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4.16课后达标训练与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

发布时间:2019-05-04 23:26:12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dàn) (shěng) (lǔ)

B.(xiàng) (cuān) (fú)

C.(chán) (juàn) (wān)

D.(dài) (fù) (zh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赛 竭力 希奇 桕树

B.嘱咐 怠慢 聚拢 弄潮

C.乌蓬 驳回 屹立 欺侮

D.痕迹 豆荚 诚肯 钓虾

3.选词填空。

(1)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________(A.期望 B.盼望 C.希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2)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_________(A.聚会 B.集合 C.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3)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_______(A.舒展 B.舒畅 C.舒服)到说不出的大。

(4)母亲便__________(A.宽慰 B.安慰 C.欣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5.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发扬中国传统戏曲之国粹,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看法】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完成710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 )

8.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表格中。

9.“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114题。

社戏(前文)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注】①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②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民间传说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11.本文是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经历,联系课文儿时看社戏的过程,请指出这几次看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认为作者写这两次看戏的经过与课文中看社戏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文中“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与选文中的哪个情节有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极具特色。特别是月夜行船,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多种感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水乡图。

【片段仿写】请你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语段。(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BA项中“省”应读xǐnɡ;C项中“宛”应读wǎnD项中“父”应读fǔ。

2.【解析】BA项,“希”应为“稀”;C项,“蓬”应为“篷”;D项,“肯”应为“恳”。

3.答案:(1)B (2)C (3)A (4)A

4答案:(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3)语言描写

5【解析】B。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

6.答案:(1)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2)示例:作为戏曲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时代的脉搏。

(3)①老生 ②小旦

7.【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要发挥想象,体会语句所描绘的景物特点,从而推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答案:(1)月光不明 (2)奔腾跳跃

8.【解析】本题考查对呼应手法的理解。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样的照应关系,前后对照很容易发现。

答案: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注意揣摩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答案:不可以。因为“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相照应。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角度的把握。首先明确景物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触觉等,然后结合描写内容体会其作用。

答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11.【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分析、表达能力。找出“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经历,再回忆课文中“我”童年时看戏的过程。从看戏的内容、地点和心情等方面作答。

答案:相同: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有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不同: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12.【解析】从故事情节的对比中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形成鲜明对比。两次看京戏,环境拥挤,人与人关系冷漠,心情窝囊压抑,表现了厌烦和倦怠。看社戏时景色美丽醉人,人们淳朴、善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解析】从情节的前后呼应,体会结构的严谨。

答案:选文中第二次看京戏,“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14.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看京戏过程中自己煎熬难耐的心情,表达了心绪的压抑烦闷。

15.答案(示例)每到春夏,花池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欢快地跳舞,蜜蜂嗡嗡地为它唱歌。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池旁边的地面上,有些不起眼的小草,像是铺了一层绿绒线的毛毯。

七年级语文下册 4.16课后达标训练与提升作业 新人教版

相关推荐