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山下乡的调查报告[最新]

发布时间:2019-04-19 14:38:33

大学生上山下乡的调查报告

(周甜甜)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在纯粹市场化尝试失利的情况下,政府开始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尝试用行政、财政的手段,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就业难题。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成为最时新的两种思路。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那个动荡的特殊年代,大多数学生就业无门的情况下弄出来的馊主意。就我所知,经历了上山下乡后,尽管事后也不乏有人傻乎乎地梗着脖子宣称声称青春无悔。但对于多数人,那都是一段虚掷青春、不堪回首的痛苦的记忆。历史是最生动的哲人,是最真实的故事片,也是最丰富的教课书。从历史中走过,我们常常步履蹒跚,甚至还会摔跟头,因为我们虽然身在其中,却有时会辨不清方向、分不清对错。在历史刚刚结束时,如果我们急于作出结论,由于受认识水平的局限、错误理论的干扰和时代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摆不脱个人好恶的影响,往往会有失偏颇。但是,当我们距离这段历史较远,平静地回望过去,认真地审视过去的一切,我们就会变得清醒起来、明智起来、客观起来。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共和国历史的一项重要记忆,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美丽故事也曾经感染和激励了无数的知识青年。那一时期的知识青年怀着对党和国家最朴素的情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农业战线中去,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为中国的历史书写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也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的无私奉献,支援了中国农村及边远落后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向那里输送了知识和文化。才有了我们今天创新创业的基础。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要找工作,加上2007年和2008年未就业的大学生100万和150万,全国共有860万大学生等待就业。而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为900万,这一庞大的数字,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并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让大学生就业问题会备受社会的关注。

 1.大学生的“上山下乡”及新农村的建设主题凸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发生变化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的农村,变化却要慢得很多,如今,城乡差别越来越大,所以也特别需要广大的知识分子来改变面貌。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大学生在城市、尤其几个大城市的就业难,而我国的“保就业”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目前面临的最重大政治任务和经济目标,在这危机时刻,如何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战略机遇期,积极倡导和鼓励广大大学生面向农村,到广阔的农村去创业,带领农民致富,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伟大进程是一项当前最迫切、最重大的社会问题。有关专家指出,中国当前最大、最紧迫、综合效益最好的就业渠道就是农村,重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显得尤为必要。

有关专家认为:实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首先,每年可以解决20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其次,实现中国城乡人力资源对称性流动,农民工进城,大学生下乡,可以有效的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并能有效的解决农村三难问题——上学难、看病难、获得技术难。第三,能锻炼一批了解中国的人才队伍,如果有23年的农村工作经历,这会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受益无穷。如果大学毕业生能到农村去创业,这对农村和大学生就业都有好处。农村需要大量的人才,只要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鼓励大学生下基层,能产生比在城市创业投资更多的效益。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具有创造力人群,年轻朝气蓬勃,所学知识具有相对的专业性和广泛性,是社会中最活跃的阶层。这些通过近年来大学生“村官”陆续涌现,让我们看到希望的同时,也看到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有理由并且有勇气相信,在中央大力倡导建设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上,农村高科技人才的输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积极投身新农村,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促进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向着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发展。大学生源源不断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缓解乃至有序解决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而且向农村集团性输入科学文化和智慧,这必将会大大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大学生上山下乡的调查报告[最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