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说话”

发布时间:2016-03-11 21:39:56

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说话

有效的教学本质就是一种对话,课堂是师生合作交流、平等对话的平台。课堂上不仅要有教师的慷慨激昂,更应有学生的大声说话,充分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彰显自信和能力。纵观身边的课堂,却是学生说话机会太少、声音太小,只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被说话。反思这些现象,由高中生心理特点、学生性格差异、个体经历等原因造成的。但究其根本,却是教师的课堂理念、课堂模式导致的。

教师长期习惯于用权威话语的独白取代了叽叽喳喳的学生声音,用灌输取代了平等的对话,忽视了学生真实思想和情感的流露。因缺少在课堂上大声说话的锻炼,时间一久,也就丧失了大声说话表现自我的信心和能力,声音会越来越小,说话的内容越来越缺少内涵和主见,没有思想性,陷入顺着教师的思路被说话的尴尬境地。因此,作为教学活动引路人的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说话,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善于从学生的大声说话中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构成和生活经验,找准他们的盲点和弱点,及时提供有效的帮助,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效度。

1.以平等创设学生大声说话的氛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教师是权威的代表,是知识的传授者,掌握着话语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日积月累,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灌输,丧失了在课堂上大声说话的欲望和激情。据著名的哲学家马丁·布伯的关系,师生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主体,教师不应把学生看成是要改变的对象,而是把对方看成是与讨论共同话题的,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从高高在上的、权威的圣坛上走下来,把自己定位为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由课堂的主宰变为主导,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者变为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师生平等对话,为学生勇于、善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搭建平台。教师要从内心尊重理解学生,把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学生,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寻求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教师的思想与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发生碰撞,激发出绚丽的火花,实现教学相长,共享生命的快乐。同时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获得大声说话的满足和快乐,自觉体验、领悟、反思所学知识。

让学生在课堂上“大声说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