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5-21 12:13:58

虾蟹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虾蟹增养殖学》是研究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学科,是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主要专业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直接为虾蟹类养殖科研、生产服务。本课程除从有关的基础学科吸收定的理论知识外,主要是总结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群众养殖中悠久而又广泛的生产经验及,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主要研究经济虾蟹类养殖的生物学原理、生产技术,介绍常见经济虾蟹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体养殖及增殖措施等基本技术。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虾蟹类养殖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今后从事专业生产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甲壳动物所涉及的内容及其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充分了解虾蟹类养殖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理解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使学生掌握虾蟹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以及生长发育。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生理生态,掌握主要的、常见的养殖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及繁殖习性。使学生了解虾蟹类生殖细胞的类型、发生过程,了解性腺发育、受精、胚胎发育过程中变化规律及其与内、外部因子的关系。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虾蟹类的鉴别与分类。

3.使学生理解主要养殖种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尤其是生态、繁殖习性以及个体发育过程的基本知识和规律,为进行人工增殖,人工育苗奠定基础。使学生掌握主要养殖虾蟹类的人工育苗及养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重点掌握几种主要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和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熟练掌握适合当地养殖的经济虾蟹类的生物学知识、人工育苗、养成、加工等技术操作。使同学们了解虾蟹类育苗和养成及增殖过程中的病敌害,使学生理解虾蟹类的育种技术。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对学生进行生物与环境、宏观与微观、结构与机能、整体与局部四个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出面向基层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科技人员。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基本内容

(一) 绪论

甲壳动物的经济价值,甲壳动物的研究概况,养殖的意义;国内外养殖历史、现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养殖的方式、养殖的种类;开展虾蟹类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及所需的基本条件。

重点: 甲壳动物的研究概况,养殖的种类、开展虾蟹类养殖业的有利条件及所需的基本条件。

(二) 虾蟹类的形态结构

虾类的外部形态;蟹类的外部形态;虾类的内部构造(体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器官、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生殖器官);蟹类的内部构造

重点:外部形态的区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器官。

难点:消化系统、生殖器官。

(三) 虾蟹类的繁殖、发生、生长

雌雄鉴别、性征与繁殖方式、配子与性腺发育、交配与交尾、产卵;受精与胚胎发育、幼体发育;繁殖与环境。色素细胞与变色、蜕皮与蜕壳、生长、自切与再生;主要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重点:配子与性腺发育;交配与交尾;产卵;受精与胚胎发育;幼体发育。蜕皮与蜕壳;生长;主要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难点:产卵,受精与胚胎发育,幼体发育,主要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四)虾蟹类生理

营养生理,血液生理等。

重点:营养生理。

难点:血液生理。

(五) 饵料与摄食

虾蟹类的食性与饵料组成,摄食与摄食强度。

重点:饵料组成。

难点:摄食强度。

(六) 虾蟹类的生活史与栖息

生活史;栖息;洄游;虾蟹类栖息与环境因素。

重点:生活史。

难点:虾蟹类栖息与环境因素。

(七) 虾蟹类的生态、地理分布和区系

虾蟹类的生态区域;虾蟹类的生活习性(虾蟹类生长的海洋环境与因子要求、虾蟹类的生活型、虾蟹类的运动与移动);虾蟹类的地理分布;我国经济虾蟹类的地理分布;中国各海区虾蟹类区系的基本概况。

重点:虾蟹类的生态。

难点:中国各海区虾蟹类区系的基本概况。

(八) 十足目的分类及主要养殖种类

十足目的分类;对虾属的种类;新对虾属的种类;仿对虾属的种类;主要养殖种类。

重点:主要养殖种类。

难点:分类。

(九)虾蟹类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1 苗种场的设计与基本要求:育苗场的场址;育苗场的基本设施与功用;

2 育苗用水的处理:正常海水的处理;盐度的调整;酸碱度的调整;重金属盐类的调控;海水的消毒;有害生物的处理。重点:海水的消毒;有害生物的处理;

