭亡的原因 B.理学的影响

C.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28、《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讲一位老秀才之女因其夫病故便欲“寻一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对此,老秀才言:“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挡你?”女儿死后,老秀才却心痛不已,“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作者此作意在

A. 反映清代社会价值观的改变 B. 赞扬老秀才之女的道德坚守

C. 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 D. 批判老秀才为名节逼死女儿

29、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提倡人人平等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30、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

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 B.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工商皆本

31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造纸技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32、据《左传》记载:僖公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天文学带有政治性 B.天文观测场所始建于春秋时期

C.春秋时期有了专门的天文官 D.鲁国的天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 

33、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34、下图说明

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

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35、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 B.人物画 C.文人画 D.风俗画

36、“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 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宁.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康熙帝主张

A.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B. 修筑长城,但不劳民伤财

C.不修长城,只能施恩与周边少数民族 D. 不修长城,以德治民,凝聚民心

3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祐年间(10561063),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这个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三 这个社科院的学者孟彦弘认为: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但对具体的民族或地区而言,它们又不是都自发地进入工业文明。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对外贸易的特点。(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体制内”的因素有哪些?(6)

3)结合近代中国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6)

38、(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用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社会背景。(14分)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6分)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6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重视嫡长子在传宗接代中的主体地位,故中国人比较重视姓。

 

2.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据材料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著龟,不易之道也可知,商周时期,统治者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卜筮)。占卜的官员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统治者正是这样凭借神权实现其政治目的。ABD三项均未在材料中体现,排除。故选C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希腊实行城邦制民主政治,二者政治制度不同,故A项错误;两者的共性是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是文明的源头,奠定中西文化的基础,故B项正确;C同时形成的说法错误;D交流频繁的说法错误。

 

4.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德刚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分别对应的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辛亥革命后的历史。启实现了由禅让制向王位世袭制的转变,故A项错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之一,故B项正确。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在隋唐时期,故C项错误。建立君主立宪制是中国近代社会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之一,故D项错误。

 

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指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专制独裁的意思是独自裁断,多指独揽政权,实行专制统治,在古代中国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所以中央集权并不是专制独裁,故A项排除。材料中的优秀应是考查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故B项正确。是否分割相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而不是影响层面,故C项排除。D项表述错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君权削弱相权,而不是日益宽松进步,故排除。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材料表明汉武帝注重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管理,要求其绝对服从。这说明该规定反映的是汉武帝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C项的实质也是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7.D

【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据材料枢密院反映该时期应该宋朝,宋朝时中央政府实行二府三司制,其中枢密院掌握军事,中书门下掌握行政,三司使掌握财政权,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材料而宰相李昉等不知”“中书不预闻反映了相权受到较大削弱。故答案选D选项。

 

8.B

【解析】本题考查贵族制度的解体。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其余陈平……夏侯婴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等信息说明汉初出现布衣将相的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传统的贵族政治发生改变,贵族制度自战国以来进一步解体。由此可知,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

 

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材料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可得出明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权力过重会对皇权造成危害,故D项正确;B项错误;AC两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10.D

【解析】从明初废丞相创设内阁制到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明清时期,相权不复存在,明显与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相背离,D项正确

 

11.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天子亲率臣下耕作反映了农耕经济的重要性;“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体现了纺织业的重要性。由此可知D正确;AB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周代抑商的结论,C可以排除。

 

1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农经济概念的理解。

题干中治田勤谨反映的是农业的内容,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内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只有C项符合题意。

 

13.C

【解析】无

 

14.A

【解析】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原因在于其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官营手工业技术仍占优势,排除B;分布的地点不是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主要原因,其地点分布取决于市场,排除C;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是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因素,排除D

 

1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不让民间织造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出卖,并没有抑制其他方面的发展,故A项错误;龙凤文纻丝纱罗是皇室贵族的服饰布料,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6.C

【解析】材料大意是苏州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地,南来北往的商船、车辆和外商都汇集在这儿……嘉、湖产的丝、绸缎、纱绫在苏州数量较多,价格较为平稳。反而到产地去购进丝、绸缎,价格很高,而且质量并不理想。据此分析各选项,ABD项说法在材料中有体现,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本题选C项。

 

17.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货币,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支票、债券都属于近代商业的承兑方式,排除AC两项;由材料信息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可知,便钱应该是兑换货币的凭证,D项正确;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

 

1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明代的时候,江苏吴江县并不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依然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和城镇的繁荣都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民生问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政府通过颁布法令,免除年满五十岁以上人的课役,而且通过均田制度使老男、残疾、寡妻妾获得一定的土地,这都说明了唐朝政府比较关注民生问题,重视百姓的养老问题,故选C项。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故排除A,BD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

