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发布时间:2020-11-17 01:15:10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一、知识讲解

1.岩石

(1)概念:岩石圈 地壳 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

成因

常见岩石

岩浆

侵入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

花岗岩 最常见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玄武岩和流纹岩、安山岩

沉积岩

裸露于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 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 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

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 压力等产生变化, 导致岩石原先 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 形成的岩石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 又到新

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

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

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高考经典试题

1.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

形态。读图,回答 (1)(2)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

A.② B.③ C.④ D.⑤

答案 (1)C (2)C

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 )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解析 读图可知, ①指向沉积岩且在此过程中有离子参与到水圈中, 应为化学沉 积作用; ③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②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固结成岩作用; ④由岩浆指向大气圈,应为 火山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圈的过程。

答案 AD 3.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 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据此回答 (1)(2)题。

(1)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 理推测是 (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 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

A.喷出岩 B .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第 (1)题,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 岩是岩 浆侵入地壳上部,缓慢 冷却形成,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 矿物结晶体巨大, 肉眼清晰可见。 第(2)题, 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 如流纹岩; 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 沉积岩往 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质地不坚硬。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 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 D 正确。

答案 (1)D (2)D 4.张家界景区群峰林立,山体陡峭、险峻,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 ) A.石灰岩 B .片岩 C.板岩 D.石英砂岩

解析 石灰岩形成于浅海环境,多形成深洞、石林等景观,不符合题意。片岩、 板岩是变质岩, 分别有片理和板状结构, 二者难以形成群峰林立的景观。 在巨厚 层石英砂岩中, 存在着若干层薄层粉砂质软弱层, 因其抗风化侵蚀的能力弱, 易 被风化剥蚀, 形成群峰林立景观。 石英砂岩抗侵蚀破坏的能力较低, 经历多次构 造运动,导致区内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断裂或裂隙纵横交错,故山 体陡峻。

答案 D

5.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 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 甲地褶皱后沉积层 Ⅱ顶部岩层被侵蚀掉, 说明出现了侵 蚀作用;后出现了沉积岩层 Ⅰ,说明又发生了沉积作用;而 Ⅰ、Ⅱ岩层都被岩浆 岩破坏,说明最后岩浆侵入沉积岩层 Ⅱ和沉积层 Ⅰ。

答案 D

三、跟踪训练

图示意太平洋洋底地层等年龄线分布。读图 , 完成 1~2 题。

1.图中洋底地层年龄最老的是 ( )

A.B. C. D.

2.甲处岛屿是 ( )

A.大洋板块向下俯冲 , 大陆板块隆起形成的

B.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 , 冷却凝固形成的

C.亚欧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

D.两个大陆板块挤压形成的

解析1.D 2.A 1,由图中等年龄线可知 , ①地层年龄最新 , ④地层年龄最老 ,D 正确。 第2,甲处是亚欧大陆东部的岛屿 ,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A 正确。 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

3.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 , 正确的是 (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岩浆侵入作用

4.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岩浆侵入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 解析 ] 3.A 4.A 3 , 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从图中可以看出 , ①表示一 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 , 属于化学沉积作用 ; ②表示沉积物变成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 用; ③表示变质岩变成沉积物的外力作用 ; ④表示岩浆物质进入大气圈 , 应表示火山喷发作用。 第 4 ,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 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 生物体中 的碳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地球内部圈层 , 因此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 ; 是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不是岩浆 侵入活动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对地球内部影响很小 , 所以 AC正确。

读板块构造示意图 ,回答 5~6 题。

5.图中板块共有 ( )

A.1 B.2 C.3 D.4

6.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

A.冰岛 B. 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解析] 5.C 6.C 5, 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一个海岭可以判断 图中板块共有 3 个。第 6 , 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处 , 属于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 , 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近海的岛屿 , 最符合太 平洋西岸的情况。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7.2016 , 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

, 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8. 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 解析 ] 7.A 8.A 7 , 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 多火山、

地震 ; 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8 ,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喷出岩 ;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