3 亲体培育:亲体年龄和规格;水环境调控;精荚移植;促熟;

4 产卵与孵化:产卵类型与方式;人工授精;洗卵与卵子消毒;受精卵的孵化;

5 育苗池内环境因子的调控:水温、盐度、pH值、自身污染物的调控;泛池原因与处理;赤潮生物监测与控制;换水的作用与方法;充气的作用与方法;光线的作用与调控;

6 虾蟹幼体的食性、营养与饵料:幼体摄食习性与营养需要;常用饵料的饲育效果与评价;投喂方法与投饵量;

7.幼体常见病与防治:病毒病;幼体菌血病;幼体真菌病;

8.日常检测工作:卵子、胚胎发育的检测;幼体数量的测定;健康诊断;环境因子的检测;

9.出池与计数:出池方法;计数方法;运输方法。

重点:苗种场基本要求。水环境调控;洗卵与卵子消毒;受精卵的孵化。换水的作用与方法;充气的作用与方法;泛池原因与处理;幼体细菌病、幼体真菌病;健康诊断;出池方法;计数方法。

难点:酸碱度的调整;重金属盐类的调控;促熟;人工授精;泛池原因与处理;投喂方法与投饵量;病毒病;环境因子的检测。

()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

1.虾蟹类养成的几种方式:粗养;精养;半精养;

2.池塘生态学: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生物环境;食物链与物质循环;有关概念;

3.池塘的处理:老化池塘的更新;酸性池塘的治理;杂藻的清除;有害动物的防治;

4.虾蟹类饵料生物的培养:池塘中的饵料生物;饵料生物的培养;

5.池塘水质与底质的调控:换水;调控底质;增氧机的原理与应用;应用水质改良剂;生物净化。

重点:精养;化学因子;生物环境;老化池塘的更新;有害动物的防治;饵料生物的培养;调控底质;应用水质改良剂;生物净化。

难点:酸性池塘的治理;生物净化。

(十一)虾塘的综合养殖

虾塘综合养殖的意义;综合养殖的原则与条件;综合养殖的种类与方法,双壳贝类、鱼类、青蟹、植物与对虾的混养。

重点:综合养殖的原则与条件。

(十二)虾蟹类增殖

水产增殖业的资源学理论;虾类增殖。

重点:虾类增殖。

四、建议学时分配表

序号 课时分配

讲课 实验(实践) 小计

1 绪论 2 2

2 虾蟹类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4 4

3 虾蟹类的繁殖、发生、生长 6 6

4 虾蟹类生理、饵料与摄食 4 4

5 虾蟹类的生活史与栖息 2 2

6 虾蟹类的生态、地理分布和区系 2 2

7 主要养殖种类及十足目的分类 6 6

8 虾蟹类育苗原理与通用技术 18 18

9 虾蟹类养成原理与通用技术 16 16

10 虾蟹类综合养殖及增殖 4 4

五、教学说明

1. 本课程应注意与其它课的衔接,尽量避免遗漏、脱节与不必要的重复,在学习本课程前,应先学习《动物学》、《海洋生物学》、《水生生物学》,这样会对本课程的学习大有帮助。

2.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后,应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必要的实习,培养学生熟练的独立操作能力。虾蟹类人工育苗生产实习,为期8周,安排在第六学期

3.我国海岸线较长,南北方海况、养殖品种、养殖方式等有所不同,应根据当地生产情况酌情增减一些授课内容,以适应生产需要。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王克行主编《虾蟹类增养殖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主要参考书:

1.冯玉爱。《虾蟹与虾蟹养殖讲义》(上册)。湛江水产学院自编,1994

2.孙颖民主编。《虾蟹类增养殖学》。农业部水产职业教育研究会,2000

3.陈宗尧、王克行编著。《实用对虾养殖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4.林乐峰编著。《河蟹养殖与经营》。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5.梁象秋等编著《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完整版)虾蟹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