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医科大学综合改革意见

发布时间:

内蒙古医科大学综合改革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办学活力,实现科学发展,建立起与高水平医科大学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特提出本意见。
学校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学校章程,全面落实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实施全员聘任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构建与高水平医科大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一、管理体制改革(一)基本思路
按照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战略目标要求,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相统一原则,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努力构建符合医学高等教育规律和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及学校校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主要任务

1、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1)遵照学校章程,以“学校、学院、学术组织”为基本组织框架,合理界定校院两级职责,赋予学院办学自主权。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强化学院办学职能,使学院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对学院班子实行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工作述职考评。
2)建立健全学院决策、咨询、运行、监督制度。党政联席会为学院决策机构,学术委员会为学术事务决策机构,教学工作委员会为教学工作决策机构,二级教代会为学院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构,依照有关规定行使相应职权。
2、推进职能部门改革。
转变部门职能,完善目标管理。推行部门服务承诺制,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推进信息化管理,建立内部控制规范,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机制,推行岗位职员制。
3、推进财务管理改革。
构建学校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分级核算、责权统一、绩效导向、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财务管理体制。
二、教学工作改革(一)基本思路
按照“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结合国家和自治区“本科教学工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及教育部“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的实

施,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信息化,建立研究生教育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1)建立并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动态调控机制,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2)根据办学定位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优先建设紧缺人才专业,重点建设优势和特色专业,积极改造传统专业,努力推进专业综合改革。
3)加强协同创新,与不同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学科专业。
2、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按照育人为本、分类指导、分类培养的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继续推进完善以学分制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修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试行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加大公共选修课建设力度,推进学生网上选课,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和条件。设置创新学分,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支持本科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参与专业实习实践和科学研究,并获得相应创新学分。

3)着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试点翻转课堂教学法。重视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4)积极协同医院、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5)继续深化外国语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培养规格的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外国语学习要求。
6)积极推进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科学设计卓越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加大课程整合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将医学理论课程从分学科教学体系转变成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整合课程和以疾病为引导的临床整合课程。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推广PBL教学法,试点翻转课堂教学法。汲取民族医学精髓,将《蒙医学概论》作为选修课纳入卓越医生培养方案。
7)不断完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管理机制,分层次、有重点地实施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创新等教学改革实践项目。分层次、分重点、分步骤、成体系培育一批有创新、有突破、有实效、有影响的教改成果和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8)建设本科教学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资料数据库,强化数据库数据信息分类汇总、统计分析、打印报表等功能。3、考核方法改革。
1)坚持教考分离,实施过程性考核,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课程最终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期末综合考核成绩”构成,最终得出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2)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理论考试改革。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纲,调整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理论考试内容。实施无纸化考试。力争加入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院校。
4、加强课程建设。
1)加快课程资源信息化建设,依托校园网建设“课程中心”,全面汇聚教学资源,搭建师生教学交流网络平台,展现课程体系建设窗口,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2)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为基础,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网络资源共享课。
3)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校内MOOC(慕课)平台,并利用校内外MOOC(慕课)平台、课程学习网站、微课等,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
4)力争加入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推进公共选修课学分的互认。

5)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好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类课程。
5、大力加强实践育人。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不断完善和创新实践育人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切实落实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不断优化“实验(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相结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应用互动、校内校外互通共融的实践教学体系。
6、加强体育美育教育。
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发挥体育美育教育在大学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体育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课程吸引力和教学效果。将美育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通过丰富多彩的美育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7、建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
积极落实教育部本科高校教学评估新方案。以开展新一轮普通本科高校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为抓手,探索完善以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
8、辅修学位(双学位)授予改革。

扩大辅修学位(双学位)专业的数量。在学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改革培养方案、授课形式、考核方法,提高辅修学位(双学位)培养质量。三、科研工作改革(一)基本思路
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激励机制和导向性政策制度,推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建立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总体水平,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二)主要任务
1、深化科研管理创新,推进科研管理制度改革。1)推进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学校对二级单位科研管理监督指导作用和对各学科、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政策服务和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二级单位(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教辅单位)--学科点(教研室、实验室、临床科室)”三级管理模式。
2)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完善校级科技项目资助体系和科研项目管理组织流程,按照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科技百万工程项目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建立内蒙古医科大学科研项目库。健全科技项目公平竞争和信息公开、公示制度,保证科技项目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完善项目主持人责任制,加强实施督导、过程管理和

项目验收,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档案管理系统,加强科研成果规范化管理。
3)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结构。增加校级项目承担单位的预算调整权限,提高经费使用自主权。完善科技项目经费监管机制、学校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科研经费信息公开公示制度,通过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等办法,严格科技财务制度,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的监管。加强对校级科研项目和各类专项建设等经费的管理使用综合绩效评价,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目标责任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创新激励机制和导向性政策,进一步提振科研活力。1)结合职称评聘、绩效工资改革,加强对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政策激励和引导,激发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2)规范和完善科研机构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制度。采取以刚性聘任和柔性聘任相结合的聘任制度。逐步实施科研机构人员、科研关键岗位和重大科研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
3、深化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1)加强学科带头人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完善《内蒙古医科大学学科带头人遴选办法》,赋予二级单位评选院级学科带头人的权力,并切实发挥其作用。
2)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学科支撑作用。完善《内蒙古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强化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实行目标管理考核。
3)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创新性研究项目。完善《内蒙古医科大学科技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实行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的评价制度,完善自治区级和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目标管理考核制度。
4、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升学校创新能力和质量。
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集聚校内校外协同创新资源,促进产、教、研深度融合,推进学校、企业、医院等有关机构广泛合作,打造以蒙医药为引领的若干协同创新平台,全面实施2011计划。
5、推动基础研究发展,提升创新驱动能力。1)着力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积极创建公平竞争的环境和利于创新的平台,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在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完善学科交叉项目遴选机

