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

发布时间:

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皮褶钳测量皮褶厚度的技术;熟悉或了解生物电阻抗检测法。掌握体脂、体脂重和瘦体重的推算方法,分析评价体成分与健康的关系。
二、皮褶厚度法实验原理
人体脂肪分布有一定的规律,通常2/3存在于皮下,1/3存在于身体内部、脏器周围,皮下脂肪厚度与体脂总量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皮褶厚度的测量不仅可以反映体脂分布情况,也可以从不同部位的皮褶厚度推算出体脂总量。但反映全身体脂含量的程度受年龄、性别、总脂肪量及测量部位和技术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同年龄女性皮下脂肪要多于男性;同性别年轻人皮下脂肪要多于老年人。三、实验器材
皮褶厚度计、酒精棉球等。四、实验步骤(一)皮褶厚度法1.皮褶厚度计的校正
1皮褶厚度计指针刻度的校正:合上钳口,观察指针是否停在0位,如果不在“0”位,可转动刻度盘,使指针对准“0”位。2)皮褶厚度计压强的校验:指针校正“0”位后,再检查钳口压强是否合乎要求。将砝码挂于钳口,调整指针至红色标记刻度的15~20mm

范围内,此时皮褶厚度计压强保持在10g/mm2,若指针超过25mm,表明压力不足,须转动压力调节旋钮增加压力至15~20mm。反之,若指针不到15mm,表明压力过高,须转动压力调节旋钮至正常范围内。
2.测量方法
1)受试者自然站立,暴露身体的右侧测量部位。
2)测量时,检测者选准测量点,右手持皮褶厚度计,并将卡钳张开,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将受试者测量部位的皮脂捏起,两指间相距3cm左右。将张开的卡钳钳在捏起部位下方约1cm处,待指针停稳,立即读数并作记录,测量3次取中间值或取其均值,两次测量误差不得超过5%,以mm为单位。取小数点后一位记录。3)测量部位
①上臂部:上肢自然下垂,在右上臂肩峰顶与尺骨鹰嘴突连线中点,肱三头肌的肌腹处,顺直捏起皮褶。
②背部:在右肩胛骨下角的下方约1cm处,皮褶方向向外下方,与脊柱成45°角。
③腹部:在脐的右侧2cm处,垂直于腹肌捏起皮褶。④髂部:髂脊上缘与腋前线交界处,方向向下前方倾斜。3.计算身体成分
1)计算人体密度:将皮褶厚度(mm)测量数据带入相应身体密度公式,计算身体密度值。

已知上臂部和肩胛部皮褶厚度的推测方程式②巳知腹部和髂部皮褶厚度的推测方程式(4-10
2)计算体脂%:将推算出的身体密度值带入下列公式,计算体脂%体脂(F%=4.570/身体密度(D-4.142〕·100
3)计算体脂重量:将所得的体脂%,按下列公式换算成体脂重量。体脂重量=体脂%×体重
4)计算去脂体重:将所得的体脂重量,按下列公式换算成去脂体重。
去脂体重=体重-体脂重量(二)生物电阻抗法
1.测量受试者的身高(cm)和体重(kg)。
2.将受试者的姓名、年龄、体重、身高等基本数据输入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
3.受试者平躺于测试平台上,两脚自然分开与肩齐,手臂自然放置,掌心向下。采用国际标准(四极片式),在受试者左侧腕关节、踝关节、手背掌指关节、足背跖趾关节等4个部位贴电极片,电极片安放之前用酒精棉球擦拭相应部位皮肤。
4.利用物理原理测出生物电阻值。分析仪显示测定指标有:总体脂重、瘦体重、体脂%等。五、注意事项

(一)利用皮褶厚度计测量时,刻度盘和钳口应经常校正。捏皮褶时用力要均匀,保持恒定,不应连带肌肉。因皮肤具有弹性,捏起皮褶后会慢慢回缩,所以还应及时测量。
(二)利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前的运动、饮食、脱水和生物节律变化等都会影响测量值,因此要注意测量条件尽量保持一致。
皮下脂肪厚度有没有标准呢?现在我国主要引用日本厚生省国民营养调查资料对日本儿童和成人肥瘦程度的评定标准作为参考。男性成人的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大于10.4mm,女性大于17.5mm属于肥胖。正常腹部男性的皮褶厚度为515mm,大于15mm为肥胖,小5mm为消瘦;正常成年女性的腹部皮褶厚度为1220mm,大于20mm为肥胖,小于12mm为消瘦,尤其对40岁以上妇女测量此部位更有意义。正常成人肩胛皮褶厚度的平均值为12.4mm,超过14mm就可诊断为肥胖。

体成分的测量与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