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花岗岩是一种致密、坚硬 , 无孔隙、流纹及层理结构的岩石 , 其裸露区常形成独特的“石蛋” 地貌。图所示“石蛋”体形巨大 , 表面光滑 , 无明显棱角。据此完成 9~10题。





A.a B.b

C.c D.d

10. 与“石蛋”地貌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

①岩浆活动

②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

④搬运堆积

⑤风化侵蚀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 解析 ] 9.B

10.A 9 , 形成“石蛋”

的岩石是花岗岩

, 属于侵入岩。 图中 b 表示侵入岩。

10,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花岗岩 ;经地壳运动 , 地下花岗岩出露地表 ; 受外力的风化侵蚀 形成“石蛋”地貌。

图左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 图中甲、 乙、丙、丁代表三大类岩石 , 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 过程。右图为武夷山风光。武夷山风景区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红色地层中 , 红色砂

岩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奇岩 ,造就了武夷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完成 11~13 题。

11.构成武夷山风光的岩石所属类型及其代码是 ( )

A.甲—变质岩

B.乙—沉积岩

C.丙—喷出型岩浆岩

D.丁—侵入型岩浆岩

12.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

A. ①—外力作用

B.②—喷出作用

C.③—变质作用

D.④—高温熔融

13.塑造武夷山孤立山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地质时期的海浪侵蚀作用

B.风力的吹蚀、磨蚀作用

C.流水侵蚀、重力崩解作用

D.古山岳冰川的侵蚀作用

[ 解析 ] 11.B 12.C 13.C 11 , 武夷山山峰是由红色砂岩构成 , 属于沉积岩。 在岩石圈 物质循环示意图中 ,根据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判断甲为岩浆 , 乙为沉积岩 ,丙为岩浆岩 ,

为变质岩。第 12 , ①②③④分别代表重熔再生、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喷出或侵入作用。

13 , 孤立山峰景观是沉积岩层形成后 ,受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侵蚀 , 再加上重力崩解作用 而形成的。

考古界人士常说 :“汉墓十室九空” 。“沉海昏 ,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 1600多年;近年来 , 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 , 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图 1 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 剖面图。读图 , 完成 14~15 题。

1

14.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 )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鄱阳湖是向斜盆地集水而成

C.图示地质过程中 , 鄱阳湖湖心东南移

D.P 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

15.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 )

A. 地壳运动 , 沉入湖底久

B.地质稳定 , 环境变迁小

C.加强保护 , 人为破坏少 D.岩性坚硬 , 外力侵蚀弱

[解析] 14.C 15.A 14 ,读图 ,根据图例判断 ,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 ,属于岩浆 岩,A 错。鄱阳湖是断陷湖盆扩展形成的 ,B 错。根据指向标 , 图示地质过程中 , 鄱阳湖湖心沿 断层面向东南移 ,C 对。图示 P地的地形开阔 ,不是谷地 ,D 错。第 15,根据材料可知 ,海昏 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 ,沉入湖底久 ,没有受到人为破坏 ,A ,CD错。图示区域 地质不稳定 , 环境变迁较大 ,B 错。

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 ,完成 16~17 题。

16.1975 2004 ,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 A.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17. 推测 19921997 年期间 (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小

[ 解析 ] 16.D 17.B 16 , 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近海地区海水变浅 ,则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大 过泥沙的沉积速度 ,则水深 2 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小。

年至 1978 年变大 , 此后距起始点距离总体上变小。因此当地主要是先淤积、后侵蚀。第 17

, 主要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 1992年至 1997,水深 2 米的位置距起始点距离总体变 小, 说明该海域泥沙沉积作用总体减弱 , 应是黄河挟带入海的泥沙量减少所致。 若该时间段黄 河流域年降水量增加 ,黄河流域水量随之增加 , 河流输沙量增大 ,河口地区泥沙淤积强烈 ; 此 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 会导致入海泥沙减少 ;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 则注入黄河的 径流量增加 ;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小 , 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