制,关注有利于培育新兴学科和学科生长点的创新研究,积极支持跨学科研究。
2)进一步强化应用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提倡原始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一是在科研指导思想上,实现从成果导向向解决问题导向的转变,从“为职称而研究”转变为“为攻关而研究”。二是在科研评价体系上,实现从追求量的扩张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不以单纯的论文、课题、专利等数量作为考核目标,而是趋向关注应用、成果转化、企业采用、政府部门采纳。三是在科研平台实际运行中,要切实为行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发挥科研平台在创新驱动中应有的作用。制定《内蒙古医科大学创新驱动成果评价体系》。
6、完善科研绩效考核,深化科技评价改革。
进一步突出创新人才培养成果、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成果及重大产业化成果的考核权重,建立评价成果与资源配置合理关联机制。实施科学的分类评价,针对科技活动人员、创新团队、平台基地、科研项目等不同对象、不同工作特点,分别建立涵盖科研诚信和学风、创新质量与贡献、机制创新与开放共享等内容,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评价标准。制定《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术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评价制度,健全随机、回避的评价专家遴选机制。根据科技活动类型、学科特征,建立长效评价机制,注重评价实效。

7、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内蒙古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内蒙古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努力实现科研评价体系从注重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提升的转变。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分类评价、开放评价机制。为社会作出实质性贡献,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8、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不断净化学术风气。
加强对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制度约束,建立和完善学术研究的制度。建立学术道德缺失曝光和惩处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等惩处。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把握不端行为易发、多发的环节,抓住普遍性问题和苗头倾向,做好防范和警示教育工作。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治并重的科研诚信工作体系,从而推动学校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净化学术风气和培养合格的研究人才。
四、学生工作改革(一)基本思路

按照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体系,提高学生工作水平,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更加全面、及时、便捷的服务。
(二)主要任务
1、以转作风、转职能为抓手,改进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模式。
1)建立以学院为主导的学生工作模式。在学校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学生处负责制定制度、出台政策、宏观指导、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各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具体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逐步形成各学院学生工作特色。
2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互联网+服务”工作理念,进行学生事务服务部门职能整合,学校统筹协调及服务项目,在金山校区建立“一站式”学生事务服务大厅,在新华校区和锡林校区建立学生事务服务站,加快推进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
3)学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资源,树立“互联网+管理”工作理念,推进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学生工作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日常管理、教育、服务等工作信息化。
4)编印《内蒙古医科大学实践教学阶段学生管理规定汇编》,找准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健全学生

管理体系,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学生公平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5)理顺各临床医学院学生工作体制。学校为各临床医学院配备1名副处级干部,负责学生工作。各临床医学院按照学校辅导员选聘条件、比例要求配备辅导员。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制定《内蒙古医科大学学生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大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细化、实化和具体化,并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
2)深入组织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活动,创造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劳动光荣、节约光荣的浓厚校园氛围。
3)抓好诚信教育,与社会力量共同建立学生诚信档案。
4)因地制宜,抓好学生的体育锻炼工作。建立学生早锻炼工作机制,强化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通过多种形式,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3、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1)学校单独设立辅导员职务、职级序列,设置正副处级、正副科级专职辅导员岗位,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2)学校单独设立辅导员职称评聘序列,单列指标、单列标准、单独评审、单独聘任,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3)各临床医学院辅导员职称评聘纳入学校本部辅导员职称评聘序列。
五、岗位聘用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一)基本思路
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以完善符合学校实际、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为保障,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服务高效的人事管理制度。
(二)主要任务
1、进一步完善岗位聘用制度。
明确各级各类岗位职责,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权责明确、管理规范、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
2、体现二级单位用人自主权。
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导、科学统筹、规范高效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建立措施配套、机制灵活、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机制。
2)根据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师资队伍结构和比例,合理配置临床师资,统筹兼顾管理等其他人才,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勤奋高效、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4、完善以绩效考核为主的激励约束机制。
以责任和业绩为依据,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教学科研一线、骨干及作出突出业绩的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同时统筹兼顾各类人员之间绩效工资的分配关系,建立既重业绩和贡献,又健康和谐的分配制度。
六、后勤工作改革(一)基本思路
以信息化、数字化带动后勤服务的现代化,以互联网+服务,创新后勤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强监管、核算部门的专业化建设,确保各项后勤管理服务保障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努力建设与高水平医科大学相适应的后勤队伍。
(二)主要任务

1、与学校人事部门充分沟通协商,争取支持,形成一套符合后勤实际工作的人事聘用政策。每年力争招聘符合后勤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2-3人。
2、调试、完善、运行节能监管平台,监测各楼宇耗能情况,以节能监管平台为基础,推动学校各项节能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升学校节能工作水平。
3、逐年加大投入,建设智慧食堂。不断更新设备,升级软件,在食堂的管理中逐步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监控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成品售卖的每一个环节,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4、转变工作思路,学习引进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做好软件、硬件的升级换代工作,以节能、餐饮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模式为突破口,带动后勤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5、着力健全和完善后勤服务标准与规范,加强内部监管核算机制和制度建设。着力创新监管方法,综合运用自律监管、合同监管、核算监管和技术监管等方式方法,实现监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着力拓宽师生员工参与后勤服务监管的途径,促进后勤服务监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6、完善重点部位与关键环节隐患排查和安全防控的制度措施,健全安全防控体系,杜绝灾害事故发生。


内蒙古医科大学综合改革意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