 

2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海禁政策的相关内容。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在贸易方面实行严格的限制,但没有实行禁止对外贸易,故选C项。

 

2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说明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每个中华儿女的灵魂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儒家思想深远影响形成的原因,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

 

2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仁政思想的理解。

孟子和荀子分别阐述了藏富于民的必要性,BC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与荀子的观点相左。故答案为A

 

23.C

【解析】根据材料"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一则治,异则乱。''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说明吕不韦对诸家思想是持开发的态度,并不主张文化专制。AB的说法与材料的核心无关。 材料中吕不韦阐述了诸子百家学说的特点,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的观点,即思想统一有利于天下大治,思想多样化易带来动乱。为了把诸子百家思想融合为一家,他主持编撰了《吕氏春秋》,故答案选B项,A C两项材料中并无体现,D项表述错误,吕不韦强调融合多家思想而非强调思想专制。

 

24.C

【解析】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故选C

 

25.A

【解析】柏杨的评价表明该国策的实行抑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故选A项。

 

26.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根据材料玄学是用道家思想诠释儒家经典而形成的特殊意识形态,玄学家力求排除两汉经学桎梏可知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也说明知识分子没有完全摆脱儒学束缚,故B项正确,C项错误;D项材料未反映,故排除。

 

27.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汉族进士是为维护元朝统治而殉难,A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理学注重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元末殉难者多进士正是理学影响下出现的一种现象,故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现象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

 

28.C

【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消极影响。通过老秀才支持女儿追随已故丈夫寻死,女儿死后又非常痛心后悔的故事来揭露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与戕害,与此吻合的是C项。故答案为C

 

29.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可以看出,李贽认为庶人并非下贱,王侯并非高贵,主张人人平等。故选BA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3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材料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31.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反映出书籍的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有关的是造纸术和印刷术。15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32.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礼也大意为:鲁僖公亲自到太庙报告朔日之后,便登上观察台去观察日影,而天文官员们则按照惯例作下记录,这就是礼。体现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带有政治性的特点,故本题应选A项;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场所始建于夏代,并产生了专门的天文官,故BC两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鲁国重大的天文学成就,故排除D项。

 

3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题干中只是讲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并不是说无法分开,故A项错误;B惟有的说法错误,题干只是说是惟一适当对象;由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可知,C项全面准确归纳了题干材料的观点;D项与材料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不符,故排除。

 

34.D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中国传统绘画中融入了外来宗教故事,说明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中冲突C项中世俗化的说法错误。答案为D

【备注】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中国古代文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文明成果的创造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5.C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诗画相联”“不求形式”“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可知这反映的是文人画不求形式、重在写意的艺术风格,故选C

 

3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人物康熙帝。根据材料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所谓众志成城也可得出D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不符,故排除;C项说法片面,故排除。

 

37.(l)特点:有官营(朝贡)贸易、民间(私贩)贸易等形式;贸易规模大、范围广;贸易活动频繁;外贸商品种类多以瓷和丝为主。

(2)因素: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束缚;重农抑商的影响,商人政治社会地位不高;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政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和税收政策的限制。

(3)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被动接受工业文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1)问,据材料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可得出贸易形式是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存;据材料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可得出贸易活动频繁,贸易规模大、范围广;据材料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可得出外贸商品种类多以瓷和丝为主。

第(2)问,首先明确体制内因素是指封建体制,其次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据材料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可知,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低,不利于商业发展;据材料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可知,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压制和税收政策的限制,不利于商业发展;根据材料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可得出市场开放程度受到限制;再结合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第(3)问,首先明确材料观点有两层:一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必然的;二是某些民族或地区在外力影响下被动进入工业文明。其次迁移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的客观影响对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38.(l)现象: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社会背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铁农具牛耕的使用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2)表现:明清时期的儒学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相同之处: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都批判了君主专制。

(3)称呼演变:夷学——西学——新学。心理演变:从对西学的鄙视、偏见到对西学的认同再到对西学的褒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时间判断当时中国是春秋战国时期,西方是古希腊时期,故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分别是百家争鸣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萌发。其出现的社会背景主要从当时经济、政治角度迁移所学知识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明清时期出现早期启蒙性质的民主思想。第二小问实际是考查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民主思想与启蒙思想的相同点,应从经济基础和思想主张角度寻找共同点。

第(3)问,第一小问直接概括材料即可。据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西学篇再到《新学书目提要》不难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由可看出对西方的鄙视态度,从西学可看出对西方的认同态度,从新学可看出对西方的赞扬态度。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统练(二)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